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2006全球NGN高峰论坛专题 > 正文

图文: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技术部吴彤演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8日 12:34 新浪科技
科技时代_图文: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技术部吴彤演讲
图为: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技术部吴彤演讲。(骆磊/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3月28日至30日由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主办的“2006全球NGN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与会同期还举办了“全球NGN技术标准与技术发展最新进展报告会”和“全球NGN最新设备和解决方案展示会”。新浪网为指定门户网站。

  图为: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技术部吴彤演讲。(骆磊/摄)

  以下为其演讲全文:

  主题:中国电信在NGN领域标准化工作的汇报

  吴佟:

  中国电信在NGN标准方面的跟踪。第二,网络融合方面的考虑。第三,我们对于IMS标准方面的考虑。

  先讲一下ITU标准跟踪,中国代表团在ITU方面的工作和整个ITU正格的工作情况,中国电信属于中国代表团其中的一部分。中国电信在ITU-T的NGN领域做了一些工作,我把我们的考虑跟大家汇报一下。

  中国电信从2005年4月份正式参与文稿的提交和一些标准的研究工作。到现在为止,中国电信一共向ITU-T FGNGN、SG13、SG11工作组和GSI提交文稿441篇,其中有38篇被采纳,联合提交文稿1篇也被采纳。中国电信的文稿内容涉及软交换、网络演进、FMC、业务应用、用户数据库等多个方面。在文稿大量被接受的同时,有8个建议草案都是以中国电信的文稿作为基础,也是中国电信在这几个方面有一些考虑。

  中国电信作为编辑人的8个文稿,主要是四个领域的内容,第一个领域是软交换,我们在13组有一个是Y.PIEA和Y.csem。另外三个是关于用户数据库的,一个是Q.user data、Q.NGN-trx.profile,还有Q.sup req。还有Rec.FMC-PAU,固网移动融合方面的研究,我们也提出来这个文档。

  我简单介绍一下,软交换方面,第一个文稿,我们最早提出来的是Y.csem,也是ITU第一个关于软交换方面,对于仿真业务系统相关技术要求的文稿,研究的内容包括仿真系统的业务和能力需求,系统功能架构、接口协议、网络组织及应用场景等方面的内容。这个文档是去年在13组提出来的,我们考虑中国在软交换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把成果输入到ITU的一些建议中去。

  另外,我们在去年PGNGN和13组同时进行的PSTN/ISDN Emulation Architecture,今年输入到现在的SG13组,成为Y.PIEA,是作为CSEM的一个补充。

  我们提出来的Y.PIEA软交换的网络架构,是一个功能架构图。两个文档,一个是Y.ngn-upt,是传统的互联网业务,在中国运营商这个角度来看,NGN领域完全有必要再去实现传统的类似于智能网业务的

增值业务,对我们来说还是有需求的,所以我们对这方面的标准还是有一些研究工作,对国际建议的一些需求,所以我们在这儿提出来,一个是UPT。另外一个文档是基于SIP协议实现的,因为UPT的文档比较早的提出来,也可以合并到这个文档,基于IMS的实时会话型语音业务架构的业务特征。

  另外三个关于用户数据库方面的,一个提出来关于业务层的数据库的用户数据的研究。还有一个是关于传送层的用户数据库的数据。另外一个是用户数据库和呼叫处理功能之间的协议接口。这三个文档都是在11组上次会议被批准成为一个标准协议。

  另外是FMC,我们提出来使用PSTN作为3G的接入,以PSTN作为接入,或者以PSTN互通的形式实现3G用户在固定网络接入的业务。

  第二部分,我们对网络融合的考虑。

  国内对FMC的理解是比较大的概念,现在理解FMC,从网络这个层面可能考虑有业务平台,综合的业务平台,综合的核心,综合的承载网络或者终端的融合,另外还要考虑综合的网管,综合管理层面、运营层面,另外在业务层面互通、捆绑方面,这是很大的概念,从技术来说是一个解决方案,还是比较分散的。国际标准化针对移动用户到固定环境下接入的用户体验,实际上很多FMC协议都是针对这方面的,包括ITU,专家讨论的时候说到底怎么去理解。我们是从比较宽的范围,都是我们的需求,想各种办法解决。关于移动用户到固定用户接入方式的体验有什么解决方案,有很多相关的标准,包括IMS的标准,ITU的工作组不仅局限于IMS这一个文档。我个人理解FMC不仅仅局限于NGN的领域,天然的实现FMC业务的,但是在现有的网络下还是有对IMS的业务需求的。包括一些国际上的其它运营商考虑也是针对用户的体验和网络的演进方面去考虑MFC的问题。当然大家理解,各个运营商都会根据自己不同的需求考虑自己对FMC的理解和自己的解决方案,大家都会有理解,我只是做一个我们想法的汇报。

  关于移动用户到固定接入的FMC的方案归纳为三种,第一种是业务平台的方式,我们在ITU提的FMC-PAU方式,叫做超级集成业务。另外是UMA方案,关于2G的接入,固定、IP接入的方式。另外就是IMS,是天然的融合,解决FMC的需求,还是相对遥远的解决方案。

  FMC-PAU,实际上利用移动的终端,在固定的环境下,利用的是固定的接入,回到移动网,移动网上有业务平台实现FMC的业务,终端方面需要双模终端,家庭网关会以现有的无线的网络环境,3G的终端,一方面是W-CDMA之类的接入,另一方面会使用PHS这种解决方案做双模接入。接入点,利用现有的技术做

小灵通的接入和
蓝牙
的介入。CDP这种协议比较成熟,小灵通这块,接入和终端这块的问题可以解决。我们把原来比较裸露的业务变成了综合的业务,原来只做一个简单的无绳,回家之后作为固定话机的,但是对网络来说并不能知晓你的改变,用3G智能网的方案解决,网络已经感知到类似于漫游式的行为,可以在别人呼叫你和你呼叫别人的时候,还能够达到以原有的用户体验,当然这种解决方案的业务能力是有限的,因为现在只针对于语音业务,要实现所有的数据业务,光靠智能网是解决不了的,为什么会研究PAU呢?数据业务,所有的IMS解决方案到来之前还会大量的语音业务,有些运营商会有这方面的需求,所以在ITU提出这种解决方案。

  另外一种解决方案是UMA,一方面用原有的无线接入,另一方面通过一个UMA的设备,把终端从固定的IP接入网引进来,对上层来说,对3G网络来说,接口不做任何改变,只做一个接入。对UNC的设备把UP接口映射成IP网络承载的协议,在底层透明的传送到终端,终端和网络上层是原有的,但是在底层还是需要做很多工作的,是这样的思路。现在包括BT也是朝UMA这个方案去做的。

  另一种方案就是IMS。IMS是基于IP承载的,完全实现了业务的控制、分离,并且为终端提供漫游特性,实际上与接入已经无关了,一方面是未来网络演进的方向,另一方面天然实现了FMC的业务。

  下面讲一下关于IMS的研究。IMS是天然实现FMC的手段,而且IMS不仅仅对FMC的支持,IMS带来了IP多媒体业务新的业务能力,这是大家的共识,也是我们的发展方向,今年重点在IMS上标准先行,我们会做一些工作,包括中国电信内部,包括中国标准,会投入一些力量考虑IMS的标准。

  IMS关键要解决什么呢?首先一个观点,IMS是为3G的IMS域用户和固定宽带用户提供业务的统一的融合网络,这个网络必须是融合的,既覆盖3G的应用,又覆盖固定的SIP应用。另外各个运营商要针对自己的业务需求和应用场景,确定IMS网络的能力支持到什么程度,换句话说,IMS是基于SIP和DIAMETER协议的网络,对协议的要求,还是要做进一步的规范,这样才能做到协议的支持。针对业务需求和应用场景必须明确对协议的支持情况,比如PC业务要不要在IMS网络支持,这只是一个例子因为IMS是整个网络,整个需求会怎么样考虑。

  另外考虑IMS的组网,是每个运营商都会有组网方案,实际上我在标准上会有一些功能上的架构,只适应于一些标准,但是对于应用商业有关一个实际的实现,这个实现会做很多的工作,对中国来说,可能更大一个特例,包括国际标准组织并没有考虑过很大网络情况,怎么样组IMS网络。IMS在中国的情况,业务平台原来的标准直接连到IMS,但是组成这么大一个网络,还关系到我怎么分布去每个IMS控制多少,怎么样接入,包括组网有一些问题,不展开讲了。

  另一方面,运营商在考虑IMS建设之前,要明确IMS引入的策略和方式,跟现有网络怎么样进入IMS,然后在建设IMS的时候一起考虑这个问题。

  这是我初步对IMS的认识,我们现在认识IMS现在对于我们移动终端和固定的宽带终端是通过IMS移动网络提供业务的,PSIN提供窄带终端,这是我们大致的考虑。对于IMS标准的研究,现在考虑这么几个方面,一个是需求,IMS下一代网络一个是业务的需求,一个是能力的需求,固网络业务、仿真业务、多媒体业务,还有移动性管理需求,还有IMM业务的需求,要把需求整理。另外因为场景也是需要考虑的。需求网络上的能力用识别认证、移动性管理、数据库、网络安全性的需求。另一方面关于架构和组网的需求,包括编号和寻址。编号对国内还是比较重要的,尤其是上IMS的时候,宽带的终端和窄带的终端是不是在一个号里面,因为网络意味着是和一个相对独立的编号方案,现在对于编号来讲,也在做一些工作,还是取决于国内整个国家对于编号的要求,另外网络能力,包括业务传送层、终端的能力,还有网络互通,出发机制的研究。另外是协议,协议上的支持业务,包括支持网络接口还有网络和应用的结构这方面的协议的研究,也是我们着重要考虑的问题。DIAMETER主要是针对数据库和呼叫的系统,对当前IMS的接口。

  谢谢大家。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