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正文

电池成移动体验死穴 中国厂商无暇技术研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8日 07:20 中国经营报

  巨头诞生的契机

  本报记者 李国华北京报道 尽管当3G、无线宽带、移动多媒体的诱人体验一遍遍地被各大企业鼓吹,但市场上的真正用户却仍然是极小的一部分。因为要享受以上的种种体验,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电池的续航能力不足。所以有识之士提出,谁能够在电池领域有重大突破,谁就能成为下一个巨无霸企业。

  避而不谈的死穴

  “很多相关设备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例如显示器从CRT到平板发展了几十年,但在这几十年里,内容传输设备从录像机、VCD、DVD到现在的IPTV机顶盒,更新速度快得让人眼花缭乱。”飞利浦半导体的任涛认为,电池的发展速度也已经远远滞后于电子产品本身的发展速度。资料显示,电池新材料科学的发展完全跟不上芯片业的摩尔定律。目前,市场主流的锂电池性能提升速度每年仅约9%。

  去年,日本电信电话移动通信网络公司别出心裁,在一款手机样品的机壳外侧内置了太阳能电池。如果有太阳光,电池就可以充电。但是充电1小时,仅仅通话1分钟,杯水车薪,只能作为补充救急电源使用,不大可能解开电池供电时间不足的死穴。

  任涛表示,要解决移动设备电池使用时间问题,应该在开源和节流两个方向努力。开源就是研究电池新技术,延长供电时间。节流就是在现有电池技术下,让手持设备使用更长的时间。但是,有关专家提醒,未来无线多媒体应用所带来的耗电量急剧上升的问题,不是靠节流就可以解决的,只有在开源方面有大的突破,才能解开供电时间不足这一死穴。

  谁是下一个巨无霸?

  自从索尼在10年前推出基于锂离子技术的电池以来,其性能以每年约9%在提升。日本的Matsushita公司也曾在2005年初宣称其正在与英特尔合作研究锂离子电池,将计划在2006年4月推出,这种产品可以将

笔记本电脑的持续使用时间提高到8小时。

  Toshiba公司开发出的一款锂电池产品,可以在约1分钟的时间内完成整个电池容量80%的充电过程,而当前普通锂电池的充电速度仅为每分钟约2%~3%的容量。如此快的充电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锂电池持续使用时间不长的缺憾。

  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锂电池性能提升正在接近极限。所以,一些大公司将目光转移到了新型电池技术的研发上。

  最受企业关注的是燃料电池,其供电的化学反应原理要比锂电池简单,典型的就是甲醇和空气中的氧直接发生反应。Toshiba和NEC都曾经展示过采用DMFC型(直燃甲醇燃料电池)燃料电池的笔记本电脑,其中Toshiba在2005年德国汉诺威电子展上展示的笔记本电脑可以在这种燃料电池的支持下持续工作10小时,这种电池的充电过程是用一种类似打火机的燃料储存罐向电池加注液体燃料。

  除了DMFC技术外,氢也是被一些厂商所看中的电池燃料,因为相同容量的液态氢将比甲醇提供更多的电力

能源。Nippon Telegraph和Telephone公司开发的氢燃料电池,一张扑克牌大小,就可以向一款3G手机提供长达9小时的持续通话时间。

  尽管燃料电池具有上述优点,但是目前因为燃料转化效率比较低,电池本身材料成本又较高,以及安全性等问题,“未来一两年主流还是锂电池,燃料电池要到2008年以后才可能普及。”从事电池研发与市场工作的崇源科技总经理李明判断。

  由于各国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所以太阳能电池持续升温。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表示,他和国内太阳能电池封装厂接触后得知,由于来自国外的需求旺盛,这些厂的订单都已经排到了2007年以后。但是太阳能电池也有明显的劣势,有限面积上所产生的电能非常小,在手表、计算器等耗电量小的设备上尚可,在多媒体终端上只能用作辅助的续电装置。

  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无论是电池厂商还是终端企业,都有一个共识就是:谁掌握了下一代电池技术,并将之商用化,谁就能够成为新的巨无霸。

  中国厂商无暇技术研发

  “燃料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我们还没有做,我们重点就是在锂离子电池上。” 深圳比克电池总工程师黄先生坦称。因为燃料、太阳能等新技术电池在近几年还不会商用化,作为一家产业公司,他们就是要把目前的成熟产品做得更好,在国内外市场上能够有更强的竞争力。“毕竟目前锂离子电池的市场很大,我们的研发主要也是在提高锂电池的容量上。”他说。

  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表示,中国虽然是锂电池的第一生产大国,但主要是做电池的封装,电池内的核心材料都是进口。所以,国内的厂商只相当于组装加工厂。

  国内电池厂商虽无暇顾及最前沿技术的研发,但是为了保证不被淘汰,也在改进锂电池的生产线。“最近这段时间,锂电池生产厂商都在改进电池生产线,上马锂聚合物电池的生产。”李明介绍。

  据记者了解,虽然生产厂商在埋头生产,国内还是有一些研究机构在进行电池前沿技术的研发。例如

南开大学正在做薄膜型太阳能电池的研发,但是目前还未有成品。

  联想研究院也在开发基于DMFC型燃料与锂离子的混合型电池。据联想研究院千京龙先生介绍,此项目原本是IBM PC(个人电脑事业部)和三洋合作的,联想购并后,自然将项目接了过来。“2005年4月份此项目已经结项,一个阶段的合作已经完成。”千京龙说,今后联想还会继续关注燃料电池,因为电池毕竟是笔记本电脑移动使用时的关键部件。

  国内的电池生产厂商或许因为实力欠缺还无暇顾及技术研发,但是只要把握好未来的发展趋势,也会有一席之地。任涛认为,电池未来的发展有两个基本方向:标准化和定制化。当电池容量不高时,标准化当道,大家很容易买到标准的电池更换,干电池就是一个例子。随着电池容量的发展,定制化会慢慢流行,当电池容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又会回到标准化,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8,700,000篇。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