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视频财经科技汽车房产游戏女性天气短信邮箱导航通行证
爱问(iAsk.com)
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正文

广东电信借鉴搜索模式 全力打造号码百事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4日 14:16 IT时代周刊

  坐拥114台具有的庞大信息库和用户群,广东电信终于认识到它带来的巨大经济价值,并正将114查号业务进行新的延伸

  《IT时代周刊》记者/易哲(发自广州)

  不是巧合,而是时代赋予的默契,2005年,广东省大力开展建设信息化大省的时间恰
恰与中国电信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时机不谋而合。

  作为中国电信的最大省级子公司广东省电信有限公司,在这两股改革浪潮中积极寻求切合点,在审视自身资源的同时,通过借鉴各方经验挖掘自身潜力。这其中,网络搜索引擎的成功给广东电信带来了启示。

  2006年新年伊始,广东电信利用114服务台巨大的知名度,整合上下游资源后推出了“号码百事通”业务,欲将114打造成语音Google。这为中国电信在探索新的业务模式上走出了创新的第一步。

  电话搜索时代来临

  据广东电信内部人士介绍,围绕“搜索”的概念做文章,中国电信并不晚于Google和百度。“面对114查号的巨大客户群,我们几年前开始研究114的

增值业务,对‘搜索’的概念作了初步的探讨。”广东省电信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经理钟平向《IT时代周刊》回忆起当时的情形。

  在广东电信看来,了解Google和百度的群体主要局限于互联网用户。据CNNIC的统计,截至2005年7月,中国互联网用户达到1亿户,同期的全国电话用户数已经超过7.5亿户。无论是从用户规模、使用习惯,还是从便利性、知名度的角度来看,使用114查询台功能的用户群显然比使用Google或百度的用户群要大得多。钟平说:“114的知名度肯定大于Google和百度。”

  因此,中国电信提出了把114打造成“号码百事通”、把114台打造成“中国总机”的战略,广东电信在原有领先于全国的114、160、168业务的基础上,全力打造语音Google。这暗合了中国电信意欲在全行业范围内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的战略规划。

  志在打造数字社区推动广东

信息化建设

  作为中国电信在这一块业务开展得最早的地区,广东电信欲将114“号码百事通”业务打造成广东地区的语音门户。前向为广大的公众客户提供随时随地的查号转接、行业首查、模糊查询等服务;后向为企业或政府提供号码管理、信息发布、商业转接、电话订购等服务;横向还可以为其他电信运营商提供号码查询或转接服务,真正把114做成“中国总机”。

  “我们把114的业务增值,面向普通大众,同时企业客户也将从这里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收益,在整合了上下游资源、促进信息化发展的同时,还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钟平说。据业界人士分析,钟平指称“号码百事通”具有的商业价值主要以“第一提及”的排位模式来吸引企业客户。除此之外,参考互联网上的网站链接功能,“企业总机”可以使114服务台在接受语音搜索的同时,将电话直接转接到被搜索企业的电话上。第3种模式则是效仿互联网上的网上代购模式,114“号码百事通”也能提供电话订购业务。

  如此一来,广东电信通过将用户与企业连接到一个平台上。以后消费者不管身在何处,只要打通114,就可以随时找到餐饮、旅游、位置等信息,甚至还可以订房、订购等,这正是“数字社区”的真实写照,也是建设广东信息化大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最好体现。

  意在打造综合信息服务商接应中国电信转型战略

  2005年,中国电信为了实现战略转型的目标,正在调整战略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挖潜”和“转型”是这一年中国电信的主流基调,包括“商务领航”等一系列的动作,都是中国电信对自身现有资源的一个延伸性的挖掘,而广东电信“号码百事通”的启动,可以看作是中国电信广东落地计划的重要里程碑。

  如果说,“商务领航”是中国电信面向商企和政府客户推出的综合信息化服务,“号码百事通”则是更强调面向公众需求的信息化服务。“号码百事通”是中国电信在114庞大的信息库和用户群基础上的一次深度挖掘,它不仅被认为是电信系统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和探索创新业务模式,也被认为是电信真正想通过打造价值链来谋求自身发展的开端。

  钟平说:“在3G开通前后,移动话音还会继续低值化,只做简单的语音,市场会越来越小。中国电信通过计算机、固定电话和

小灵通等终端,把互联网上的模式搬到电话网上,实现电话网和互联网的融合,能够进一步完成从传统电信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定位转变,也为将来3G之后的市场竞争开拓一条更广阔的路子。”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