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正文

李开发:奥克斯现象说明须向行业垄断开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2日 14:00 新浪科技

    文/李开发

  一、“奥克斯现象”奇峰突起

  2005年10月27日,奥克斯通讯公司对外公布了中国手机成本白皮书,痛斥手机暴利行为,宣称任何高档的手机成本都不会超过2000元;某些洋品牌手机在中国市场上赚取的是50
0%的暴利!并以奥克斯海洋之星为例,具备了MP3、百万像素、滑盖等功能的手机,成本加50元利润为1480元,而洋品牌同类产品一般价格在3500元到6000元之间。国内同类产品也在2000元到3000元左右。

  奥克斯的这一惊人的举动,让洋品牌感到震撼,让没事偷着乐的国产品牌大跌眼镜,这一新闻事件吸引着广大消费者的眼球,受到众多媒体的关注,连日来媒体与网络上评论与留言络绎不绝。

  二、“奥克斯现象”与反对垄断主题需要社会共鸣

  多少年来,在中国的市场经济领域,垄断形形色色搀杂其中,垄断严重影响了科技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也使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受到严重伤害。广大消费者超额的支出,成为垄断企业瓜分的暴利。对这一现象,国人有目共赌,如梗在喉,如芒在背,不吐不快。批评垄断企业与垄断现象,打破垄断,终结暴利时代,不仅是学者的心声,更是广大消费者的共同的心愿。

  中国的消费者长期被暴利企业宰割。他们用浸透了汗水的人民币换取了实际价值低得多的商品,这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中一个恶性肿瘤。一些暴利产品,在外国的售价很低,在中国就可以抬高几倍甚至10倍以上的价格从中国消费者手中榨取他们的血汗钱,已经公布的事实是,一个心血管支架,进价3000元,售价30000元;有的洋品牌手机,其利润甚至高达500%!

  垄断,严重阻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技术上的垄断与市场上的垄断,双管齐下,垄断企业坐享丰厚利润,弱小企业难以成长壮大,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缓慢,广大消费者用高价购买的是低劣的产品和服务。

  现在已经被揭开内幕的是,汽车业,许多进口汽车、合资企业的汽车价格动辄数十万元,甚至百万元,上千万元,其实际成本也就是三分之一,五分之一,十分之一,甚至更低。中国合资企业的汽车,外方用一纸技术合同拿走了其中70%甚至80%的利润,以至于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汽车价格居高不下,汽车的品种寥寥无几,一根又一根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吸血管通向中国广大消费者。而中国多数同类企业却从中沉默,并从中获取一杯残羹剩饭。一些洋品牌打着高科技的幌子,长期在中国的市场牟取暴利。奥克斯集团营销总监李晓龙曾经举例说,日本某一知名的企业,仅一款手机一年在中国赚走了60个亿的人民币,这可是中国消费者的血汗钱。以前卖八千,现在卖一千。

  三、愿中国的市场经济在根除垄断中健康发展

  中国人应该感谢那些率先打破垄断的民族企业。君不见,吉利汽车的出现,一下子拉低了汽车行业那些垄断企业的高额利润,吉利的车用30%的价格销售性能质量100%的汽车,在观望、垄断的扼杀中不断成长壮大,目前年销售量已经突破10万辆,成为中国著名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吉利汽车在欧盟的汽车博览会风采缭人。吉利的跑车、吉利的普通轿车不仅在国内畅销,而且还在以较快的速度进入汽车的故乡欧洲市场。中国人正以欣喜的目光看着这些在中国市场经济中的领跑人。吉利汽车为中国人带来了最突出的实惠,吉利的出现让一些企业原来40万、30万、15万元的汽车价格跌落一半,甚至更多。这一事实让中国人领教了国外的垄断资本与国内的垄断企业贪得无厌。遗憾的是,中国的一些垄断企业始终没有因为高额利润成长壮大,他们拥有最庞大的管理机构,最多的富余人员,最好的福利待遇,然而,厚利使他们养尊处优,一旦打破垄断,他们常常丢盔卸甲,溃不成军。

  中国的著名企业奥克斯集团以优秀的性价比,打破市场中高端手机产品暴利神话,他们希望用自己的行动,打破暴利的黑幕,揭开潜规则冰山的一角,使全体中国人有机会用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的价格,用上性能优良的中高端手机。奥克斯集团用数十亿元的投入,紧追世界技术前沿,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手机,造福中国和世界的消费者。

  吉利,奥克斯,如同“世界的戴尔”一样,是一个靠成本优化、靠技术创新、靠市场开拓成长起来的巨人,虽然他们在出现的时候还不够强大。但他们的出现如同春天的清风,夏天的喜雨,秋天的硕果,冬天的红叶,让我们感到理性健康的市场经济光明前景。吉利,奥克斯,他们用放弃暴利,打破黑幕、造福消费者的行动,推动了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实现了产品的不断新陈代谢,也用实际行动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奥克斯现象”是“终结暴利时代”的一道闪电,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亮点,它有着巨大的思想内涵与时代价值。

  加快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打破垄断。我们愿更多的企业站出来,同吉利一样,与奥克斯一样,向垄断利润说“不”,向暴利说“不”,努力造福消费者。衷心希望通过打破垄断,有更好更便宜的新产品脱颖而出,让市场繁花似锦,经济健康繁荣!

  作者介绍:

  李开发,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管理科学院研究员,企业制度改革与管理研究专业学者,多家媒体聘请的经济学家或金融专家,专业财经类评论作者。持有中国证券业协会独立董事证书05107号。

  李开发先生历任政府工业主管部门干部、国企负责人、中关村有关企业集团副总裁,国务院国资委职业经理研究中心教学研究部主持工作副主任等职,1991-1992年曾下派到相关县市分管乡镇企业两年,2002年、2003年先后承担国家的课题任务等。近10多年来,侪身中国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不断取得相应研究成果,每年有多篇经济论文发表。曾多次应邀担任中央电视台《央视论坛》、央视《新闻周刊》、人民日报社/人民网《中国经济论坛》、《中国经济名家讲坛》的演讲嘉宾,多次受邀接受相关媒体的专家访谈,先后有数百篇经济论文在相关媒体上发表。是2004年全国具有重大新闻影响的“郎顾之争”即“国企产业改革大辩论”中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曾主编和参编多部著作,其中2004年主编的《较量》一书被评为当年中国管理类畅销书之一。

  2005年以来,有《“伊利事件”直击上市公司独董制度软肋》发表于《中华工商时报》,并在央视频道、中新网、新华网、人民网、中国证券网、中国上市公司网、搜狐网、新浪网等数百家媒体与网站转载,在上市公司与独立董事领域有较大反响。

  2005年1月21日,与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副院长常修泽教授、博导一起作客中央电视台《央视论坛》,探讨《“伊利事件”与“管好国有企业的钱袋子“》。

  《2005国企改革八条建议》,发表于2005年1月27日《南方周末》,约有300多家媒体与1000多家网站转载。

  2002年2月3日新浪网直播,《李开发常修泽张承耀作客新浪网谈2005年国企改革走向》,其中常修泽为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承耀为中国社科院管理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著名经济学家。

  2005年3月7日,两会期间,在政协会议代表委员驻地,与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任玉岭研究员谈抑制房地产暴利,写成《政协委员五条建议抑制房地产暴利》,发表于《南方周末》,后被数百家媒体转载。

  2005年3月25日,结合央行房贷政策调整,发表《李开发:房贷新政劫富八百损贫三千》,社会反响热烈,也受到相关主管部门关注,为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科学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005年3月28日,接受《中国机电工业》记者采访,题目是《国企高管频现新面孔,专家解读国资委用人之道》,刊登于该杂志2005年第三期。

  2005年4月1日,应邀到北京吉利大学作报告,《中国就业形势与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宏观思考》。

  2005年4月6日,就全国关注的“圆明园防渗工程事件”,发表《我依然赞成实施圆明园防渗工程》,受到全国数百家新闻媒体转载,在社会公众中激起强烈反响。

  2005年4月13日,应邀成为国家环保总局《圆明园防渗工程》听证会专家代表,并在大会上发表意见,并同时作客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接受多家媒体采访;

  2005年4月20日,应邀《中国经济名家讲坛》演讲,发表了《科学、客观、理性评价圆明园防渗工程》的演讲,由中央电视台、《经济参考报》、《中国经济时报》、《中华工商时报》、《新京报》、《京华时报》、《华夏时报》等50多家报纸报道,多家网络媒体现场直播。

  2005年5月《北京财富论坛》,担任分论坛的演讲嘉宾,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夏青教授、北京林业大学罗菊春教授、博导一起讨论《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多家媒体现场直播。

  2005年6月1日,发表《正确评价圆明园防渗工程需要纠正误导》,文章受到国内各专业研究单位的较高评价,对改变非科学理性的评价风气起到了积极作用。并受邀任清华大学圆明园防渗工程环评工作的专家顾问。

  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导报》《科技日报》《中国经济周刊》《城市博览》等媒体的专题采访,相关演讲被多家媒体刊登或转载。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国研网、中国技术创新网、、

信息产业部网站等数百家网站均有论文及专家访谈记录在网。可用百度搜索姓名即可。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170,000篇。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