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正文

迪比特国内市场收缩 最后一根稻草难救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3日 18:36 IT时代周刊

  迪比特绝不是第一家触礁的国产手机厂商。短短两年,迪比特从高调入市到黯然出局,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家企业从一度辉煌走向了衰落

  《IT时代周刊》记者/王旻瑚(发自上海)

  1月4日,当人们还沉浸在新年伊始的喜庆中时,时任迪比特高级公关顾问杨兵虎向媒
体公开宣布:迪比特在国内手机市场已开始全线收缩。

  这家总部设在上海的台资手机企业,2003年以一款超低价的彩屏手机旋风般杀出国产手机市场重围,并以月销量70万台的骄人业绩跃居国产手机第3把交椅,在以后的8个月内一路高歌猛进,每月销量60多万台,势头直追国产手机老大波导。然而,两年过后,却在国内市场几乎销声匿迹,各级经销商频传该企业已倒闭,更有内部员工称其已申请破产。

  从高调入市到黯然出局,这个略带伤感的笑话映衬出的巨大反差是如何产生的?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企业从一度的辉煌走向了衰落?

  本刊记者深入一线进行多方采访,迪比特败走麦城背后的诸多原因被层层揭开。

  最后一根稻草

  2005年9月29日,台湾大霸电子集团董事长莫皓然突然被台北地检署传讯带走,直至次日才获保释,莫受限不能离开台湾。

  大霸集团作为上海迪比特实业有限公司(简称迪比特)的母公司,其2005年在台湾公布的财报显示,迪比特2004年手机业务亏损高达9.2亿台币(折合人民币2.3亿元)。迪比特执行副总彭新淼曾公开承认,自2004年5月起迪比特开始出现亏损。此后的连连亏损更让迪比特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面对险境,大霸集团决定孤注一掷。2005年4月,莫亲自督阵,宣布将为迪比特注入其注册资金3005万美元近3倍的8640万美元,以完成“将迪比特拆分为产品、品牌、销售3个独立经营、独立核算公司”的计划。并表示此计划将在3至4个月后完成,不料等来的却是如此结果。

  不堪重负的迪比特,曾寄希望于注资重组这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最终却被“莫皓然事件”压倒,黯然引退。

  树倒猢狲散

  1月5日,本刊记者走访各手机卖场,发现柜台上早已不见迪比特手机的踪影。协亨卖场负责人表示迪比特手机只有几部摆放在库内,且一直无人问津;迪信通的上海漕阳总店负责人也表示几个月前就已不再销售此手机,所有存货都以低价处理了。

  在迪比特公司内部,销售人员称早已停止内销工作。本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各部门员工都人心惶惶,希望能在年后找到新东家。曾宣称要做“世界第一”的彭新淼已离职,一名员工对此事颇有深意地说:“彭副总原先一直负责迪比特在国内的行销和宣传,公司现在国内做砸了,总要有一个人出来承担责任。”当本刊记者致电杨兵虎时,他则称自己要休息一段时间,已不便对迪比特发表任何评论。迪比特公关部向记者说:“你们媒体不能乱写,要写只准写我们提供的材料。”而直到本刊截稿时,该材料却因“公司内部正在整修”未曾露面。

  据媒体公开报道,迪比特在大陆的27家分公司已减至9家,200余家办事处也只剩15家。迪比特一名采购部员工则表示:“频繁人事变动从2004年开始,因为公司不景气,公司裁员加上员工辞职,现在员工仅2000多名,只有原来的五分之一了。”迪比特很多员工已无心恋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员工告诉本刊记者:“迪比特公司早已申请破产,只是可以再延缓两年时间。”

  “造血功能”先天不足

  迪比特在国内手机市场告败的原因众多,而核心技术力量匮乏是一个重要因素。一位业内资深人士称,迪比特不重视技术,它只是在利用大量外汇把手机价格做低。《商业周刊》曾如此评论:“目前大陆没有一家厂商能独立做出手机,几乎都是由台湾、韩国企业代工,或由台湾、韩国企业做出成品后,再贴上大陆企业的牌子。”而有20多年代工经验的大霸集团,更能利用这种优势来完成迪比特产品的开发。这些说法得到迪比特研发部一名员工的证实。

  手机技术大致分为三层:底层的芯片、中间的软件和表层的外形。世界上只有少数几家国外专业芯片厂商手中握有芯片级技术;而完全掌握手机模块和协议层软件技术的企业也不多,集中在欧美和日韩。大多数

国产手机仍处于表层或中间的软件层,核心技术层面还远未涉及。一位研发人员告诉本刊记者,迪比特和其他国产手机厂商一样,在核心芯片技术方面都是缺乏自主研发能力的,大家总是在国外引进的技术架构方案上进行简单改造,完成比较多的是针对外形的改进和附加应用功能的设计。她还告诉本刊记者,由于迪比特的研发队伍长期以来都以应届毕业生居多,骨干研发人员只占少数,技术研发力量更是有限。

  渠道缺乏积累

  两年前,迪比特以渠道制胜在国产手机市场中一炮走红。而在面对内忧外患之际,这个曾令它旗开得胜的法宝也终出不测。

  几年来,迪比特频繁更换其渠道管理模式。2001年,迪比特任中邮普泰为大陆总代理;2002年,迪比特花3亿元收回其代理权并自建渠道。据资深业内人士分析,在原有销售模式中,由于渠道范围涉及全国各地,人员庞杂,缺乏管理,代理商和地区经销商利益分配不均,而迪比特对终端销售上管理的松懈,使得其手机价格出现混乱。

  2003年迪比特发展“大区买断”(以一个省或几个省为单位买断包销商)。当时就是在这种渠道模式下,迪比特凭借代工企业的规模优势实现低成本生产,推出了一款5688彩屏手机,以非常低的价格由区包买断该款手机,并以远低于当时市场价三分之一的价格零售。高

性价比的产品,很快吸引了消费者,高额的利润则快速推动了渠道的销售。因此,该产品带动了迪比特产品销量的全线上升,迪比特于2003年9月第一次实现了月销售量突破70万台的飞跃。

  可惜好景不长,此后各厂商也很快推出低价彩屏手机。迪比特不得不降低售价,买断产品的经销商获利空间越来越少,他们开始抛售迪比特手机。于是,迪比特不得不花费5亿元回购手机。

  2004年5月,迪比特又转向同于诺基亚的“FD(Fullfillment Distributor)渠道改革”方式(代理商只作为资金和物流的平台,迪比特的各地分公司直接负责销售)。原迪比特公司策划总监谭贻国表示:“此次调整中,公司1/3的代理商被优化掉了,对原来的库存,则一分钱不少地从商家那里买回来,为此迪比特至少损失了20亿元的营业额。”

  与此同时,国外手机厂商也对内地渠道进一步深入控制,并不断向国产手机主阵营的低端市场延伸,诺基亚更是在2004年进行全球降价战略。对此,彭新淼无奈地说,每次渠道调整都会让迪比特损失巨大营业额并影响新品的上市速度。业内资深人士则指出,正是由于迪比特一直没有对终端经销商进行长期培养,加之管理上的困难,迪比特才在渠道终端上最终失去了销售能力。

  败因众多

  在品牌建立方面,迪比特也存在多变而缺乏积累的问题。2003年,迪比特产品定位在20~30岁之间的年轻女性身上,并将形象代言人从具有大众亲和力的羽泉变更为白领偶像的“百变女王”郑秀文。2004年还曾向外宣布斥资3亿人民币重点推出“Dbtel international”(迪比菲利)高端系列手机,但这一系列产品始终未在国内市场露面。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学院教授王方华曾向本刊记者表示:“迪比特将低端和高端混在一起是‘品牌模糊’,如果白领人士用的手机品牌和打工仔一样,白领还会买吗?”

  品牌建立差强人意,形象维护也不敢恭维,如售后服务。消费者对迪比特售后服务不满事例屡见报端。本刊记者采访了一位迪比特维修部的工作人员,他表示:“拿来维修的手机,可以解决的尽量当场解决,解决不了的送技术部。技术部维修手机要很长时间,因为经常没有配件,基本上能拖就拖,实在不行就换机。”

  此外,迪比特的管理架构也不尽人意。一位曾在迪比特任职的高层告诉本刊记者:“由于公司的规模化策略,采用矩形管理模式,人员体系一直很庞大,远远超过‘齐全’的标准。原先在迪比特,你能想到的任何部门都有。就拿采购部来说,原先有独立的元件开发部来负责物料配置,再由产出部门确定物料来源,这原本是为了确立迪比特不受零件商价格制约的品牌独立能力,到后来则演变成人力资源严重浪费,这种情况在各部门都存在。”

  迪比特在技术实力、战略决策、品牌形象、售后服务、公司管理上的种种问题,从产品、价格、渠道、推广到服务各方面的负面因素不断累加,层层升级,以至于它在通信技术日新月异、变化莫测的市场中,从“明星”沦落到“流星”这似乎是一种必然。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490,000篇。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