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新浪科技评论空间专题 > 正文

李俊慧:解析手机贴牌报道 在糊涂中求清醒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1日 13:10 ChinaByte

  李俊慧

  近日,有关信产部彻查手机贴牌的消息铺天盖地的充斥于报纸网络等各大媒体,似乎一股监管风暴将席卷手机生产行业。

  疯狂的媒体嗜血成性?

  4月12日每日经济新闻黄婕的《信产部对贴牌手机"下手"托普首轮清查》的一篇新闻报道称,"一支由信产部牵头的联合调查组,近日突袭深圳,摸底排查托普贴牌手机"舆论一下子把托普逼在了风口浪尖处,托普似乎成为贴牌生产罪魁祸首。该报道言之凿凿称"记者从可靠渠道得知,信产部正联手国家工商总局,对市场上流通的'贴牌'手机进行彻底检查,托普被列为首轮检查对象。"该日每日经济新闻黄婕还有一篇《信产部酝酿手机企业信用评级 托普首当其冲》的相关报道。

  紧随其后,4月13日,21世纪经济报道以《信产部和工商总局整肃贴牌 解开两托普之谜》做了报道。

  4月14日,声讨托普的声音达到了最高。该日北京日报以《信产部公布手机五大质量问题 并彻查贴牌机》为题,京华时报以《托普出租牌照犯众怒 贴牌手机将遭彻查》为题,每日经济新闻黄婕以《托普手机遭信用危机 沈阳上海部分柜台撤货》为题,做了跟踪和后续报道。该日,明显能感觉到空气有种火药味积聚在托普身上。

  4月15日中国青年报以《贴牌之祸猛于虎 信息产业部将彻查贴牌手机》为题,每日经济新闻黄婕以《手机贴牌泛滥已部分失控 后遗症步入高发期》为题,继续深挖贴牌之祸。

  4月16日,财经时报以《手机牌照资源不再紧缺 贴牌手机丧钟已敲响》对贴牌继续保持关注。

  4月19日北京娱乐信报以《李晓忠驳国产手机低质说 称严查贴牌是机会》为题,广州日报以《手机厂家说贴牌三宗罪:无牌企业捞一把就走》为题,对该问题也予以深切关注,至此各大媒体都对贴牌问题进行了集体声讨。同日新京报一篇《"调查手机贴牌"事件调查:有人欲借刀杀人》则将整个事件定性为"有业内人士分析,此事很可能是某些手机厂商出于生存压力,假借政府之名,行'借刀杀人'之实,倒逼主管部门严查痛斩手机的走私与贴牌行为。"

  4月20日每日经济新闻黄婕以《信产部查手机贴牌两头受堵 彻查陷入胶着》来回应有关借刀杀人的猜测。

  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从南到北,从纸面到网络,媒体集体声讨手机贴牌现象范围不可谓不广泛,讨论不可谓不热烈,尽管关注的媒体面很广,挖掘的深度各有不同,一方面,把贴牌问题暴露在大众面前,另一方面,托普也被攻击的体无完肤。但是,通过他们的密集报道,我们没有能够清醒,反而犯起糊涂。

  媒体,拿什么让读者信赖你?

  其一,是否确有信产部彻查此事?在4月19日前,几乎每篇相关报道都有"一支由信产部牵头的联合调查组,近日突袭深圳,摸底排查托普贴牌手机"这样的一句话。当然,这句话最早是从每日经济新闻黄婕的报道中传出。

  但是,随着事件的进展,关注的媒体越来越多,而信产部以及工商管理总局的对该事件所持的态度,反而让人觉得哭笑不得。在4月13日《21世纪经济报道》的相关报道中,才出现了信产部对该事件的看法。信息产业部新闻处王立健处长在回答记者询问时语带玄机,"我所问的部里的人不知道这件事"。

  在4月19日《新京报》的报道中,才有了国家工商管理总局的意见。"信息产业部发言人则表示,对报道中所称的手机贴牌调查行动并不知情。记者同时也未能从国家工商总局证实两部门联合调查之说。国家工商总局市场规范管理司、重要商品处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局等机构均向记者表示,不清楚相关事宜。"在4月20日《每日经济新闻》黄婕也说,而信产部新闻发言人王立健表示"这件事情问过信产部的几个司局,都说不知道。"

  而最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最早关注该事件的《每日经济新闻》黄婕从一开始就没征询或确认过信产部等该事件主体的意见和看法。而《每日经济新闻》居然就此事先后有众多的新闻调查和评论。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在看完这些前后矛盾的报道后,对于是否有过调查之事,反而迷糊了。这难道是媒体在玩空穴来风为读者上演皇帝的新装?

  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官方主管机构承认确实有贴牌彻查事件发生过。那敢问媒体,你们所谓"可靠渠道"的彻查消息从何得来?

  其二,如果确有此事,起因如何?可能基于事情属于内部调查或一种秘密调查,又或者调查行为具有保密性等,信产部等主管机构目前对于该事件表示"不知情"而有待于事情大白真相后再公布相关事宜。但是,即使确有此事发生的话,那事情起因到底是怎样的呢?

  在所有关注该事件的报道中,有关事件的起因,似乎大家都是凭空猜测的,又或者有人自以为是。所以,出现众多不同的说法。

  对于事件的起因,有一说表示"今年3月的年度手机业产销协调大会上,与会国产手机老总对'贴牌'手机异口同声的讨伐,让与会的国家发改委、商务部领导颇为震惊。"于是才有了此次信产部和工商管理总局的联合调查。而这个说法,在该事件前期报道中,占据了主流。

  另有一说表示"上月'2005中国移 动产业高峰论坛'上,信产部电信管理局有关官员对外透露,电信管理局对22个厂家的22种型号手机进行质量抽查,抽查合格率仅为63.6%。更为严重的是,一些企业自己基本不生产手机,将手中的牌照资源出租牟利。而无牌照厂商的手机质量良莠不齐,导致严重的售后服务问题。"于是"紧接着在上月底,信产部已经会同国家工商总局在天津的一次会议上,更是明确表示要对贴牌手机一事进行调查"。

  还有一说表示"上周信产部电信管理局副局长鲁阳透露说,信产部将联合工商部门,对市场上的手机质量问题进行监管,其监管重点对象即为'贴牌手机'。"

  仔细分析这三说,似乎都不是从管理部门得到的声音,而只是由于发生上述事件,如"手机业产销协调大会""2005中国移 动产业高峰论坛",于是有媒体便理所当然的把事件的起因归结位"手机业产销协调大会"或"2005中国移 动产业高峰论坛"。最胆大的是第三说,其表示相关彻查信息是从信产部电信管理局副局长鲁阳获得。从媒体间彼此矛盾的事件起因说,我估计大多数人并没有做相关的调查,至少,从读者的角度看,对事件的起因如何我们再次感觉很糊涂。

  其三,贴牌是否违法?媒体在声讨贴牌时,似乎假定的前提是贴牌是违法的。而事实上,正规合法的贴牌是一种生产方式,通常是指通过OEM方式形成的产品。这是企业合作的一种方式。在这种合作关系中,合作一方负责生产产品,而另一方则在该产品上贴上自己的品牌。而这种方式完全是合法的。OEM产品是为品牌厂商度身订造的,生产后也只能使用该品牌名称,绝对不能冠上生产者自己的名称再进行生产。

  在信产部电信入网许可申请表中,对于企业的生产方式有"自行加工、委托加工、OEM 、SKD 、CKD、其它"等几种方式,也就是说,合法的OEM或贴牌是法律许可的。

  因此,媒体所谓"信产部对贴牌手机'下手'托普首轮清查"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正如部分严谨的媒体所言,要分清正规合法的贴牌与假冒伪劣的区别。不要把贴牌一杆子打死,全面否定。所以,媒体的危言耸听确实让相关厂商产生了所谓的"寒蝉效应",也把读者带入糊涂迷宫。

  其四,如果确有此事,信产部等国家机关有权力查处什么?如果信产部和工商管理总局确实联合调查相关事件的话,那么,根据两家国家机关的职责,信产部主负责要查入网许可证真假与否,而工商管理总局则负责抓产品质量,查处相关假冒伪劣产品。

  也就是说,从信产部和工商管理总局的职责和权力来看,他们根本无法查处正规合法的贴牌生产方式问题,因此,媒体的报道严重失实。扭曲了贴牌,也扭曲了信产部和工商管理总局相关职责和查处行动,也难怪信产部发言人表示"这件事情问过信产部的几个司局,都说不知道。"

  其五,托普之外其他厂商所持的心态。我们看到,在媒体的报道中充斥着手机生产厂商的言论和看法,他们表示就是因为贴牌才使手机质量下降。显然,这种"落井下石,煽风点火"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大家都是市场竞争者,看媒体在热吵贴牌,则顺势表达下自己对贴牌进行下贬损。毕竟,在总消费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其他手机被搞臭,那么,自己手机被卖出几率就增高了。也难怪会有人认为彻查事件是"借刀杀人",依我看,整个媒体报道事件也涉嫌"借刀杀人"。媒体被某些厂商利用,成为攻击托普的工具。要知道当初彻查的第一消息是每日经济新闻黄婕"从可靠渠道"获得,而不是从官方获得的。

  当然,我们也相信手机产品质量和贴牌盛行有一定关系。但是,我们也要看法合法正规的贴牌行为是不可能没有售后服务等,而出现的乱贴牌属于假冒伪劣问题,正是工商管理总局查处职责所在,而这种查处行为并不是也不可能针对正规合法的贴牌。同时,这种查处行为也是为正规合法的贴牌保驾护航。

  另外,非法贴牌行为也侵害了相关被贴牌厂商的利益和声誉,比如托普和CECT,他们也应该积极追究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

  总之,媒体最好能搞清楚最基础的法律问题再进行相关的报道和评论,没有经过完全的调查,就开始胡言乱语,只能让媒体质量下降,只能让读者犯晕。而在整个事件中,托普是个冤大头,如果托普有心的话,对于极个别不负责任的媒体,也应该追究他们的法律责任,毕竟,通过一系列狂轰乱炸的集中报道,托普品牌遭受到了严重打击。



评论】【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