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2006全球NGN高峰论坛专题 > 正文

运营商坚定NGN市场将逐渐完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4日 11:36 中国电子报

  -本报记者 丁峰

  自2005年以来,NGN在我国已经扎根落地,各大电信运营商对各地电信网络规划和改造相继动工,通信设备商也不断接到电信NGN设备大单,我国电信网络正一步步沿着软交换、网络智能化改造全面向NGN走来。最近又传消息,中国电信将在上海、广州两地各建一套软交换国际局,并准备4月份开通。据科技部有关人士称,未来10年中,下一代网络将成为我国
在科学和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领域之一。

  NGN市场将逐渐完善

  据赛迪顾问预计,未来五年,中国NGN设备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高达33.1%。到2010年,NGN设备市场规模将超过100亿元人民币。赛迪顾问认为目前我国电信政策法制大环境良好,对NGN来说是个很好的机遇。据

信息产业部规划,在未来五年通信行业发展重点中,首要一点就是要加强信息产业的法规建设。“十一五”期间还将继续推动国际化发展,特别要鼓励制造业和电信运营业“走出去”,在此方面,信息产业部将出台相关的鼓励政策。

  当然,目前来看NGN标准、产业链等问题仍将困扰中国NGN网络建设。国际上NGN的标准问题仍处于探讨交流阶段,尚没有达成一致。中国NGN的标准和协议也尚未做到兼容,国内外NGN标准还在发展中。不过对此有些专家认为这倒是国内企业提高设备制造及运营技术水平的大好机遇。据悉,目前国内许多通信企业也在积极参与标准化组织的工作,而且提交了大量的相关文稿,有一些文稿已经被国际标准化组织接受。此外,NGN智能终端、运营商的赢利模式、如何挖掘NGN的杀手级应用等问题也在困扰着NGN产业的发展。赛迪顾问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运营商、设备提供商逐渐明确自身定位,NGN产业链将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困扰运营商和设备厂商的技术和标准层面的问题也将逐步得到解决。

  建造下一代网络成为未来趋势

  近年来,电信业在世界范围内都不平静,随着互联网不断与电信网络的发生交叉、融合与竞争,各种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也持续推动着电信行业积极探讨网络及业务的发展与转型。在这种大趋势下,NGN被赋予了厚重的希望,成为各大电信运营商降低运营成本、开展新业务、提升ARPU值、全面提升差异化

竞争力的砝码。2005年,许多电信运营商开始公布其转型、重组战略,诸如美国第一大固网运营商Verizon在2004年就开始致力于NGN的建网、日本最大的电信运营商NTT最近也宣布要在2007年实现NGN完全代替当前的电路交换网络。未来几年,融合、整合及重组等工作将会在电信行业全面铺开,2006年将是运营商转型战略实施的关键一年。

  赛迪顾问表示,在我国,随着IT和CT技术相互融合,互联网业务对长话业务的分流,移动业务对市话业务的分流,迫使中国电信提出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战略。传统电信运营商陆续开始的战略转型既是危机自救的必然之举,同时也是行业走向的风向标。

  这种转型在本质上反映了以下商业模式的变化:从可提供业务范围来看,转型意味着成为全业务运营商;从业务提供宽度来看,转型意味着成为综合服务提供商;从业务提供深度来看,转型意味着成为综合信息提供商。

  目前虽然移动运营商的业务营收增长迅速,但维系其话音业务收入的用户规模增长及ARPU维系的压力加剧。在传统固网运营商纷纷宣布转型战略之际,主导移动运营商也需要警觉地、自发地进行战略转型。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将成为电信运营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的发展战略。

  在我国,软交换淘汰TDM已成事实

  目前我国的NGN建设还是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以软交换改造为主,在未来将逐步升级过渡到真正意义上的NGN。在记者采访赛迪顾问分析师张菊时,她告诉记者软交换技术实现了NGN的核心思想:业务与呼叫控制分离、呼叫控制与承载相分离,实现了“业务独立于网络”,使得传统电信业务在分组交换域上的传输和控制成为现实。同时,软交换技术还支持多种接入方式,为传统TDM网络向软交换网络的平滑演进提供了经济有效的过渡方案。2005年,中国电信已经从长途网和北方地区开始逐步停止电路交换网络的建设。从世界范围来看,基于软交换技术的各类网络试验与商业网络建设已经成为电信网络演进的主流。

  张菊还告诉记者,软交换技术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决定了它并非NGN的终点。而未来发展更可能的方向将是IMS。

  她说,在固定和移动运营商向NGN的演进过程中分别采用了两种软交换技术,即固网软交换和移动软交换。虽然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共通性,但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在控制协议、接入平台等方面。随着用户对统一账号、一号通、综合VPN、综合视讯、统一消息等在内的融合业务需求日益强烈,融合业务日益成为运营商实现差异化竞争的最有利武器。固定和移动网络融合的重要性和演进趋势也被越来越多的运营商认同。

  现阶段,固定与移动的融合还无法真正实现,运营商也无法实现通过统一的网络平台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融合业务的愿望。电信运营商需要一种能够让其网络平滑过渡到全业务的演进方式,而从现阶段看,IMS为固定和移动网络的融合指明了方向。

  与固网软交换相比,IMS架构更加严谨,功能更为丰富,如通过功能实体细分提供了基本的移动性管理能力,提供了移动CS域、固定软交换网与IMS核心域互通的体系架构,通过设置独立的HSS数据库促进了控制层面与数据层面的分离,有利于运营商对用户数据和业务数据的统一管理等。更重要的,它为固网与移动的融合提供了完整的网络架构,运营商可以在这一架构下培育更多新业务。

  虽然这种一步到位的方式并不完全符合国内运营商的实际情况,但标准的迅速发展和来自外部的应用案例,还是给国内运营商带来不小的冲击。不久前,中国网通在长途网软交换改造的项目上大胆采用了IMS架构,给未来固网和移动融合预留位置。不难看出,运营商已经开始未雨绸缪,决心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夺取主动权,IMS也将成为新型业务竞争的必备武器。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