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新浪科技-彻底调查栏目首页专题 > 正文
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
2005年我国手机产业在出口和内需的拉动下,继续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产销衔接良好,出口继续大幅度增长。全年共生产手机3.0367亿部,销售3.0386亿部,同比增长分别达到30%和31.9%,出口2.28亿部,同比增长56%。
2005:产销突破3亿部大关
(1)我国作为全球手机制造基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随着我国移动通信运营业的快速发展,手机产业规模继续扩大,全行业手机产量3.0367亿部,同比增长30%,销售3.0386亿部,同比增长31.9%。其中:GSM手机生产2.7424亿部,同比增长28.9%,销售2.7442亿部,同比增长30.9%;CDMA手机生产2942万部,同比增长41.8%,销售2943万部,同比增长42.4%。与此同时,我国手机用户新增5860万户,用户总数为3.934亿户,手机普及率迅速上升,2005年每百人移动电话拥有量为30.3部,比2004年增加4.4部。
据IDC的数据,2005年全球手机出货量为8.25亿部,我国境内生产的手机约占36.8%,比2004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我国作为全球手机制造基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2)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成为拉动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2005年我国手机出口2.28亿部,同比增长56%,出口金额达206.35亿美元,同比增长45.7%,同期我国进口手机1267万部(套)(其中97%为生产配套用成套散件),同比下降0.6%,进口金额11.93亿美元,下降19.2%。2005年实现顺差194.42亿美元,同比增加67.57亿美元。2005年全行业手机出口量占销售比重为75%,比上年(63.3%)提高了11.7个百分点。
我国手机产品出口依然主要依靠外商投资企业的力量,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量的94.2%,其中有6家企业全年出口量超过了1000万部,比2004年增加了2家企业,占全部出口总量的66%。其中摩托罗拉公司出口6155.9万部,同比增长84.4%,占销售比重85%;诺基亚出口3275万部,同比增长12.5%,占销售比重51.2%;索爱普天出口1744万部,同比增长62.1%,占销售比重81.3%;西门子出口1385万部,同比增长-3.3%,占销售比重97.9%;天津三星出口1130万部,同比增长72.4%,占销售比重57.6%;杭州摩托罗拉出口1350万部,同比增长169.5%,占销售比重95.8%。
国内品牌手机企业“走出去”战略取得实质性突破。2005年国内品牌手机企业继续加强开拓国际市场的力度,出口数量突破了1000万部,全年出口达1321万部,同比增长106.2%。波导公司仍是国内品牌手机企业出口的领先者,他们通过启动双品牌战略加强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通过与海外运营商合作的方式加快进军海外市场的步伐,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5年波导出口手机量达到605万部,同比增长79.2%,占国内品牌手机企业出口的46%。和黄3G与中兴通讯签署了批量采购3G WCDMA手机合同,此举标志着中兴通讯成为全球的3G终端供应商。表明国内品牌手机企业“走出去”战略已有了实质性突破。
从近几年的行业发展情况看,我国手机出口比例逐年增加,对手机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
(3)产品市场格局进一步调整。
随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大部分企业都在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不断调整企业营销战略,使2005年我国手机市场又出现了新一轮的格局变化。
外资企业的国内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国外品牌手机生产企业凭借其强大的资本和技术优势,在充分掌握国内市场情况后,一方面加快新品推出速度,抢占市场,另一方面在产品上全线出击,全面覆盖高、中、低档产品,并加大了在中低档产品上对国内企业的竞争。2005年随着部分外资企业市场份额的快速上升,外资企业的市场份额达到了59.4%,比2004年提高了3.9个百分点。其中:诺基亚国内市场份额达到25.8%,比2004年提高了10.8个百分点,摩托罗拉国内市场份额达到8.7%,三星国内市场份额达到6.9%,索爱国内市场份额达到3.3%,这四家排名前四位的外资企业的国内市场份额达到44.7%,超过全部国产品牌国内市场份额。
国内品牌手机企业市场份额继续下降,2005年国内品牌手机原有竞争优势逐渐丧失,增长乏力。主要原因是在渠道、价格和熟悉本土市场情况等原有竞争优势日渐弱化后,资本、技术等方面的缺陷就成为制约我国国内品牌手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产业扩张太快、新款手机上市速度较慢、产品质量问题较多、企业利润下降甚至亏损等。
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我国手机的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生产向优势企业集中。2004年前十家企业生产量占全行业的72.9%,销售占72.8%。2005年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按同比口径计算,前十家企业的生产、销售分别占全行业的78.7%、78.4%。
(4)国产品牌手机开始进入移动定制市场。
2005年广东移动向TCL采购Q515手机,成为首批入选广东移动的五款定制机型之一,同时TCL的另一款机型758也已进入广东移动定制产品库。中国移动向波导公司采购S198、S610、V69等多款手机。国产品牌手机进入移动定制产品库,打破了洋品牌对中国移动定制机型的垄断,同时表明部分国产手机在品质上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达到了国际质量水平。
(5)新手机企业结盟抢市场。
2005年创维移动、国虹通讯、大显泛泰、万利达四家手机新军宣布将在采购、售后服务、研发、生产、销售等多方面结成联盟,共享各方资源,以实现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目的。
(6)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国内手机市场竞争依然激烈。一方面,原材料、能源、劳动力成本上升,另一方面手机结构性和阶段性过剩导致国内手机市场价格继续走低,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外商投资企业继续加大对低端市场开拓力度,将进一步压缩国产品牌手机的市场空间,国产品牌手机生产企业举步维艰。
(7)产品更新加快。
随着移动通信新业务的不断推出,手机功能的不断增强、外壳的不断翻新,促使各生产企业不断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品种,手机更新周期进一步缩短,不会出现前几年,靠一款手机使企业摆脱困境的局面。
(8)资金短缺,制约国产手机企业的发展。
由于国家严格控制银行的信贷规模,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发放控制更加严格和谨慎,特别是对手机行业,由于资金的不足,使一些企业的资金链发生了问题,不得不退出手机行业。
(9)我国在3G领域实现技术突破。
继TD-SCDMA网络技术标准之后,中星微电子公司研发成功手机芯片“星光移动二号”,该芯片在3G时代的手机音乐、手机动画处理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东南大学与东大通信公司联合研制的Noah3000手机芯片通过了包括通话和数据业务传输在内的系统测试,结构表明该芯片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了WCDMA国际标准要求。这标志着我国已具备了开发世界移动通信领域三大标准的所有核心技术的能力。
(10)渠道商开始介入手机定制业务。
随着2004年运营商介入终端销售领域推出定制手机后,2005年国内最大的专业手机渠道商中域电讯继厂家直供与买断经营之后,推出了手机单品针对性定制,手机渠道商介入手机价格的定价,这种产销模式及分销链条的变化,可以把品牌优势与价格优势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市场需求。
2006:3G带来机遇和挑战
——手机核准制为手机产业的发展带来一次新的机遇与挑战。2005年2月国家发改委颁布了《移动通信系统及终端投资项目核准的若干规定》政策,标志着我国实行了多年的手机牌照审批制的结束。一年来共核准新的手机企业20家(不含原手机企业增加品种),使得一些经济实力强、研发能力强的企业得以进入移动通信领域,这些企业的进入虽然使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但有实力的国内品牌企业的进入也增强了国产品牌手机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移动运营业从2G向3G的过渡转移将给国内品牌手机企业带来新的机遇。终端厂商与移动运营商、设备供应商、内容提供商、金融服务商、无线接入商等各种群体的联系将更为紧密,作为手机厂商来讲,其核心竞争能力将增加一项重要指标,那就是对相关上下游资源的整合能力,在这方面国产品牌手机将有较大的优势。
——手机销售渠道的变革为企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3G时代的到来,销售模式将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为了推广新业务,加强自身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地位,加强和最终用户的联系,应对未来新进运营商的冲击,将更多介入手机销售领域。而伴随着3G牌照的发放,新进移动运营商面临着迅速发展用户的压力,也将采取类似中国联通C网初期的策略,通过终端补贴甚至入网送手机等优惠手段来发展用户。移动运营商的规模采购和捆绑销售将快速演变为一种重要的销售方式。
——国内品牌手机生产企业仍面临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供应链不完善、国际市场开拓能力不强等问题,在出口方面还面临国际跨国公司在知识产权上的诉讼等不确定因素。
2006年我国手机产业将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环境,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全球范围内的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发达国家制造能力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据美国IDC测算,2006年全球手机市场将增长5%,这将进一步拉动我国手机产品出口的增长;另一方面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结构升级的加快,为手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需求环境,人们对手机的消费仍将保持旺盛需求。2006年国内新增移动用户将继续保持4800万户左右的水平,随着手机品种不断增多、功能进一步增强以及价格不断下降,手机更新率将继续提高,预计2006年国内手机更新率将由2005年的30%—40%提高到40%—50%。因此,我国手机产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协调发展,预计2006年全国手机产量3.4亿部,其中出口2.5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