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图文: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院长周建明的代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9日 14:56  新浪科技
科技时代_图文: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院长周建明的代表

图为: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院长周建明的代表演讲。(骆磊/摄)

  3月28日至30日由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主办的“2006全球NGN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与会同期还举办了“全球NGN技术标准与技术发展最新进展报告会”和“全球NGN最新设备和解决方案展示会”。新浪网为指定门户网站。

  图为: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院长周建明的代表演讲。(骆磊/摄)

  以下为其演讲全文:

  主题:中国移动对于业务和网络发展趋势的思考

  孙绍林: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下午好。非常荣幸跟各位业界的专家分享中国移动对业务和网络发展趋势的想法。我讲的主要内容包括几方面,首先大概介绍一下目前电信业务的市场环境,接下来总结一下我们对于目前业务发展趋势的理解,最后提出中国移动对于网络发展趋势的看法,包括六个方面,从业务网一直到终端。

  首先看一下目前的市场环境。

  目前随着3G即将引入,市场竞争环境会越来越激烈。目前电信业务的市场竞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移动数据业务的竞争成为电信业务竞争的焦点中国移动一直在打造移动梦网品牌,是移动增值业务的品牌,联通也推出ARPU新实力的平台,都把数据业务作为自己未来业务发展的未来,这方面竞争非常重要的环节。随着未来3G牌照的发放,移动通话的费用会越来越降低,移动通信会吸纳一部分固定电信业务的收入和业务量,市场竞争就会变得比较复杂,竞争不会再是移动和移动领域去竞争,固定和固定领域竞争,而变成了交叉领域的竞争。随着未来可能全业务执照的发放,整个市场竞争环境会变得更加复杂。

  整个市场环境也会越来越复杂,主要体现在用户需求会趋于理性化。政府的监管力度会随着各种电信管理法规力度越来越增强。随着移动数据业务服务范围的扩大和服务深度的增强,我们认为整个价值链会变得越来越大,也就是说价值链的环节会变得越来越多。每一个新的环节进入,都会打破原来价值链的关系,各方的定位会在不断地价值链扩大的过程当中进行调整。总的来说,面对新的市场环境,新的市场竞争,我们认为下一代网络体系架构的规划会非常重要。

  总的趋势,移动用户数量和普及率的增长会变得越来越缓慢,而话音业务的收入会不断降低,数据业务会有比较快的增长。数据业务代表整个移动电信业的未来。

  通过中国移动去年的收入也可以看到这个趋势,作为中国移动来说,去年短信业务收入占整个数据业务收入的主要部分,但是非短信的数据业务增长非常快,主要的贡献者,一个是彩铃业务收入,一个是WAP的收入。彩铃去年增长了三倍,是增长速度非常快的业务。WAP业务经过沉寂很多年以后,开始有一个比较大的增长。WAP业务能力非常强,潜力很大,使得中国移动对于未来整个数据业务的发展比较乐观。

  整个电信业务发展有一些什么样的趋势?手机媒体化是第一个趋势。手机变得越来越智能化,网络变得越来越宽带化,手机完全有能力把过去传统的媒体集成在上面,比如报纸、广播、互联网、电视等等一些媒体,目前在手机上都是可以实现的。手机还有个人化以及移动性的特点,而且支持交互的能力,所以手机与传统的媒体方式是非常好的补充,手机会在用户移动过程当中变成一种非常好的媒体传播方式。

  中国移动目前已经推出了手机报纸和手机音乐两类业务,现在正在进行手机电视和手机搜索的研究,随着3G的引入,我们可以预见手机媒体会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

  第二个趋势是用户需求的社区化。

  目前互联网已经进入了Google和博客为代表的Web2.0阶段,呈现的是一种个性化、自组织和更广泛的信息共享特点。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影响着移动数据业务。移动数据业务目前也是在呈现一种用户需求社区化的趋势。中国移动目前也正在进行综合即时通信业务、移动博客业务等等业务的开发。

  第三个趋势是业务的集成化,首先体现在网络的融合上。网络的融合就是三网融合。业务的复杂性不断增加,业务呈现多媒体、多种接入方式的集成。新的数据业务不再是原来文本方式的短信或者单单的话音通信,变成一种文本、音频、视频、多媒体集成的表现形式。同时,从接入方式来说,随着接入技术不断增多,呈现多种接入方式集成的趋势。从用户界面来说,随着数据业务不断增加,实际上用户体验的积累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怎么把用户的界面统一化,不断积累用户使用的经验,形成固话的业务使用习惯,这是运营商面临的非常大的难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量做到统一的业务接口,统一的业务服务,统一的业务营销。当然还有整个价值链的集成,也就是说业务体现出来的不是所有的业务从头到尾运营商开发、提供,而变成了产业链各方合作的成果,从这几方面来讲,整个业务体现了集成化的趋势。

  第四是行业信息化。移动通信业务会不断地渗入到行业应用当中。目前政府提出了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指导方针。手机作为集团应用,商业用户使用的工具,是很好的解决行业信息化的工具,因为手机目前的普及率高于PC,而且手机的使用门槛要比PC更低,目前从企业使用手机的趋势来看,企业统一支付手机费用,也是呈一种上升的趋势,目前企业通过移动数据业务渗透到行业,解决行业的信息化问题,变成了一个行业的趋势,移动数据业务发展的趋势。这种行业应用发展趋势,对于移动运营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产品要定制化,行业有更多的个性化的要求。第二,产品的综合化,对行业提供的往往要求一揽子解决方案。第三是产品的安全性。行业用户往往比个人用户对于安全性的要求更高。

  中国移动对于网络发展趋势的看法。

  ITU曾经提过对于下一代网络NGN的定义,我们认为主要是从技术角度提出来的定义。我们试图从运营商的角度把定义更加完善,做一些我们的引申。

  首先,NGN将从电信网对业务和网络的要求出发,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先进技术,引入电信网的运营和管理模式,通过商业模式上的创新来实现下一代网络,这是我们对它的总的理解。

  电信网不同于互联网,对于认证、计费、安全性和QoS的要求更高,下一代网络质量和网络能力不应低于这一代网络,所以仍然按原来网络和业务的要求提出。

  第二,电信网运营管理模式,发展了上百年,形成了一整套管理模式,非常适于公众的服务,提供不间断的公众服务,所以这是宝贵的财富。下一代网络应该把电信网的运营管理模式吸纳进来,作为一个非常有益的成分。

  第三,IP技术和电信技术的融合。互联网技术在技术角度一直走在前面,是领先于电信网络技术发展的。我们应该把IP技术当中有益、先进的技术吸纳进来,变成下一代网络的技术实现方式。

  第四,关于商业模式的创新,目前整个数据业务已经呈现出数量大,而且业务生命周期短,所以要求业务开发、部署非常快。所以未来的可能由运营商一家去开发、部署、提供的,一定形成一个产业链,由产业链各方合作进行工作。所以未来的商业模式可能有自己提供的,也有可能跟SP合作,也有可能只是把CP的内容拿过来,由SP或者由运营商集成。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去创新。

  中国移动对于未来网络的架构总的看法,核心部分是分层结构,分为传送层、承载层、控制层、业务层以及应用几部分。所有这些核心网络是受统一的运营支撑网去管理的,运营支撑网要集成,要统一。对于接入网,未来可能会有多种接入技术。多种接入技术在统一的核心网上实现统一,对于用户来说,多种终端都能接入到网络当中来,去使用相同的服务,这是我们对于未来网络的总的理解。

  业务网络。

  首先是业务能力要丰富,这是很多标准化组织提出来的名词。这种业务能力的定义就是把网络当中一些公用的部分抽取出来,形成可以重用的资源,比如说我的认证、计费功能以及位置服务的功能。未来业务能力要不断地增加,业务能力要能够做到被所有的应用使用、共享。而且这些业务能力要能够向第三方提供,能够实现第三方SP对于这些业务的集成。再有就是业务能力要向IT领域延伸,提供综合的信息化能力。

  2,开放性,一方面是业务能力向应用开放,另外一方面,业务能力也必须通过开放的接口获得下层承载网络的能力。

  3,组网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业务网络应该是组件化,未来增加一些新的业务能力,不会影响原有的网络,原有的业务。必须是分布式的、可扩展的组网。要实行可运营、可管理以及安全性。

  中国移动认为业务网络应该是这样的,首先要有业务能力的整合,包括下载的能力,用户状态展现的能力,还有位置的能力等等。如何向第三方开放?需要有一个业务能力开放的接口。最关键的一部分,业务要有管理,这种业务管理包括用户的管理,还有业务的管理以及SP的管理,还有用户的订购关系的管理等等,包括未来有可能会有终端数据的管理,还有数字版权管理,还有内容分发等等。在核心网络当中,通过IMS实现面向多种接入的统一。同时,业务网络对于终端来说,应该能适配不同的终端,能够根据终端的不同能力去提供不同表现形式的业务。数据要统一,要有集中的数据中心。能够更好地实现用户的客户关系管理以及未来业务的挖掘、业务的提供,用户的服务等等。而且我们还要实现多种业务之间的交互。

  核心网的控制层面,发展目标首先应该是控制价值链的核心,应该能够增强整个下一代网络可运营可管理能力。第二,应该是支持多业务的,而且支持多媒体。第三,能够简化网络结构,降低维护成本。第四,能够提高电信级的服务质量。第五,应该能够降低安全风险。

  目前中国移动认为未来的控制层面应该统一在多媒体系统的技术当中,就是IMS。我们认为未来以IMS为核心,应该有几方面的要求,首先就是控制和承载要分离,实现媒体流通过承载网络端到端的传送,而控制层面仅仅是对用户的呼叫等等关键环节、关键的信令协商环节进行控制,控制层面不再参与整个媒体流的传送。控制要和用户数据分离。用户数据要做到集中,在移动运营过程当中体会到非常大的好处,移动网络天然的HR是天然的用户集中数据库,为业务的提供,用户业务的开通都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所以下一代网络应该坚持。多种接入方式的支持,未来的接入网络会是多样性的,这个状况很长时间不会改变。我们的IMS必须能够支持多种接入方式,尽管IMS是从3GPP体系当中演进上来的,但是未来必须支持固定的接入方式。再有控制和应用分离,而且要支持开放的接口和第三方应用。未来整个业务的开发,应用的开发不会是运营商一家去做的,所以我们的控制网络应该有一个开放的接口,有编程的能力,去提供第三方在上面做一些增值应用的开发,更有利与形成一个良性的价值链,而且能够满足用户对于快速业务提供的要求。

  核心网的承载层面,我们认为核心网的承载层面的发展目标,首先要有高可用性,我们认为可用性在承载网络当中,未来是基于IP技术的,目前是既成事实,未来也不会有变化。在IP基础之上,首先高可用性是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可用性和安全性在承载网络上比QoS更难解决。解决高可用性,需要解决下面的问题,首先是网络结构和容量要有冗余的设计,避免单点故障引起的服务质量的下降。网络出故障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在故障条件下进行快速的检测和故障的恢复,这是我们可以做的事情,这方面我们认为是下一代承载网络应该提高的。第二,可运营可管理,应该能够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提供不同的QoS和安全性保证。应该有有效的网络层和业务层的管理手段。第三,可以对不同的业务实施灵活的计费策略。要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不光包括网络地域的扩展性,还有容量的扩展性,还有可管理的扩展性。最后是安全性。安全是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的,实际上是风险和成本的折中,所以未来的安全性要从业务的安全性要求来分析,合理地划分安全域,把不同的业务放置在不同的安全域当中,不同的安全域实施不同的安全措施进行保证。对于不同安全域之间有不同要求的时候,要通过有效的手段实现不同安全域之间有效的隔离和安全控制。

  我们核心网承载层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需要有一个增强的控制管理功能。目前的IP承载网基本上都没有独立的控制层面,未来要有比较强的控制层面,主要要解决资源的管理,包括资源预留和QoS路由等等。第二是接入的控制,一方面是根据网络的实际容量和实际能力,对业务量进行接纳控制,第二,对用户的访问进行安全的接入控制。第三,业务感知。IP承载网这个层面如果不感知业务,没有办法对不同的业务,不同的应用进行不同的处理,所以业务感知也是非常需要研究的方面。

  在管理面上,我们认为应该有网络的OAM技术,一方面是提供网管系统,能有一个非常好的管理手段。第二,能够实现网络对于故障等等做一个非常快速的检测,实现网络的高可用性。再有就是网管技术需要研究。

  第二,网络的高可用性技术,首先网络要具有完善的故障检测技术,国际目前的标准化,还有各种研究机构都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再有就是故障条件下的处理技术,目前有TE的快速路由,还有VRRP、不间断转发等等解决高可用性的技术。但是从网络实践来讲,我们认为这些技术目前还不足以保证网络需要的可用性,这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再有就是IPv6的支持。IPv6能够最终解决IP地址的问题,而且能够为IP网络增加很多新的好的特性,比如增强的安全,增强的移动IP能力,IPv6的支持也是未来网络的重要特征。

  传送网的发展目标有几方面。首先是大容量,不光设备、端口、链路和交叉的大容量。第二,提高安全和性网络的可用性。第三,增强业务提供能力和电路调度能力。第四,简化的网络结构,更好的可运营管理性。第五,提高多业务接入能力和IP业务传输效率。目前大多数运营商传送网的结构和技术选择,比如我们在城域网现在很多都选择了多业务传送平台的技术,省干和骨干基本都采用了SDH或者DWDM。

  传送网首先要智能化,要引入ASON。第二是安全性。这种安全性是通过网状网路由冗余实现的。第三是网络的扁平化,网络有可能会随着业务分组化的趋势,慢慢地SDH这层就消失了,会引入IP over DWDM。灵活性,光层引入OXC、OADM组网。大容量会引入10G波分和SDH系统。在骨干和省干层面,未来会由现在的SDH或者DWDM技术慢慢引进到IP over DWDM技术。在接入层面和城域层面主要体现了几个特征,首先是扁平化,组网会慢慢变成IP over DWDM。还有多业务接入,还有宽带化,为了实现宽带化,可能会引入无源光网络接入技术。

  未来城域网会增加IP over DWDM技术,接入部分未来更多的引入无源的接入方式,可能更有利于降低成本,而且会解决接入端设备电源不稳定、不安全的问题。

  接入网络的发展目标,因为我们是移动运营商,主要谈无线接入方面的发展。首先要保证用户的体验,可以归结为ABC,Always Best Connection,保证最佳的接入方式和用户的最佳体验。第二是提供宽带多媒体业务,实现更宽的带宽,提供更丰富多彩的业务方式。第三,要降低成本,提高效能。接入部分,网络是最大的,在整个网络当中,它的成本占用的比例是最大的,所以接入网络如何降低成本,如何提高效率,这是运营商要面临的很重要的话题。

  未来无线网络的发展趋势,在无线网络部分是技术发展最活跃的部分,这个部分多种接入方式并存的状况会长期存在,很难像其它的网络系统,慢慢会实现一种集中和统一。整个未来无线网络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是宽带化、高频率利用律、低成本。值得关注的技术,首先是OFDM、MIMO、SDMA、Wi-Fi和移动网的结合,还有Wimax等等。

  无线网络当中还有非常大的特点和趋势就是扁平化。二代网络,目前的网络在无线侧分机站和BTS和BSC,在核心网分组域部分有SGSN和GGSN两个设备。未来扁平化的趋势分四步走,首先要实现核心网用户平面的扁平化,未来三代网络进一步发展的过程当中,慢慢SGSN可能会变成完全的信令控制设备,用户面的数据流转发,未来可能会从RNC直接到GGSN,实现用户面的扁平化。再往前演进,无线网络也呈现扁平化的趋势,3G无线接入网,NodeB和RNC会形成增强的NodeBN,直接指向GGSN。再往前发展,我们认为无线网络扁平化和整个核心网络的扁平化会实现这种状况,用于控制的SGSN也不存在了,跟GGSN合二为一,形成核心网唯一的单元,再往前演进,我们认为所有目前的无线接入系统,也就是说无线接入系统跟分子域核心网都会合在一个设备当中,就是不再有NodeB,而只有一个无线的接入网关,未来的移动性管理是依赖于IT网上的家庭网关的设备,实现移动性的管理,达到一种完全的扁平化的状态。

  终端这个层面,首先终端在目前数据业务迅速发展过程当中,变成了整个电信网络当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数据业务要求终端不再像原来的业务非常单一,只支持少量功能的终端,每一个数据业务的引入,可能都会引起终端的变化,怎么降低客户的成本,不光是用户设备采购的成本,终端采购的成本,还有用户使用成本,是终端发展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核心问题。从这个问题延伸出来有几个方面是终端需要进一步发展的,首先是外观感受,是用户感知的第一界面,而且向用户呈现差异化,能够强化用户的感受。第二,使用界面,这种使用界面应该是非常方便,便于操作,便于使用业务的,应该有利于用户使用经验的积累,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第三,延伸的服务,为客户提供更方便和独特的客户服务和客户价值。第四,终端基本硬件配置和性能的要求。第五,针对细分客户群需求,制定业务和服务功能。我认为还有一些,比如说终端未来为了降低用户采购的成本,不可能让用户在使用每一个新的业务的时候,再去采购一款新的终端。所以用户必须支持灵活扩展的功能,就是可编程的、可动态的加载一些应用,这是我们认为终端的发展目标。

  终端的发展趋势有几方面,第一,要有更加统一、开放的API接口,确保新业务的快速开发,还有快速的业务加载。第二,逐渐趋同的操作系统功能,确保业务的快速移植。第三,要有强大的多任务并发处理能力,确保用户良好的业务感受。

  谢谢大家。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