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正文

核准制深化在即 手机厂商获牌需经细化考核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2日 13:14 通信产业报

  作者:田径

  2月19日,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移动通信系统及终端投资项目核准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颁布一周年的日子。回顾一年,核准制正在经历由粗放走向细化,由政府强制力的法规向业内企业普遍认同的客观规律转变。

  核准制的“粗”“细”变化

  2005年,核准制的出台,让手机行业的政策之水清澈了许多。很多以前靠贴牌或“倒标志”生存的手机企业纷纷倒台,而“政策擦边球”的机会越来越小。可以说,手机核准制正在拯救处于混乱之中的中国手机市场。

  而一年过去了,核准制也平稳地度过了它的一周岁,如同人的成长,核准制今后也在很大程度上面临着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随着手机产业向以新技术和新应用为主要牵动力转变,要想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取得长足的发展,手机企业就不得不面对自身真实水平的提高,诸如知识产权贡献、科技投入比例、产品创新指标和企业运营效率等“硬标准”的考核。

  但这一现状在目前国内通信行业发展中呈现出极大的两极分化。其中较为有实力的大企业,大多在科技投入比例上下了较大工夫,随之带来的便是在相关领域的知识产权,尤其在核心知识产权的占有率上拥有较大优势。这随之带来的就是这些企业在创新产品上有所突破。

  据相关数据显示,这些企业每年都把大部分赢利用到下一步的科技研发和专利申请保护上,以华为为例,截至2005年,其累计申请国内专利9600件,申请PCT国际专利和国外专利1574件,其中90%属于发明专利,获得专利授权1800件,并在170多个巴黎公约成员国和140多个WTO成员国内享受特别保护。而中兴通讯的专利也占据了行业内的主要份额,尤其在终端方面。此外,夏新、波导等大型企业也在积极地储备自己的核心专利。

  而这一机遇在像熊猫、科健等企业面前,结果却是截然相反。

  科技投入的增加和响应专利战略的采取,会使手机企业在产品创新上显得得心应手。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等国外品牌之所以长盛不衰,很大程度都是得利于其自身在产品、软件、外观设计等方面的创新。而这一点,正是目前国内手机市场很多企业普遍存在的“软肋”。

  而这就需要核准制在政策层面加以强制约束。许多迹象表明在下一个周年,手机核准制很有可能会把知识产权贡献、科技投入比例、产品创新指标和企业运营效率等作为核准企业的首要标准。而像土地资源、厂房建设和工人规模等与核心竞争力相对较远的因素则会得到一定的淡化。(如图表所示)

  “手腕力量”仍需加强

  时至今日,当谈起中国手机的时候,很多业内人士仍然会对国产手机在2003年的那段辉煌津津乐道。但是好花不常开,随着行业规模的不断积增和市场监管的不足,中国手机产业的繁冗体形慢慢显露出来。

  《规定》的问世,正是为中国手机行业量身定制了一套“瘦身衣”,对想涉足手机产业的企业在经济状况、研发能力、售后服务等多个方面划定了明确的标准规范。直至2006年初,经过核准制得到新的手机牌照的企业已经有五批21家。而且在每一批核准通过的企业公布的同时,国家发改委都要随之发布产业预警通告。

  这种无奈之举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近年来,中国手机市场靠关键部件和应用软件组合发展的速度已经减缓。取而代之的是以外观设计模仿、贴牌带工以缩短从生产到上市时间来抢夺短期毛利润,这种竞争手段已成为一股强大发展势力。因此,有数据显示,小厂商在模仿一些成功手机产品的设计时可以在3到4个月间维持15%到25%的毛利率,而每种模仿机型只要在这期间达到2万台的出货量,企业就可以赢利。

  这一短期利益行为与相对稳定的国内手机消费能力相结合,所带来的后果就是企业投资盲目扩大、企业实力良莠不齐,以及手机产品的库存大量激增。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国产手机严冬的到来。

  核准制的颁布正是表明了政府对手机市场加强整顿的决心,要通过政府杠杆对行业进行疏导和干预。随着国家发改委在2006年对核准进度所做的调整来看,不再分批公布集体大名单,转而采取合格一个,通过一个的方法,很大程度上放缓了牌照的发放速度。

  加强市场自发调节能力

  由于核准制是作为一项行业法规起着最基本的政策手腕的作用,所以对整个手机市场的格局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不会有太大触动。而任何市场顽疾最终都是被市场本身消化。核准制的确立和执行,对中国手机行业,尤其对国产手机企业在思维意识上无疑有着积极的指导性作用。

  在政策法规的帮助下,企业从开始的盲目投资,追求规模经营,增加毛利率逐渐向集约型,高回报的理念方向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市场的良性循环。相关专家指出,核准制的颁布,归根到底还是要从思想意识和市场发展的自然规律上对中国的手机行业加以净化和疏导。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