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WAPI标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2日 03:40 第一财经日报 | ||||||||||
陈志刚 冲刺国际标准头破血流而归后,无线局域网国家标准WAPI目前已经进入紧锣密鼓的国内推行阶段。笔者得知的可靠信息显示,倘若不出意外,相信不久将在国内实施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不管结果如何,WAPI都注定了将成为我国国家标准推行领域中的标杆。而在事情或将水落石出的时候,却有必要来好好思考一下这个标杆的内在意义了。 积极的引导和开辟作用当然值得好好颂赞和发扬;而另一方面,标杆的可怕性则在于,它可能为后来的标准制订和实施过程提供一个固化的路径暗示——无论这个路径是否合理,是否“当然”,后来者都“集体无意识地”去遵循WAPI的成功经验与“覆辙”——比如,先成为国际标准,再成为国家标准,然后实施。 显然,国际标准的帽子可以为国人赢得不少光荣与梦想,也可以给高科技业界扬眉吐气的久违感觉。而一个可能被广泛忽视的问题是,这种“光荣”究竟可以为我们带来多大的实际利益? 以我浅薄之见,除了可能的口惠之外,可能还有标准广泛推行上的名正言顺,此外更加深远的意义何在,还企望大方之家指点。 不过,这些都仅仅是可能性范畴的问题,而不是标准推行的充分条件,有如海市蜃楼一般,尽管诱人,但抓摸不到。 比如TD-SCDMA,2002年辗转成为ITU承认的3G国际标准之时,确实为国人争得了不少面子,而时至今日,该标准的具体实施情况又如何呢?作为国际标准的“国际推行”尚且不论,国内推行也是举步维艰。 而且,不仅如此,一旦套上从国际标准到国家标准的缰绳,我国新兴高科技标准的诞生路途将变得更加坎坷。最基本的一点是,标准从制订到成立再到实施的成本将大幅度增加。 首先是时间成本。一般来说,对于那些在本国没有正式实施的标准,成为国际标准的周期为4~5年,甚至8年;而对于已经实施的国际标准,成为国际标准的周期只需要6个月左右。 TD-SCDMA1998年正式向ITU(国际电联)正式提交,先后经历标准的专家组评估、ITU认可并发布、与3GPP(第三代伙伴项目)体系的融合、新技术特性的引入等一系列的国际标准化工作,到2002年5月被ITU正式接受为国际标准时,已经是5年之后。 其次是资金成本。前期用于标准国际化的申请费用、后期国际化过程中与各国政府的沟通费用暂不论,光标准申请4~5年期间相关人员的差旅费就不是一笔小费用。 可以作为参考的一个小插曲是:2004年底,赴美参加奥兰多会议的WAPI标准工作组成员被美国大使馆拒签事件发生后,IEEE(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在发给后者的信件中表示,美国大使馆此番举动可能导致很多国际性会议无法在美国召开,而这将“极大地增加美国方面的相关成本”。 另外,更加重要的是,这一“覆辙”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标准实施漫漫征程的认识,将直接打击国内企业和相关机构研究制订高科技标准的信心和积极性。 在决定是否启动标准研发之前,当事者首先考虑的因素可能就是上述的成本和风险,一旦觉得其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则可能直接导致可能性标准的破产——尽管,这本该不是我们应该去“硬碰”的道路。 除了我们清晰可见的WAPI坎坷之外,如此硬碰的结果总体上也并不如意。在ITU已经通过的4000多项标准中,目前只有10项来自中国:烽火网络的X.85、X.86和X.87;大唐的TD-SCDMA;北京邮电大学的6个网管标准。 X.85、X.86及X.87标准带头人烽火网络总经理余少华博士曾对国际标准道路感慨称:标准永远都是利益。 据他介绍,烽火网络每次向ITU提出新标准,都会遭遇一些公司的反对,理由甚至是“我们也在做,你就不用做了”。讨论与谈判的过程更是艰苦,他收到的关于X.87的质疑电子邮件就有几百封。“在利益不冲突前提下,大家对创新都很欢迎。” 倘若尝试另外一种思路呢?不妨在本国市场的基础上,先行将标准付诸实施,获得一定的产业支持和实践经验,然后再提请国际标准审议。如此,不仅可以缩短标准国际化程序周期,也可以为标准持有方提供更大空间的生存机会和资本支持,避免因贸然国际标准化的高成本压力而猝死。 很多口号和路径,可能适合掌握强话语权的欧美国家,我们却并不一定要去遵循。技术强权者可以高喊技术标准至上——以强势技术获取广泛市场;市场拥有者则大可以强调唯市场主义——以强势市场培育和树立强势技术。这就是全球化环境下,一种实实在在的差异化生存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