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信产部科学技术司通信标准处处长戴晓慧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8日 09:33 新浪科技 | ||||||||||
![]() 图为:信息产业部科学技术司通信标准处处长戴晓慧演讲。(骆磊/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3月28日至30日由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主办的“2006全球NGN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与会同期还举办了“全球NGN技术标准与技术发展最新进展报告会”和“全球NGN最新设备和解决方案展示会”。新浪网为指定门户网站。 图为:信息产业部科学技术司通信标准处处长戴晓慧演讲。(骆磊/摄)
以下为其演讲全文: 戴晓慧: 各位代表,各位领导,早上好。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NGN方面的标准情况。我演讲的题目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鼓励科技创新,积极构建下一代网络标准体系”。 下一代电信网是电信网面临的一次机遇和挑战,主要是电信业,尤其是移动和IP发展很快,给电信业带来了很大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电信业务量的变化。国内NGN的发展情况,主要是我国通信技术发展很快,NGN的发展已经被国内非常重视了。 国家的政策推动了NGN的发展。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鼓励自主创新、科技创新,这些都推动了我国NGN的发展。 我主要介绍一下NGN的标准化情况,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国际NGN的标准化情况,一个是国内NGN的标准化情况。 国际NGN的标准化情况,一个是ITU在NGN方面的主要行动,重点是NGN的版本1和ITU新的NGN-GSI行动。再有一个是IMS成为NGN的核心。IMS的简介和IMS的特点,目前业界对IMS的观点。 ITU在NGN方面的主要行动,从2003年各国的倡导下成立了联合报告人小组。2004年5月成立了NGN的热点组。2004年6月,ITU-T FGNGN的第一次会议确定将IMS作为NGN核心网的基本架构,对IMS的体系结构进行了扩展和增强。2005年11月,FGNGN完成了NGN的版本1。2005年11月又启动了NGN-GSI,就是NGN全球标准行动计划。 NGN的版本1,2005年11月,FGNGN工作结束,一些重要的领域都完成了版本1的工作。版本1包括的范围比较广,业务与能力、结构与功能需求、QoS与性能方面、资源与允许进入控制方面、网络迁移方面、安全方面、管理方面,版本1是ITU在NGN方面很大的成绩。 ITU的NGN-GSI行动。ITU-T启动了NGN全球标准行动(NGN-GSI),希望能够将NGN涉及的内容,以联合课题的方式继续进行研究,主要涉及的研究组是13组,这是NGN的领导小组,11组是信令方面的领导小组,19组是移动的领导小组,同时在有些课题方面还涉及了第二组,就是编码和寻址,12组是服务质量方面的,16组是流媒体方面的。 联合行动包括几方面,一个是NGN的13组、11组、19组、2组、12组、16组和17组。覆盖的领域比较全,业务与能力、功能性结构、移动性管理、IPv6在NGN中的应用,端到端的QoS、带资源准入控制的NGN信令、迁移与互动、NGN的安全性、家庭组网、鉴别业务等等。这是NGN的GSI行动。 焦点组和全球NGN的行动计划两个有一一的对应关系,可以通过图看到,FGNGN的7个组和NGN-GSI行动都有很强的对应关系。第一组对应的耦合色的,第二组对应的蓝色的研究领域,第三和第四组对应绿色的研究领域。安全这组对应的是浅黄色的研究领域。第六组对应深黄色的,第七组对应的橙色的,每一组的对应关系都是非常严格的。GSI已经做出了2006年和2007年的行动计划,这是标准方面工作的安排。 IMS成为NGN的核心,2002年3GPP在Release 5中最早提出了IMS。2003年9月,ETSI,欧洲标准组织,决定在IMS的基础上发展NGN,成立了一个新的技术委员会Tispan。目的是促进移动和固定网络的融合。 全球众多的标准化组织开始基于IMS的NGN的标准研究、开发与合作。2004年6月,ITU FGNGN确定了将IMS作为NGN核心网的架构,并对IMS的体系结构进行了扩展和增强。ETSI 2005年12月5日发布了NGN Tispan Release1。一些电影运营商开始在网中引入了IMS。 IMS是什么呢?简单介绍一下IMS。 IMS在3GPP在Release 5版本提出的支持IP多媒体业务的子系统,主要采用SIP协议进行会话控制。通过IMS,3G网络可以为用户提供PoC、Presence、即时消息、多媒体会议等多媒体业务。 从网络架构上看,IMS是叠加在原有电路域和分组域网络之上网络,通过分组域实现信令和用户数据的承载,并可以实现和原有电路域的互动。可以说3GPP引入IMS的初衷是为了丰富移动网络的业务,并没有考虑到网络融合的各种需求。但是由于IMS采用SIP协议,而SIP协议本身是端到端的应用协议,和接入方式无关,这就为IMS同时支持固定和移动接入提供了技术基础,也使得网络融合成为了可能。 IMS的特点,基于SIP的通用平台,这是IMS非常主要的特点。核心网与接入无关,为IMS的发展也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开放性好,标准化程度比较高,消除了多种业务的解决方案,支持全球漫游。 目前业界对IMS的观点,从技术上分析,基于IMS的固网和移动网的融合是可行的。软交换的窄带域和IMS是PSTN向NGN演进的两个不同阶段,两者将长期共存。基于IMS的网络融合,在标准上还不成熟。基于IMS的网络演进策略和运营模式还有待于继续研究。 国内NGN的标准化情况。 2001年部里就印发了通信标准参考性技术文件YDC 003-2001《软交换设备总体技术要求》。标准化文件分为正式的行业标准和发展非常快的,为了指导运营和制造业、科研开发的参考性技术文件,比正式的标准稍微低一个等级,也是标准化的文件。满足了当时软交换技术的研究需求,规范和指导国内软交换技术的发展。 2005年提交的ITU-T文稿将近200篇,在ITU-T成功地启动了有关基于软交换的国际标准研究,把国内有关软交换系列标准的研究成果推向国际,树立了我国在NGN技术领域的学术地位。这点的创新得到国家的认可。 2005年,组织召开了软交换和IMS的专题技术研讨会,启动了网络融合的研究项目,重点完成了网络演进方面的IP网络体系架构、软交换网络和设备、业务接口、信令协议和终端等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 国内NGN标准化的情况,我们认为NGN从两条路走的,一个是软交换,窄带域的,一个是IMS的,两个方面要长期共存,都要考虑到业务需求、总体技术要求、设备和接口协议等等这些方面的标准。两个路走到NGN的标准,我们都在组织制定工作。 软交换标准化,软交换的应用是固网转型的标志,目前已完成了软交换技术系列标准,是国内第一个全面覆盖软交换技术领域的重点技术标准体系。标准体系的工作已经完成了。 软交换系列标准主要参考了ITU-T、IETF等国际标准化组织最新的技术标准,对软交换技术中的重点领域,如软交换设备、媒体网关控制器设备、媒体网关设备、信令网关设备以及接口协议和业务等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都进行了全面、科学、深入的研究,并结合国内网络实际情况以及国内电信设备制造商的研发经验制定的标准。 2005年重点完善了基于软交换设备的网络组网总体技术要求,因为软交换的网络组网一直是业界非常关心的,尤其对我们这么大的国家,过去的网络结构分为几级,软交换到底是怎么样分配,怎么样分级,怎么样组网,一直是业界非常关心的。我们2005年重点完善了基于软交换的组网总体技术要求。还基于软交换的综合接入设备管理系统,网管也是非常重要的切入点。媒体网关设备测试方法,主要是支持多媒体的媒体网关。软交换业务接入控制设备和基于软交换的应用服务器测试方法,开放业务接入应用程序接口网关的设备技术规范和基于互联网服务的开放业务接入应用程序接口等等,还有SIP协议。SIP协议实际上是两个方面,一个是IP电话方面制定了SIP协议,还有制定了软交换,两个SIP协议还是有一定差别的。 目前完成的软交换的标准,部里已经发布了一些软交换标准,这是目前部长已经签发的,部里已经发布的,在人民邮电出版社可以拿到通信行业,基于软交换的通信行业标准。一个是基于软交换的综合接入设备方面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一个是基于软交换的媒体服务器方面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另外还有一些基于软交换业务的技术要求,是系列性的标准。从第一部分到第六部分,业务体系、号码识别业务、呼叫前转类业务、多方通话类业务、点击拨号类业务、视频多媒体业务一系列性的标准。 目前正在制定的软交换标准还有很多,部里已经下达了课题,有的已经完成了,现在有些已经报到通信标准审查部门了,有的正在审查过程中,这是部里已经下达的通信行业标准,主要是基于软交换的综合接入和位置服务器、媒体服务器,还有组网方面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还有基于软交换的以太网的终端设备,提供软程供电方面的要求和软交换控制设备的技术要求。 另外还有一些也是目前部里已经下达课题的,主要是基于软交换网络管理方面的,网络管理的总体技术要求和网络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另外还有网络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最后这部分下达的课题,我们网络非常重视安全,所以对软交换的安全,我们安排了一系列的课题进行研究,软交换的网络安全、软交换网络管理的安全规范,基于软交换的媒体服务器设备安全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软交换应用服务器设备安全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以及软交换业务接入控制设备安全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软交换设备的安全技术要求和总的测试方法,一系列基于安全的。 IMS,从标准方面研究是基于两条路,一个是基于软交换的,一个是基于IMS的。IMS的研究比软交换安排的研究稍微迟后了一步。IMS的标准化主要从几个方面规范,一个是移动,一个是固定移动网络融合、业务需求、总体技术要求,还有设备,设备方面主要是设备的技术要求和设备的测试方法。再有一个是接口协议的技术要求和接口协议的测试方法,是IMS标准化的工作。 IMS的标准化,开展了移动通信网IMS系统设备和接口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这里包括几方面,一个是移动通信网IMS系统设备技术要求,另外是测试方法,剩下的都是IMS接口方面的标准,包括了几个主要的接口技术要求和接口的测试方法,这是我们在IMS上首先安排的标准研究课题。 开展IMS业务需求和IMS子系统的研究,除了接口以外,对设备方面要开展研究。 下一步国内标准化,结合我国运营业的业务提供和网络演进、产业的发展,下一步重点对下一代网络的相关业务需求、网络体系架构、信令协议、服务质量、安全、网络融合等进行系统的研究。对尚未成熟的项目,我们还要安排一些预研,对比较成熟的要尽快安排标准制定工作。 重点开展业务需求方面的研究,包括下一代网络的业务提供方式,各种开放接口的研究和对比,开放业务接口的标准化,包括互联互通、映射等等研究。在网络方面开展NGN网络框架的研究,固网智能化标准的研究,固网与移动网融合的技术研究,网络中QoS体系架构和安全方面的研究、演进方面的研究,这都是下一步要开展的研究。在信令和协议方面要继续开展IP QoS控制协议的研究和SIP协议的完善。SIP协议虽然已经组织研究制定了,但是还有一些工作要继续完善。在终端方面将重点开展多媒体终端标准化的研究工作。 下一步的研究计划,在NGN方面我们下一步的研究计划从两个方面,一个是软交换,一个是IMS的安排。软交换业务接入控制设备的测试方法,还有软交换网中基于呼叫控制的SIP协议的测试方法,还有一些补充业务对SIP业务的需求还要继续做一些。软交换,网络实现媒体控制对SIP协议的需求以及下一代网络业务层的总体技术要求,还有安全框架、资源管理和网络架构的规范。另外还有一些NGN标准研究策略和重点研究课题系列性的安排。基于软交换的用户和终端移动性的技术要求,基于软交换怎么进行移动性的研究,是各国都非常关心的,所以我们安排了一些研究。还有一些软交换的业务的、框架的,还有整个重点策略的研究课题。 IMS的业务需求,NGN泛移动性需求的分析与研究,是研究课题。NGN客户网络需求和技术的研究,这些都是研究课题,针对一些新的技术,各国感兴趣的技术,中国也在研究,我们安排了一些研究课题。NGN中的IMS子系统的研究和NGN中NASS的研究,这些都是研究课题,仿真、应急通信是我们今年要重点研究的。这是NGN方面的工作,PSTN/ISDN仿真业务,还有PSTN/ISDN模拟业务需求,只有研究了需求,下一步才能针对需求制定相应的标准。 刚才介绍的是国内标准化的情况,下一步在国际标准化工作中想做些什么呢?第一,要积极跟踪国际NGN技术发展的趋势,了解各国国际标准化组织在NGN标准化方面的动向。继续支持ITU开展NGN技术和标准化工作,加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力度,及时将我国的技术方案提交到ITU,转化为国际标准。我们的思路是要走出去,在标准方面首先走出去。 我国在NGN的研究和标准化方面,应该说与世界标准化组织的研究处于同步发展的阶段,正在不断地研究和制定我国的标准,并将这些成果提交到国际标准化组织,为国际标准做出应有的贡献。NGN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NGN的标准化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都还有一个过程,尤其是NGN的体系架构,能够保证服务质量和安全可靠的承载网技术等是目前研究的重点。NGN的发展中,要鼓励新技术新业务的研究开发,鼓励自主创新,努力扩大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充分发挥标准化在建设下一代网络中的作用。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