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盛电信:日系手机在华不服水土败走麦城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8日 18:40 新浪科技 | ||||||||||
2006年2月24日,来自三菱数源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的内部信息称三菱将裁撤公司位于京沪穗的手机部门,停止了在华GSM手机的生产和研发,退出中国手机市场。 分析师观点 根据诺盛电信的统计数据,2005年,日系手机的市场份额继续维持低迷的状态,并非
诺盛电信咨询高级分析师韩小冰把日本厂商经营不佳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四条: 本地化不足 在本地化方面,日本厂商远远落后于欧美厂商。除索尼爱立信和NEC之外,日系厂商的高层管理人员几乎全部是日本人,自主决策的余地很小,对于中国市场的了解有限。 产品单一 日系手机的种类往往比较单一,研发中心多设在日本而不是中国,新品推出速度较慢,而且得不到消费者青睐。以三菱为例,2001年成立三菱数源,5年来其发布的手机总共不到30款,完全无法同诺基亚、摩托罗拉等领先厂商相提并论,即使一些国产厂商,例如联想和夏新,一次发布的新手机也有十几款。 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诺盛电信通过研究发现,在中国市场,以1500元以下的低端手机需求量最大。激烈的竞争使得手机利润率迅速下降。日系厂商习惯于运营商补贴的业务模式,对于价格敏感度不高,加之生产和管理成本较高,使得日系手机在价格上缺乏竞争力。 渠道建设没有及时跟上市场的变化 伴随着手机市场的变化,2003年,诺基亚率先开始了渠道改革,并一直保持了份额上升的态势。在直供和渠道下沉大兴其道的今天,东芝、三菱等厂商的渠道依旧沿袭传统模式,更加不具备竞争力。 由于经营不善,2005年3月,东芝宣布从南京普天王芝公司撤资,退出中国市场;2006年2月,三菱也步东芝后尘,从中国市场撤退。而NEC、松下等厂商则宣布把战略重点转移到中国3G市场。 分析师预测,如果日本厂商未来不能及时调整中国市场的运营策略,很难扭转目前的落后局面,其他厂商很有可能重蹈东芝、三菱退出中国市场的覆辙。而且,3G不是日系厂商的救命稻草,机会与风险并存。 单纯依靠技术的领先并不能取得市场的优势,西门子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综合来看,尽管日系厂商技术和创新力都很强,但是市场开拓方面表现不佳,仅仅依靠技术很难在竞争激烈的手机市场立足。 份额领先并不能保证盈利。2004-2005财年,在日本本土销量最大的两家厂商NEC和松下的手机业务都出现了较大的亏损,两家厂商都是生产和定制FOMA手机为主,NEC的WCDMA手机在欧洲也有销售。 运营商合作优势有限。3G牌照发放以后,同运营商合作,大规模提供定制3G手机将成为厂商主要的销售形式。NEC是日系厂商中最积极参与中国移动定制手机的一家,但是合作优势并不明显。一方面,包括诺基亚、摩托罗拉在内的国际厂商也非常重视运营商渠道,通过3G设备的销售推进定制手机;另一方面,本土设备厂商的崛起,中兴、华为等也将大量参与到手机定制中。这些都是日系厂商进军3G面临的竞争压力。 由于中国市场规模和潜力都很大,日系厂商并非完全没有机会,分析师建议日系厂商根据中国市场的特点,彻底改变运营思路,扬长避短,进行差异化竞争,同时根据中国运营商的要求,降低成本,加大本土化力度,才有可能在未来的3G手机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