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解国内手机四家新军获牌始末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1日 13:21 eNet硅谷动力 | ||||||||||
作者:eNet硅谷动力记者 王恩斌 【eNet硅谷动力消息】二月从中旬转到了下旬,风平浪静国内通信市场一下热闹起来。先是做PDA的恒基伟业,然后是名不见经传的振华和达业电脑。发改委就像泄洪闸门,在沉寂了将近半年后接连放出了5张牌照。
但是和先期拿到牌照的厂家不同,此次的五家新军在实力上略有些单薄。来自发改委的数字显示,此次审批的手机厂家总生产能力不过680万,和之前TCL、波导动辄千万的规模确实相差甚远。在产能和整体的实力上并不具备任何优势。 虽然从05年下半,国内的手机厂家已经开始走出了寒冬。但是就整体而言仅仅就一个泛泛的现象,具体到某家企业情况便不容乐观。而且个别业界领军企业业绩的真实性也遭到了广泛的置疑。同时在2006年的初始包括摩托罗拉、诺基亚都对中国市场提出的更高的目标,整合完毕后的索爱也表示出强势归来的决心。 与此同时一些处于主流市场边缘的国产二线、三线品牌也正在经历着生死的考验。为了活得生存的机会,保留住自己“来之不易”的牌照。价格战和模仿战、炒作战自然不可避免,尤其是在三、四级城市一些暗处的黑手和“独门绝技”便会大显身手。看似欣欣向荣的市场背后,其实隐藏着极大的杀机。 很多分析机构和学者都预测,今后的两年中将是国内手机市场大洗牌的时间。不仅大量的国产品牌将会消亡,一些国外品牌也将会退出中国市场。 而就在这样一个风口浪尖上,一批新的厂商得到了牌照,走入了市场。 多普达是空壳吗 作为业界已经拼搏多年的多普达,获得牌照可谓众望所归。从目前的市场看,在高端智能手机领域还没有一家可以和其匹敌。无论在品牌的影响力还是在产品的营销上,多普达都不逊色于目前市场上的任何一家手机厂商。但是作为智能手机的代名词,目前市面上出现的多普达手机又有多少是属于,刚刚拿到牌照的武汉多普达通信有限公司呢。 在创建品牌,在市场上形成口碑的过程中,来自台湾宏达集团旗下的多普达国际的水货,又贡献了多大的力量。我想这个问题,还是由消费者来回答跟为合适。 在之前的采访中,武汉多普达的内部人士曾告诉过记者,其产品的原型就是来自台湾的多普达国际,两者的区别只是在于软件。国内方面武汉多普达更多只是在做软件的升级和相关的调试。记者从经销商得到的消息也同样没有找到两个多普达在产品上有任何实质上的区别。所以尽管拿到了自己的牌照,如果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技术和产品,问题的爆发恐怕也是迟早的问题。 振华年产120万撑得住吗 而作为西部唯一的一家手机生产企业得贵州振华集团,在通信界却是名不见经传。之前除了通过与京瓷的合作打造出中国CDMA市场的一艘旗舰外,对于整个移动市场再没有作出任何巨大的影响。而且从去年开始随着CDMA市场增速的放缓,以及京瓷对于中国投入的减少,这个西部的通信企业的日子其实也并不是很好过。 来自京瓷的消息说,去年京瓷振华在华推出的新机一共才3台,今年临近3月京瓷振华还未有一部新机推出。业内人士预计,随着联通C网的战略转从中高端向中低端,甚至是超低端,京瓷振华2006年的CDMA的也不会太乐观。 独立于合资工厂,振华自己申请到了G网的牌照。除了振华对于手机领域的渴望,或许也说明与京瓷得合资公司在发展尚出现的瓶颈。不过年产只有120万台,实在让人们担心这样的规模如何来面对国内动辄千万的G网厂商。 只有四款手机的恒基伟业 当年的呼机、手机、商务通,使得恒基伟业一炮打响。从商务通到商务通的手机再到手机领域。恒基伟业走进通信行业的经历可并不顺利。而且除了近日获得手机牌照的消息,恒基伟业已经很久没有重量级的新闻。 虽然作为手机企业恒基伟业还鲜为人知,但是做手机,恒基伟业已经有了2年多的历史。不过之前一直贴牌中电,出推的手机也只有4款,经销商两家,市面上基本见不到恒基的产品。不过有意思的是,据恒基伟业的两家代理商反映,恒基伟业在拿到牌照的半年多前就已经推出了自主品牌的手机F6,在06年初又推出了自己的商务手机F8,售价将近4000元。 达业的后台是广达 达业电脑,一个陌生的名字。但是作为广达旗下的手机生产企业,达业已经为境内外多个品牌提供代工服务。这个来自台湾省第三大手机企业,在04年的发货量就已经达到了650万。2005年初,台湾广达曾向上海达业增资5.2亿新台币(约1600万美元)。预谋手机业务。上海广达公关部人士向记者介绍说,目前广达已经把全部手机业务都转移到上海达业,这里有手机生产基地,手机研发中心则分别在上海和台湾两边。 不过达业方面目前尚不愿对外就手机的相关问题作出任何回答,其生产线目前也还正处于筹建中。对于日后国内手机市场的前景,他们也不敢轻易表态。 虽然拥有多年的怠工经验,创建品牌依然是一个很难的问题。面对国内已经纷繁异常的自由品牌的火拼,和占据份额四甲的国外手机巨头的扩张,台商的怠工优势其实也很值得考究的。 新的牌照,新的厂家,是新的希望还是新的失落。面对2006年的手机市场,一个个疑问留给了后来者。 或许我们的企业还是希望可以赌一赌,希望可以从春秋走向战国的国内手机市场五霸中有自己的名字。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泡沫条件也要上。 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私企如此国企也亦然。希望这些决心投身到手机行业的老总们可以想好,走好,不求有功但就无过,其实也不算一个坏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