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新浪科技评论空间专题 > 正文

ChinaByte阿祥:南方高科亏在哪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8日 10:03 ChinaByte

  文/阿祥

  南方高科5年负债15亿元,简直不可思议!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南方高科平均每年亏3亿元,每月亏2500万元,每天亏83万元。

  如此一算,是不是很惊人?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一个风云一时、赫赫有名的高科技公司,竟然每天都在亏损,而且亏损额近百万之多,怎么能不让人触目惊心!

  问题是,南方高科的这15个亿流到哪里去了?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披露,通过人民银行信贷查询系统确凿得知:南方高科欠款涉及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在内的8家银行,总计13亿多元(广州以外银行欠款仅有七八千万元),另据统计,南方高科拖欠经销商货款至少在2个亿以上。如此算来,南方高科背负15亿的债务当是不争的事实。

  上述消息表明,南方高科欠的都是银行和经销商的钱,如果把债务看作亏损的话,那么,真正亏的不是南方高科,而是银行和经销商。

  回顾南方高科的历史,极富戏剧性,出自南方高科的所有资料,无一显示其亏损的迹象,给世人的印象更是形势一派大好,不是小好,而且越来越好。

  南方高科创建于1999年5月,因为它有政府作后台,还有电子部第七研究所的技术底子当靠山,所以,外界一致看好。初创时期,南方高科经历了半年时间的起跑准备,在2000年至2001年试跑之后,便开始正式腾飞了。此后,关于南方高科的种种辉煌屡屡见诸于各大媒体。

  2001年:

  南方高科手机销售总额2.7亿元。

  2002年:

  南方高科手机销售总额额奇迹般地达到21亿元,取得800%的高增长率,是国产手机当中增长最快的厂家,进入中国电子百强第53位,在广州地区排名第一;在新兴的CDMA市场上,南方高科也是最大赢家,占国内市场份额的15%,在国内品牌中排行第一。有记者向南方高科总裁陈震追问,2002年到底赚了多少钱时,他笑而不谈,却默认了记者的概括:“赚得钵满盆满”。

  2003年:

  南方高科斥资6000万元,拍得央视2003年上半年黄金广告时段播放权,并计划投入1.5亿——2亿元的广告费,用于树立品牌知名度和企业形象,目标实现全年产销450万台手机,总销售额50亿的水平。2003年5月,南方高科与欧洲一运营商签下一笔30万台手机的出口合同,这在当时是国产手机获得的最大一单外销合同。同年12月18日,由南方高科自主研发、生产的手机正式登陆宝岛台湾,成为大陆手机业当中第一位进军台湾市场的劲旅。同时,印度、中东、俄罗斯、南非等地也逐渐成为了南方高科的目标市场并已经有了巨大收获。这一年,南方高科继续保持200%以上的增长,一跃成为国产手机主导品牌的国内第四大生产商。根据南方高科网站提供的资料,2003年销售额达到40亿元,实现税后净利润6000万元(官方数字1亿元)。

  2004年:

  南方高科不仅积极有效地抵御了国产手机的“严寒”,还获得了数亿元巨资的注入,在国产手机哀鸿遍野的2004年,南方高科却实现了逆市增长。年初,南方高科的计划是力争在2004年实现销售额100亿元的目标。于此同时,南方高科宣称,投资2000万美元在长沙建设二期产业基地,到2008年底,将手机可控生产能力提升到5000万台以上,并且还将在广州以外甚至海外建立生产基地,最终建成全国最大的手机生产基地之一。公司总裁陈震放出了"卫星":南方高科的手机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要进入前三名;5年之内,挺进全球手机生产制造商的前五名。

  2005年:

  南方高科2005新春第一场销售攻势“猎豹行动Ⅰ”启动,在国产手机厂商中率先吹响了反击国外品牌的号角,在手机市场引起了强大冲击波。第一波的成功不仅使南方高科饮得了2005年的头啖汤,同时也代表着国产手机反攻战的初战告捷。南方高科预计2005年手机销售突破500万台,销售额达到50亿元的目标。

  在历年的绩效中,不难发现,南方高科的宣传口径不一,甚至前后矛盾,给人一种信口开河的感觉。不由得让人回想起那句遥远但并不古老的口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南方高科在手机市场上“大跃进”,陈震也大出风头。

  面对这一系列辉煌,谁能相信,南方高科会被2000万憋死,而且暴出惊天丑闻?谁又能相信,南方高科对外一再放“卫星”,而身上却背负着15亿元的重债?

  事实上,南方高科的手机销量存在很大泡沫,其中有50%是给别的厂商贴牌生产的。业内人士早就指出,由于南方高科贴牌泛滥,利润率将大幅下滑,甚至能否实现盈利都成问题。对于利润,南方高科似乎有意回避,很多关于南方高科的正面报道都只提销售额,而不提利润,仅有2003年是例外,南方高科对外公布实现净利润1亿元。

  谁也没想到,极度辉煌的南方高科会在一夜之间原形毕露,原来是个银样蜡枪头——中看不中用。

  谁也不会相信,南方高科那15亿元的债务全部亏在产销环节中了。论坛中有人提醒:陈X和卢XX到了南方高科,一下就都发了,卢还买车买房的,小日子过得还很不错。有人甚至发出警告:如果不解决用人不当的根本问题,再投15个亿也照样完蛋,不出三年仍然挥霍一空,让投机者钻空子而毫不知晓。

  无风不起浪,网友的提醒不是空穴来风。现在,当务之急恐怕不是把南方高科扶起来,至少要先把南方高科所涉及的经济问题查清楚,对员工有个交代,对纳税人有个交代。否则,南方高科很有可能成为扶不起来的“阿斗”。

  对于南方高科的教训,作为最大的“后台”,广州市政府难道不应该深刻反思一下吗?政府有关人员在参与南方高科的运作中,究竟都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对于国有企业,政府的职能是服务,是监控,还是放纵?

  南方高科目前已是一个烂摊子,事情弄到这样一个惨状,还想通过重组来金蝉脱壳,是不是真的能瞒天过海了?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