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新浪科技评论空间专题 > 正文

分析:究竟应该给固网运营商发放几张牌照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6日 12:08 通信世界

  苗福生

  2005年6月13日第21期《通信世界》杂志刊登了《“3+2”模式——电信重组的理性选择》一文,在业内、媒体引起了又一轮电信重组方案的争论。尽管文中所提观点及其可操作性尚有相当值得商榷之处,但文中提到的“发放两张固话牌照,三张移动牌照”或者说“减少固话牌照——由现行的三张牌照合并为两张,增加移动牌照——由现行的两张牌照增加到
三张”的观点和思路,倒是应当引起专家、学者及政府决策部门的注意和思考。

  一、从现行的牌照布局看国家的政策导向

  国家利用发放运营牌照的方式对行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指导,这种调控指导对于一个行业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目前电信行业看,国家发放了三张固定电话全国性经营牌照,即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和中国铁通各一张(暂且忽略中国联通区域性的固话经营牌照);发放了两张移动电话经营牌照,即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各一张。从这种牌照发放的格局看,应该允许人们这样推测:国家是认为,固定电话具有更大的市场潜力、利润和竞争空间,鼓励在固话市场引入竞争,因而发放了三张固话牌照;而移动电话相对固定电话的市场潜力、利润和竞争空间都小,不适于更多的运营商竞争,因而只发放了两张移动牌照。

  事实上,不论在国外还是国内,固话行业和移动行业的发展、竞争潜力都恰恰同我国牌照发放所对应的情况相反,我国现存牌照较多的固定电话市场,恰恰是已经进入了发展衰落期,不适于引入更多竞争;反之,移动电话恰恰是处于发展的高峰期,适于引入更多竞争,以促进行业的发展。我国目前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牌照发放格局,是不是准确地反映了国家决策者的思路呢?

  二、从行业发展趋势看固定电话牌照

  随着电信业的高速发展,固定电话在经历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高速发展之后,已经渡过了发展的最辉煌时期,而移动电话异军突起,正以其方便、可携带等诸多不可替代的优势逐渐成为固定电话的替代者。2003年以后,我国移动电话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收入上陆续超过了固定电话,一举成为行业老大。国际上已经有专家预言,再过十几年,也许固定电话的语音通话功能就会被移动电话取代,简而言之,移动电话正处于蓬勃发展的上升阶段,固定电话则处于逐渐被移动电话替代的下降或衰落阶段,这是稍稍了解电信发展趋势的人所清楚的事情。对待固定电话这种正处于下降、衰落期的行业,即便不引入竞争,它也难逃逐渐被新兴移动电话取代的命运,就像当年的电报业务,尽管没有引入竞争,也逐渐被日益普及的电话业务取代一样。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家却还引入三家运营商(而且还都是国有或国有控股公司)进行竞争,面对激烈的同业竞争和先进技术异质替代的双重压力,除了加速固定电话业务的衰亡,增加国家在这项业务的投入资金、资源浪费之外,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对电信行业的健康发展不会有更多好的效果。

  三、从构建节约型社会看固定电话牌照

  近期,我国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求全党、各行各业注意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固话市场引入过多的运营商竞争恰恰有悖于国家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总体思路。业内人士都清楚,固定电话同移动电话的竞争相比,要有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资源的投入,移动电话的用户转网只需到另一个运营商处办理一下登记、更换一张手指甲大小的SIM卡,而固定电话转网则必须由运营商不同部门的多名工作人员分别负责,将运营商交换机房延伸出来的专用电话线,通过配线架、主干电缆、配线电缆、用户线直至用户家中或办公室,多人配合、多道工序、多层连接才能将用户电话接通。正因为固定电话发展需要高额的资金、资源投入,国内外许多经济界人士认为固定电话具有天然的垄断性而不宜引入竞争或较多的竞争(像天然气、自来水等基础设施一样)。如果要求一个城市的每个用户都具备自由在三个不同固网运营商之间转网的能力,三个运营商必须将自己的通信电缆布放到所有住宅小区、办公楼宇(不论是通过地下管线铺设,还是通过地上杆路架空铺设),这不仅要运营商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而且将会给城市的基础设施增加相当大的负担,比如地下管道、地上杆路等。近几年因在固话市场引入多家运营商过度竞争造成的巨大重复投资、资金浪费和资源占用,业内人士已经看得清清楚楚,无需再浪费笔墨去说明。

  综上所述,在国家研究电信重组方案、研究3G牌照发放的时候,重新审视一下“固网运营商发放几张牌照为好”这个题目,对于促进电信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于构建节约型社会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