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正文

新民晚报:3.7秒 太空“深度撞击”成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5日 16:34 新民晚报

  北京时间昨天下午1时50分,本报驻美记者在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现场目击“铜炮弹”准确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

  北京时间今天上午,本报驻美记者杨扬从位于洛杉矶的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JPL)发回现场报道——

  美国东部时间4日凌晨1时50分(北京时间7月4日下午1时50分),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号飞船携带的探测器准确撞击了坦普尔1号彗星的正面,为人类研究太空翻开了新的一页。

  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JPL)发言人透露,地面控制中心于撞击发生的5分钟后,收到了“深度撞击”号在距离彗核8000多公里外拍摄并发回的第一幅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到撞击使得彗星下部冰雪四溅,一片雪亮,证实撞击成功,整个撞击过程历时3.7秒。

  从昨天晚上到今天凌晨(文中均为美国东部时间),本报驻美记者在位于洛杉矶帕萨迪纳的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现场,见证了太空大撞击这历史性的时刻。

  现场忙碌但气氛轻松

  昨晚,记者驱车来到喷气推进实验室时,发现这个宁静的地方比平时忙碌了许多。专供媒体的停车场内已找不到空车位,车身喷涂着“喷气推进实验室巡逻”字样的警车和全副武装的警察封锁了每个路口。实验室参观者中心灯火通明,工作人员忙着为参加活动的来宾和记者办理证件。不过,现场的气氛始终相当轻松,警察和工作人员面带笑容向来宾致意“晚上好”,甚至也没有通常美国大型活动严格的安检。

  撞击5分钟后传回图片

  在实验室,通过大屏幕可以看到在控制中心里,在一排排标志着“飞行主任”、“任务经理”等字样的电脑后,几十名科学家头戴耳机专注地观看电视屏幕,或是低声交谈。时间在一分一秒临近,现场的气氛依然是忙碌而平静,当报告探测器最后一次瞄准目标成功时,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掌声。

  撞击的时间已经过去,一位工作人员安慰记者:“别着急,撞击点离开地球1亿多公里,图像至少要几分钟后才能传回来。”5分钟后,在控制中心外的接收中心突然爆发出欢呼,地面收到了“深度撞击”号传来的第一张图片,显示撞击成功。紧接着,控制中心里一片欢腾,科学家们纷纷拥抱。

  科学家家属现场观摩

  实验室还邀请了一大批客人参观。除了资助过实验室研究项目的贵宾外,还有一些是科学家的家属。他们获准进入最核心的246号楼地面控制中心所在地,隔着玻璃观看自己的家人的一举一动,还不时有人拍照留念。

  一位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做法,可以让我们的家人看到我们在做什么,他们会说,哇,人类历史上这么重要的事情,有我们家庭成员的贡献。

  这是一次完美的碰撞

  今天凌晨4时,“深度撞击”项目负责人里克·格拉米亚满面春风,在撞击成功后的首次新闻发布会上,他的开场白是:“多么绚丽的独立日焰火啊。”

  美国宇航局太阳系研究部门主任丹特泽说:“这次任务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从明天开始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将了解到许多太阳系起源的知识。”

  出席新闻发布会的该项目多位科学家比较一致地认为,撞击效果要好于预期。该项目首席调查科学家迈克尔·赫姆说:“我们收到的图像证明了这是一次完美的碰撞,我们为之付出了许多天的努力,这一瞬间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撞击点非常准确,几乎与预计的分毫不差。负责“深度撞击”导航系统的科学家布哈斯卡拉解释说:“这次撞击是探测器采用自主的导航系统完成的,并在撞击前90分钟、35分钟和12分30秒时,机动瞄准3次。”同时,撞击的部位不如想象的坚硬,所以暴露的部分比较多,有利于进一步的科学观察。

  最近照片距离仅30公里

  今天下午2时(北京时间今天凌晨6时),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在另一场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他们已经收集到的照片相当成功。格拉米亚说:“有人说一张照片可以胜过上千字的描述,我要说,要是你看到了我们收集到的部分照片,那你可以写出一整套百科全书。”

  赫姆透露,探测器在最后撞毁之前传回的最后一张照片,距离坦普尔1号仅30公里,在上面科学家可以清楚地识别彗星表面4米长的东西。

  “深度撞击”前后,本报记者昨探访上海天文台佘山站——

  撞击后,坦普尔1号亮度增5倍

  “经过‘深度撞击’后,坦普尔1号彗星亮度提高了约5倍,星等达1.7;彗星的变化很小,其轨道也没有明显改变。上述结果基本吻合科学家事先的预计,证明‘深度撞击’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这是来自上海天文台佘山站昨晚的观测报告。

  10时,静观其成

  “撞击者”已经出发了20多个小时,美国宇航局(NASA)的网上直播即将开始。前上海天文台台长赵君亮研究员昨天上午对记者说:“别对撞击情景的精彩度抱太多希望。‘太空焰火’只是个比喻,人类无法真的观测到一场‘焰火’。”

  17时30分,赶点上山

  来自常州的两兄弟昨天傍晚到达上海天文台佘山站——显然,他们是标准的“追星族”。弟弟胡彦栋从小学四年级便开始参与各类观星活动,现在不用带星图也能准确辨认夜空中的主要星体。“深度撞击”正逢暑假,自家的望远镜又不凑巧坏了,两人特地赶到装备精良的上海天文台来看彗星。

  20时20分,成功观测

  天黑之后,天文台的“镇台之宝”登场了。国内排名第二、口径达1.56米的超级望远镜,焦距长、口径大、成像质量好。

  20时20分,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光学天文佘山观测基地主任陶隽博士对望远镜进行最后的调试。对焦2分钟后,巨大的镜口瞄准彗星。10分钟后,电脑屏幕上显示出清晰的天文照片:星星点点的是恒星,而彗星则是小小的暗淡雾状物。观测半小时后,由多张照片叠加而成的影像清晰显示:彗星在空中活跃地“眨眼”,而恒星则纹丝不动。

  21时45分,坦普尔1号“落山”了。精确比对坦普尔1号彗星一周以来的照片,结果显示:此次撞击取得了预期中的效果。

  本报记者董纯蕾

  实习生洁琳马丹

  【新闻背景】

  撞击器为何用铜制?

  撞击器重370千克,由49%的铜和24%的铝制成,它上面布满铜钉。之所以选用“铜炮弹”,一方面因为彗星本身不含铜、铝元素,撞击后不会混淆产生出新物质,科学家能够较容易地区分、检测出哪些元素是彗星的迸发物,哪些是撞击器的。另一方面,“铜弹”比较重,动量、能量大,撞击威力也更大。

  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探测和太阳系天体研究团组副研究员赵海斌形象地打了个比方:“这次撞击就好比在一颗飞行的子弹上面,发射了一颗子弹,又打中了第三颗子弹。”

  美国宇航局专家介绍说,撞击器撞击彗核的相对速度是10.2公里/秒,“就像一只蚊子冲进一架波音747飞机”,而这一切又是在距离地球1.3亿公里处进行的,“所以不会对地球和整个宇宙环境构成危险”。

  为何选坦普尔1号?

  坦普尔1号彗星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围绕太阳的椭圆轨道上运行,彗核自转周期约42小时。科学家初步探测,这颗彗星的彗核相当小,直径约6.5公里。

  坦普尔1号的轨道平面与太阳-地球构成的黄道平面非常接近,这使它有段时间和地球很接近,这也是“深度撞击”探测器能经过较短距离“捕获”它的最佳时机。

  “深度撞击”深几许?

  “深度撞击”已经完成,不过对于科学家们来说,艰辛的工作不过才刚刚开始。科学家首先要关注的,无疑将是坦普尔1号彗星究竟被撞出了多深的洞,由此从彗核中暴露出来多少可能的太阳系原始物质,又能据此分析研究,带领人类穿越多么深远的时空隧道,去探寻宇宙深处的秘密。

  按计划,撞击后搜集到的各种相关数据将在约一个月后陆续传回,再经历约几个月的数据分析时间,整个项目要一直到2006年3月才将宣告结束。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要到那时才能有个确切的答案。

  “深度撞击”的后方指挥中心

  美国宇航局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PL)位于洛杉矶东部的一个山凹里,其前身是加州理工学院喷气动力研究所,由航空大师卡门于20世纪40年代牵头成立,最初的许多研究工作与火箭、导弹有关,但现在完全从事太空科学研究。

  美国所有的太空无人探测研究基本都在JPL完成,目前JPL共进行着45个项目的研发。

  JPL实验室的文化是:“尊重个人、重视集体、讲求诚信、倡导创新。”JPL员工总数超过5200人,仅华裔科学家就有300多人。所有在这里工作的人不仅要有专业特长,还必须是美国公民。如果是在美国之外出生,还要接受复杂的审查程序。

  JPL属于政府部门,与私人企业相比,薪水不高。很多员工把太空探索看作自己的事业,因此尽管JPL没有加班补贴,大家仍然自觉加班加点地工作。

  (均据新华社)

  ●人类撞击器首次撞击彗星时间表  图PC

  ●北京时间7月4日13时50分,撞击器成功与坦普尔1号彗星相撞。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科学家激动地拥抱在一起  图PC

  ●7月4日,撞击器“击中”坦普尔1号彗星  新华社发

  北京时间昨天下午1时50分,本报驻美记者在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现场目击“铜炮弹”准确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

  北京时间今天上午,本报驻美记者杨扬从位于洛杉矶的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JPL)发回现场报道——

  美国东部时间4日凌晨1时50分(北京时间7月4日下午1时50分),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号飞船携带的探测器准确撞击了坦普尔1号彗星的正面,为人类研究太空翻开了新的一页。

  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JPL)发言人透露,地面控制中心于撞击发生的5分钟后,收到了“深度撞击”号在距离彗核8000多公里外拍摄并发回的第一幅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到撞击使得彗星下部冰雪四溅,一片雪亮,证实撞击成功,整个撞击过程历时3.7秒。

  从昨天晚上到今天凌晨(文中均为美国东部时间),本报驻美记者在位于洛杉矶帕萨迪纳的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现场,见证了太空大撞击这历史性的时刻。

  现场忙碌但气氛轻松

  昨晚,记者驱车来到喷气推进实验室时,发现这个宁静的地方比平时忙碌了许多。专供媒体的停车场内已找不到空车位,车身喷涂着“喷气推进实验室巡逻”字样的警车和全副武装的警察封锁了每个路口。实验室参观者中心灯火通明,工作人员忙着为参加活动的来宾和记者办理证件。不过,现场的气氛始终相当轻松,警察和工作人员面带笑容向来宾致意“晚上好”,甚至也没有通常美国大型活动严格的安检。

  撞击5分钟后传回图片

  在实验室,通过大屏幕可以看到在控制中心里,在一排排标志着“飞行主任”、“任务经理”等字样的电脑后,几十名科学家头戴耳机专注地观看电视屏幕,或是低声交谈。时间在一分一秒临近,现场的气氛依然是忙碌而平静,当报告探测器最后一次瞄准目标成功时,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掌声。

  撞击的时间已经过去,一位工作人员安慰记者:“别着急,撞击点离开地球1亿多公里,图像至少要几分钟后才能传回来。”5分钟后,在控制中心外的接收中心突然爆发出欢呼,地面收到了“深度撞击”号传来的第一张图片,显示撞击成功。紧接着,控制中心里一片欢腾,科学家们纷纷拥抱。

  科学家家属现场观摩

  实验室还邀请了一大批客人参观。除了资助过实验室研究项目的贵宾外,还有一些是科学家的家属。他们获准进入最核心的246号楼地面控制中心所在地,隔着玻璃观看自己的家人的一举一动,还不时有人拍照留念。

  一位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做法,可以让我们的家人看到我们在做什么,他们会说,哇,人类历史上这么重要的事情,有我们家庭成员的贡献。

  这是一次完美的碰撞

  今天凌晨4时,“深度撞击”项目负责人里克·格拉米亚满面春风,在撞击成功后的首次新闻发布会上,他的开场白是:“多么绚丽的独立日焰火啊。”

  美国宇航局太阳系研究部门主任丹特泽说:“这次任务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从明天开始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将了解到许多太阳系起源的知识。”

  出席新闻发布会的该项目多位科学家比较一致地认为,撞击效果要好于预期。该项目首席调查科学家迈克尔·赫姆说:“我们收到的图像证明了这是一次完美的碰撞,我们为之付出了许多天的努力,这一瞬间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撞击点非常准确,几乎与预计的分毫不差。负责“深度撞击”导航系统的科学家布哈斯卡拉解释说:“这次撞击是探测器采用自主的导航系统完成的,并在撞击前90分钟、35分钟和12分30秒时,机动瞄准3次。”同时,撞击的部位不如想象的坚硬,所以暴露的部分比较多,有利于进一步的科学观察。

  最近照片距离仅30公里

  今天下午2时(北京时间今天凌晨6时),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在另一场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他们已经收集到的照片相当成功。格拉米亚说:“有人说一张照片可以胜过上千字的描述,我要说,要是你看到了我们收集到的部分照片,那你可以写出一整套百科全书。”

  赫姆透露,探测器在最后撞毁之前传回的最后一张照片,距离坦普尔1号仅30公里,在上面科学家可以清楚地识别彗星表面4米长的东西。

  “深度撞击”前后,本报记者昨探访上海天文台佘山站——

  撞击后,坦普尔1号亮度增5倍

  “经过‘深度撞击’后,坦普尔1号彗星亮度提高了约5倍,星等达1.7;彗星的变化很小,其轨道也没有明显改变。上述结果基本吻合科学家事先的预计,证明‘深度撞击’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这是来自上海天文台佘山站昨晚的观测报告。

  10时,静观其成

  “撞击者”已经出发了20多个小时,美国宇航局(NASA)的网上直播即将开始。前上海天文台台长赵君亮研究员昨天上午对记者说:“别对撞击情景的精彩度抱太多希望。‘太空焰火’只是个比喻,人类无法真的观测到一场‘焰火’。”

  17时30分,赶点上山

  来自常州的两兄弟昨天傍晚到达上海天文台佘山站——显然,他们是标准的“追星族”。弟弟胡彦栋从小学四年级便开始参与各类观星活动,现在不用带星图也能准确辨认夜空中的主要星体。“深度撞击”正逢暑假,自家的望远镜又不凑巧坏了,两人特地赶到装备精良的上海天文台来看彗星。

  20时20分,成功观测

  天黑之后,天文台的“镇台之宝”登场了。国内排名第二、口径达1.56米的超级望远镜,焦距长、口径大、成像质量好。

  20时20分,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光学天文佘山观测基地主任陶隽博士对望远镜进行最后的调试。对焦2分钟后,巨大的镜口瞄准彗星。10分钟后,电脑屏幕上显示出清晰的天文照片:星星点点的是恒星,而彗星则是小小的暗淡雾状物。观测半小时后,由多张照片叠加而成的影像清晰显示:彗星在空中活跃地“眨眼”,而恒星则纹丝不动。

  21时45分,坦普尔1号“落山”了。精确比对坦普尔1号彗星一周以来的照片,结果显示:此次撞击取得了预期中的效果。

  本报记者董纯蕾

  实习生洁琳马丹

  【新闻背景】

  撞击器为何用铜制?

  撞击器重370千克,由49%的铜和24%的铝制成,它上面布满铜钉。之所以选用“铜炮弹”,一方面因为彗星本身不含铜、铝元素,撞击后不会混淆产生出新物质,科学家能够较容易地区分、检测出哪些元素是彗星的迸发物,哪些是撞击器的。另一方面,“铜弹”比较重,动量、能量大,撞击威力也更大。

  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探测和太阳系天体研究团组副研究员赵海斌形象地打了个比方:“这次撞击就好比在一颗飞行的子弹上面,发射了一颗子弹,又打中了第三颗子弹。”

  美国宇航局专家介绍说,撞击器撞击彗核的相对速度是10.2公里/秒,“就像一只蚊子冲进一架波音747飞机”,而这一切又是在距离地球1.3亿公里处进行的,“所以不会对地球和整个宇宙环境构成危险”。

  为何选坦普尔1号?

  坦普尔1号彗星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围绕太阳的椭圆轨道上运行,彗核自转周期约42小时。科学家初步探测,这颗彗星的彗核相当小,直径约6.5公里。

  坦普尔1号的轨道平面与太阳-地球构成的黄道平面非常接近,这使它有段时间和地球很接近,这也是“深度撞击”探测器能经过较短距离“捕获”它的最佳时机。

  “深度撞击”深几许?

  “深度撞击”已经完成,不过对于科学家们来说,艰辛的工作不过才刚刚开始。科学家首先要关注的,无疑将是坦普尔1号彗星究竟被撞出了多深的洞,由此从彗核中暴露出来多少可能的太阳系原始物质,又能据此分析研究,带领人类穿越多么深远的时空隧道,去探寻宇宙深处的秘密。

  按计划,撞击后搜集到的各种相关数据将在约一个月后陆续传回,再经历约几个月的数据分析时间,整个项目要一直到2006年3月才将宣告结束。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要到那时才能有个确切的答案。

  “深度撞击”的后方指挥中心

  美国宇航局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PL)位于洛杉矶东部的一个山凹里,其前身是加州理工学院喷气动力研究所,由航空大师卡门于20世纪40年代牵头成立,最初的许多研究工作与火箭、导弹有关,但现在完全从事太空科学研究。

  美国所有的太空无人探测研究基本都在JPL完成,目前JPL共进行着45个项目的研发。

  JPL实验室的文化是:“尊重个人、重视集体、讲求诚信、倡导创新。”JPL员工总数超过5200人,仅华裔科学家就有300多人。所有在这里工作的人不仅要有专业特长,还必须是美国公民。如果是在美国之外出生,还要接受复杂的审查程序。

  JPL属于政府部门,与私人企业相比,薪水不高。很多员工把太空探索看作自己的事业,因此尽管JPL没有加班补贴,大家仍然自觉加班加点地工作。

  (均据新华社)

   

新民晚报:3.7秒太空“深度撞击”成功

  ●人类撞击器首次撞击彗星时间表  图PC

新民晚报:3.7秒太空“深度撞击”成功

  ●北京时间7月4日13时50分,撞击器成功与坦普尔1号彗星相撞。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科学家激动地拥抱在一起  图PC

新民晚报:3.7秒太空“深度撞击”成功

  ●7月4日,撞击器“击中”坦普尔1号彗星  新华社发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