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信产部彻查贴牌手机专题 > 正文

国产手机四巨头联合发难 贴牌动了谁的奶酪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7日 15:28 中国经济周刊

  当“贴牌经济”伴随OEM代工模式风生水起之后,手机也被贴了牌—但现在,贴牌手机成了“过街老鼠”。在信产部和国家工商总局的联合调查下,出租手机牌照的畸形市场开始得到有效规范。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穆易/北京报道

  四巨头联合“发难” 贴牌手机步入终结时代

  日前,信息产业部(下称信产部)在天津举办的“国产品牌手机产销衔接座谈会”演变成了TCL、波导、夏新、康佳等多家国产手机巨头联合向贴牌手机发难的声讨大会,让与会的国家发改委、商务部领导颇为震惊。随后,信产部的“监管风暴”如期而至,其速度之快绝对超出手机企业对主管部门办事效率的预料。

  贴牌之乱

  所谓“贴牌”,其实是未获手机生产准入资格的企业曲线入市的一种方式。简单地说,就是一些企业,自己拿出成品手机,向已有牌照手机企业缴纳一定“租借费”后,贴上后者的商标上市销售。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消费者买了某个“品牌”,却不知是谁生产的机子。

  根据信产部电信管理局在2005年初对国内22个厂家、22种型号手机进行的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显示,手机产品合格率竟然仅为63.6%。

  业内人士分析,“贴牌”无疑是“诱发”手机质量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的贴牌生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品牌、生产两张皮”,进而也就产生了一系列的怪现状:很多品牌的手机在投放市场前的国家统一实验室检测中质量都很好,但投放市场的时候却成了次品。

  “贴牌泛滥是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的。”迪比特执行副总裁彭新淼透露说,在此之前的贴牌商,基本上还是采取同拥有牌照的厂商合作的方式,当时的牌照租借费用也比较贵,市场的牌照费用最高为每台60元。而且当时贴牌还按照正常的程序向信产部申请入网许可证,时间周期比较长,贴牌市场相对比较规范。由于当时贴牌的各种正规手续比较繁琐,一贴牌机型也不多,还有不少贴牌商因运作不畅而亏损倒闭。但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贴牌市场发生了巨变,一些厂商的研发实力也迅速提高,很多手机企业的研发人员离开原来的企业,转而创业成立专门的设计公司。这些设计公司在一个“供板”的基础上往往能设计出相当多的机型,而贴牌商在拿到方案之后可以很顺利地找到生产厂商进行生产,并投向市场。

  这些设计公司的抄袭能力相当强,很多贴牌手机的外观都同三星等外资品牌手机相当接近,但是价格要便宜一半左右,所以在一些中小城市销售得相当不错,这进一步刺激这些贴牌商向市场推出更多机型,加剧了假冒贴牌手机对市场的冲击力。

  在这种环境下,手机整体毛利润下滑,很多原来的手机代理商生存空间受到打压。一些代理商就利用托普等厂商在市场上贴牌比较多这个漏洞,不惜采用假冒入网许可证等方式杀入整机市场,或者开始采用各种假冒的商标,在市场上大量推销各种假冒的贴牌手机。

  由于贴牌对消费者造成许多实质性的伤害,造成近年来手机消费投诉的持续上升,手机投诉连续3年排在第1位。业内人士表示,正规国产手机的质量问题并没有如此严重,贴牌手机的泛滥才是投诉率居高不下的“罪魁祸首”。

  贴牌监管风暴

  据了解,信产部日前已联合工商部门,遍查苏州、深圳等多个手机市场,对市场上流通的“贴牌”手机进行彻底检查,“托普”被列为首轮检查对象。一场手机行业的“监管风暴”即将来临。

  “信产部的检查每年都有,也不只是托普一家。”深圳托普国威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万荣表示,托普已经停止“贴牌”,以前“贴牌”托普的手机都经过公司的严格审查,不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

  《中国经济周刊》了解到,托普手机并不具备强大的手机生产和研发能力。不过,托普手机在全国的销售却很好,尤其在经济欠发达的县级城市更是抢手。托普“贴牌”已经成为行业共知的秘密。

  托普只是手机贴牌的典型之一,类似的厂商还有好几家,如:CECT、天时达、首信等。在信产部对手机贴牌开始严查的行动同时,有牌照的国产手机老总们均表示欢迎,他们也正是这场“监管风暴”的直接推动者,或许贴牌的“黄金时代”正在结束。

  据了解,早在2003年7月,当时的信产部电信管理局宣布,将严厉查处以任何形式向无牌企业出租手机牌照的厂商,将追究其责任,罚没其借牌非法所得,并对情节恶劣者处以取消其手机生产资格等处罚。而到2004年5月,信息产业部再次下发文件称要严肃处理各种贴牌。

  但是信息产业部连续的两次封杀并没有阻止贴牌市场的泛滥。

  对此,信产部电信管理局副局长鲁阳不久前表态,电信管理局将联合国家工商总局重点查处假冒伪劣无证销售,转卖冒用他人许可证销售产品等违规现象,特别是对贴牌加工企业的入网许可标准情况进行审查,对违规企业进行严肃处理。

  而一位国产手机厂商负责人表示,“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现在要盖上就没有那么容易。”

  谁动了谁的奶酪?

  专家指出,牌照制度成为后来者尤其是民企涉足手机市场难以逾越的天堑,这与自然形成的市场进入门槛不同,这是由行政审批而形成的制度壁垒。在这种制度之下,一些有资本、有技术但又没有牌照的民企想进入手机市场,只能曲线借牌,而有牌照者又乐得坐享其成,这就是贴牌手机产生的根源。当一种权利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时,就有了寻租的欲望,主管部门有了审批的权利,而牌照拥有者有了租牌的权利。

  “信产部怪责那些贴牌厂商只有一条生产线、没有研发和售后服务的同时,可能忘记了有不少手机企业手里连一条生产线都没有就坐拥两张手机牌照,这不能不说是莫大的讽刺吧。” 曾经从事过贴牌手机生产的陈罗金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他认为,贴牌企业和被贴牌企业的暧昧关系一直是国内手机产业公开的秘密,多年来一直并行不悖,到了今天贴牌手机反而成了“过街的老鼠”,成为牌照拥有者共同讨伐的对象。说到底,贴牌手机之所以成为各路豪强势必讨伐的对象,皆因利益驱动。贴牌手机大行其道,严重冲击了TCL、夏新、康佳等国产手机固有的市场格局,加上核准制实行以来,市场环境日趋公平,诸如奥克斯、华为等有资本、有技术的民企开始名正言顺地登堂入室,以前牌照赋予的垄断优势不复存在,只能“借刀杀人”把贴牌手机挤出市场。

  谁先倒下?

  就在没有牌照的企业欢呼手机由审批制改为核准制的时候,却不得不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市场状况,那就是目前国产手机的微利现状。2004年,手机产业的毛利只有10%,而纯利只有3%。到目前为止,信产部一共发放的手机牌照(包括GSM和CDMA)49张,由36个企业拥有,实际上,没有获得牌照但是生产手机的企业就近百家。一直没有牌照只能出口的创维负责人就曾表示:“我们拿到牌照之后,还需要仔细研究市场,再决定是否在国内市场推出自有品牌手机。”牌照壁垒的消失可能会带来市场大洗牌。

  2004年,我国手机市场整体规模已经达到7330万部,但是产能已接近3亿,产能过剩的现状将在无牌照时代变得更为激烈。谁将率先倒下就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业内人士分析,最先倒下的很可能是那些靠贴牌过活的企业。首先,这些靠贴牌过日子的企业,以后的牌照将迅速贬值,收入将迅速减少;其次,这些出租牌照的企业一般都没有自己的生产厂,自己的造血功能已经消失;最后,这些企业之前由于都是靠贴牌,并没有注意维护自己的品牌,由于贴牌厂家分散,更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品牌形象。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贴牌手机新闻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2005财富全球论坛
七部门稳定房价新政
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苏迪曼杯羽球赛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