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2006全球NGN高峰论坛专题 > 正文

通信产业报:NGN需要因地制宜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1日 10:20 通信产业报

  伊佳

  对于运营商来说,NGN一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机会,另一方面亦预示着巨大的建设投入。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每个运营商要视自己已有的网络基础、技术储备、业务需求、资本运做策略而定,没有一个通用于全部运营商的NGN迁徙计划。

  以中国网通为例,如果从现网迁移到NGN网络,仅仅是为了提供语音业务,从经济角度来讲,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中国网通在近期公布的NGN商用实验网项目中,采用了这样一种策略:先通过投入部分资金使中国网通具备在NGN环境下提供整体服务的能力,同时在部分省份进行试点,探索NGN业务、管理、维护、计费等多方面的商用价值;通过新建长途网、汇接局改造、端局改造等几种形式达到提供NGN业务的目的。正如中国网通研究院副院长唐雄燕所说:“在中国,由于运营商规模较大,全网向NGN迁徙并不现实,因地制宜地选择NGN方案对运营商来说尤为重要。”

  从以标准为纲到以市场为纲

  曾经,人们对NGN的认识停留在概念和标准上,由于缺少商用案例和经验,概念和标准的演进似乎成为NGN发展的标尺。其实衡量一个NGN解决方案优劣的标准不应该是技术的先进性,“即使技术再先进,没有成熟的应用案例,也不会得到运营商的青睐。”一位在通信领域浸淫多年的厂商代表曾经这样告诉记者。可见设备厂商早已将设备的试商用成果看作市场推广的最大筹码。

  从以标准为纲到以市场为纲,NGN经过了五年的发展,直到2004年,国内的第一批NGN试商用结果浮出水面,以市场为导向的NGN产业链才真正形成。

  而以市场为纲的主要特点就是NGN市场细分趋势的日益明显。一位厂商的市场人员告诉记者:“以前的NGN方案都是大而全,就等着天上掉下来个NGN全网改造的大项目,但是我们渐渐发现那是不可能的。”的确,与国外相比,中国运营商规模是他们的几倍或十几倍,全网向NGN迁徙从技术、业务、资金等各方面来讲都不现实。“通过与运营商的交流,我们发现他们需要的是一种不会加大运营负担,又可以提供新业务,增强竞争能力的小规模网络改造解决方案。他们希望能够稳健地一步一步向NGN过渡,而每一步都不能冒太大的风险,同时又必须拿出看得到的成果。”这位厂商人员告诉记者。

  所以,为了迎合运营商的需要,很多设备厂商已经将原来大规模、整体化的NGN解决方案化整为零,拆成各种模块,再根据运营商的具体需求进行整合,推向市场。这种功能化、模块化的转变迎合了NGN市场细分的需求。

  最难的选择题

  尽管厂商的解决方案已经为运营商提供了一种循序渐进的演进方案,预留了更多的回旋余地。但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基础环境,运营商应该如何选择?是NGN智能化,还是软交换,又或者直接上IMS?

  以目前被运营商普遍看好的NGN智能化举例,按用户业务属性数据库的建设方式,就可分为四类:一是端局筛选后先由SSP查询用户数据库鉴权再触发智能网,由SCP进行业务控制的智能网方式;二是端局采用全触发方式直接查询HLR鉴权加智能网方式;三是升级汇接局捆绑业务数据库鉴权加智能网方式;四是采用软交换技术,更换汇接局实现控制与承载分离,引入类似移动HLR的信令询问应答鉴权加智能网,其信令协议又分为修改电路交换协议(ISUP+)和引入移动应用协议(MAP+)。

  在诸多的备选方案中,运营商应该如何取舍?上海贝尔阿尔卡特NGN业务副总裁胡浩认为:只要抓住因地制宜这个要点即可。

  案例分析

  目前,北京网通正在制订固网改造方案。据北京网通网络规划部门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没有把智能化作为唯一的演进方向,而是决定与软交换结合,制订混合改造策略。这位工作人员称:“北京网通的网络基础非常复杂,不同时期购买的交换机都还在应用,有些老型号根本无法采用软件的方式升级到智能化阶段,但是更换硬件,网改的成本又太大了。”

  权衡利弊,北京网通决定在那些需要更换硬件的节点处,直接升级到软交换。既然成本差不多,选择更有前瞻性的技术显然更加明智。

  从北京网通的网改实战中不难发现:虽然固网智能化在现网条件下有很强的生命力,但全网智能化并非必然的选择,只有因地制宜,以业务为驱动力,才能使复杂的智能业务更完美地融合移动业务,实现被叫触发业务和业务交互、集中管理用户数据,进而提升ARPU值。

  与中国网通类似,中国电信也曾专门为NGN智能化提出了三个技术方案:汇接局改造、端局改造和软交换改造。但并未向各省级运营商硬性规定技术方案和设备。

  据重庆电信运维部主任陈佐华透露:重庆电信将优先考虑汇接局改造和软交换改造。他说:“通过升版、扩容等方式实现的汇接局改造,投资少、涉及范围小,对原有投资的保护高。但这种方式无法满足未来两到三年内的业务需求,特别是无法支持固网与

小灵通结合的广域虚拟网络。从长远角度考虑,建设汇接层面软交换,由软交换汇接局完成PSTN端局基本呼叫业务和智能业务的触发,利用NGN提升现有固定交换网络的智能性,使其可以灵活地引入各种赢利性的新业务。同时积累NGN方面的运营经验,为以后的端局改造和最后达到全网升级到软交换目标打好良好的基础,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