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著名投资银行瑞士信贷3月7日公布其月度报告,再次将中、韩两国列为亚洲最具电信投资前景的国家。
究竟为何中韩两国能持续成为亚洲最具电信投资前景的国家?亚洲市场与欧美市场有何不同?正千呼万唤不出来的3G会如何影响中国市场?3月17日,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瑞信的亚太区电信业分析主管、月度报告的作者李裕生先生。
中国的内部竞争减弱了
《21世纪》:从整体来看,亚洲电信市场有什么特点?
李裕生:现在亚洲电信市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发达市场,如香港地区、新加坡、台湾省、韩国等,它们的电信市场比较饱和,形势与欧美国家市场也比较接近;另一类是发展中市场,如中国内地、印度、印尼等,电话的普遍率仍比较低。
在发达市场中,竞争激烈,增长空间有限,移动业务比固网业务增长快。固网方面,虽然IPTV和宽带、宽频发展迅速,可是竞争带来的压力仍是很大的。
而在发展中市场,移动业务的竞争虽然也是个问题,但是由于普及率较低,所以仍然有增长空间。不过在固网方面,发展中市场要逊于发达市场,被移动业务替代的问题要比发达国家更严重。
一个主要原因是,在发展中市场,需要大量投入建立固网的需求,而随着移动网络建设成本的降低,固定网络的建设显得较为昂贵;在电话普及率不高的情况下,固网很难与移动网进行竞争。
《21世纪》:你们为什么看好中、韩市场?
李裕生:因为我们看到中韩市场的竞争趋缓。在过去的2003、2004年,中国小灵通、移动电话打得很激烈,政府已经出来说,竞争有点过了,甚至国资委也出来阻止行业过分竞争。所以中国市场现在的竞争比两年前是减弱了,没有那么激烈。
韩国也是如此,过去五六年间,从5个运营商市场减回三个运营商市场,这是其一;其二,去年韩国开始了号码的携带,因此竞争激烈,但是这个因素到今年已经趋缓;其三,它们的增值服务发展良好,并正在建立3G网,因此数据业务前景很好。
《21世纪》:那么中国的电信企业能否乘机走出去收购一些亚洲的电信企业?
李裕生:我觉得不太现实。首先,适合的机会并不多;第次,有钱去投资的运营商也不少,像新加坡电信和马来西亚电信,均有实力去外国投资,目前是太多的资金投资太少的对象,这样会导致并购成本的上升。
混合组网风险最低
《21世纪》:中国至今还未发放3G牌照,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样的3G政策才能在新一轮电信产业中发挥后进力?它的3G标准和牌照管理应该如何实施?
李裕生:从国家角度说,支持本地技术是应该的。TD—SCDMA技术肯定会受到支持,另外,如果TD能在中国发展,政府对于第四代通讯技术的掌握会更有把握,这是中国需要大力支持TD的原因,中国应该会建立一个TD网。
不过问题在于,由谁来建这个网。从资金实力来说,中移动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但是TD是一个没有商业运作记录的技术,风险很大,此外,中移动需要在2008年提供国际3G漫游服务,而TD却是无法和国际漫游接轨的,这对于其高端用户不利。所以国家可能也会考虑,是否要让全行业最具价值的运营商去冒这个风险,在这方面我觉得国家会有所保留。
最近有人提出中国电信是个合理选择,一是它没有移动网,另外它财力虽然不如移动,却也充足,规模也很大;另外一种选择是网通、电信和中移动都做,但不是每家都建全国的网,而是每家选择几个城市先做,看看市场反应,另外它们也可以选择WCDMA,形成一个混网的建设,在执行上,混网是很复杂的,但是这对运营商的风险较低。
《21世纪》:如果今年发3G牌照,有人认为中国电信与网通可能前景会比中国移动更好,你是怎么认为的?
李裕生:这个很难说。有人认为,应该先发牌照给固网运营商,再给移动运营商,但是如果从建网来说,先发牌的时间如果是一年的话,其实分别不大。而且现实是,中移动必须在2008年提供3G服务,所以不可能太迟建网。
理论上,你可以说固网与移动网的融合是很有吸引力的前景。但是综观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两个网络的融合情况,我们发现成功的案例相当少。从欧洲公司来看,移动的大哥全都是纯移动运营商,就说沃达丰,是没有固网的,美国几家运营商虽然有固网,是因为美国没有纯移动运营商。
从消费者来说,其实他们实质上更重视移动网络的技术如何,价格是否合理。世界上大的运营商可能不一定是最便宜的,但是却是质量和服务最方便的。不论覆盖、质量还是品牌都是很重要的。在中国,中移动仍是第一品牌,联通仍是第二。未来这第一第二会不会变成固网运营商?我还是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