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正文

国产手机内外交困扭转颓势须靠研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2日 16:47 中国信息产业网-人民邮电报

  近日,波导股份、东方通信、夏新电子等国产手机上市公司纷纷预告上半年业绩将亏损,尤其是曾位居国内市场首位的波导也首度爆出亏损消息,着实令业内人士感到震惊。其实自年初以来,熊猫、中科健、南方高科等国产品牌相继轰然倒下,早已预示着一场国产手机危机已快到来,不可避免。而相关的统计数据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这一危机的到来。数字显示,国产手机的市场份额迅速下降,2004年国产手机市场占有率由2003年的60%迅速下滑到40%,在2005年前5个月继续下滑到了38%。国产手机为什么会陷入如此境地?客观分析,是
内外两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外部因素看,国产手机在过去两年中市场份额急剧下降,与受到跨国公司持续而有力的反击关系巨大。

  赛诺调查公司的中国手机市场2005年4月份报告显示,外资手机厂商在GSM手机不同价位的市场占有量的组合十分完美:诺基亚扮演了全能选手的角色,在1000元以下直至4000元以上的各价位段手机市场中,均衡占有12%~34%的比例;三星走高价路线,在3000元~4000元的价位段占有48%的市场份额,在2500元~3000元的价位段占有35%的市场份额;摩托罗拉占有4000元以上市场的47%和2000元~2500元价位段31%的市场份额。而反观国产手机,不管整体市场份额升降多少,都一概被封堵在1000元~1500元价位段和1000元以下市场当中。产品品种丰富、更新速度快,特别是掌握技术优势是外资手机厂商的取胜法宝,而其中技术上的短板成了国产手机厂商的致命伤。国产手机在2003年曾经占据手机市场的半壁江山,这应该归功于本土化的渠道优势和主攻中低端市场的战略选择。然而市场份额的增长始终无法掩盖供应链的不够完善和缺乏核心技术这两大短板,积蓄已久的问题在2004年开始爆发。

  从内部因素分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近两年国产手机产能扩张过快,产量远远超过市场需求,造成大量库存,加剧了市场竞争和价格大战。

  据今年第一季度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数字,2005年,我国手机产业的产能将超过5亿部,而国内市场能够消化的产能约为6000万部,加上出口1亿部,国内外市场的总量也不超过两亿部,可见目前手机产业的产能已经严重过剩。然而就在这种状况下,今年上半年又先后有9家企业获得牌照,手机生产企业在原有38家的基础上又新增9家,它们生产手机后,今年国内手机生产共新增产能约2500万部。这些新增产能估计到今年第三季度会完全释放,将进一步加剧市场供求关系的失衡。

  二是大量“贴牌”、“走私”等“黑”手机的泛滥,对国产手机的生存构成致命威胁。进入2005年,在技术、产能等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国产手机市场又出现“黑”手机问题。波导股份在7月15日发布的2005年中期预亏公告中,将亏损归罪于“黑”手机,称上半年国内手机市场由于受到“黑”手机的冲击,竞争加剧,毛利率大幅下降,造成公司经营亏损。夏新电子等多家上市公司的工作人员则表示,这些没有经过正常海关渠道进入内地市场的水货手机对公司经营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夏新总裁李晓忠曾预计今年不法进入市场销售的“黑”手机的数量会达到1500万部。另一个统计数字显示,2004年水货手机销量达1000万部,而全部国产手机的销量约4800万部,水货手机的市场占有率已超过任何一个国产手机生产厂商。

  在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下,国产手机怎样才能摆脱困局?笔者认为,当前国产手机企业亟须改变以往单纯依靠中低端、价格战的战略,如果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必将是死路一条。一方面应加大出口力度,特别是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开发,依靠低成本优势消化庞大的产能;另一方面,应大力加强自主研发和创新,靠强大的技术开发能力与国外品牌相抗衡。我们注意到,中兴通讯、联想等以研发见长的国产手机企业,今年上半年逆势上扬,不仅取得了盈利,而且市场占有率得到提升。而韩国的三星手机,之所以近年来脱颖而出,靠的也是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产品功能上的创新能力。只有彻底改变亦步亦趋式的跟随国外品牌的技术开发方式,转为自主创新技术、引导消费时尚,国产手机才有复苏的希望。

  (传富 人民邮电报)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