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元:WAPI不妨在国内先行实施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8日 17:51 IT时代周刊 | ||||||||
文/王金元 法兰克福会议后,目睹了中美激烈斗争过程的SC6主席、韩国金峻年教授曾不解地向中国国家标准代表团发问:“中国有那么大的市场,国内标准就等同于事实上的国际标准了,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大的代价在国际标准组织内推进,甚至不惜和美国进行激烈斗争?”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中国政府考虑过,但因各种因素而暂时无法在国内实施。 WAPI从国内转战到国际,只是多找一条渠道,想再次向世界表明姿态,中国公司不愿在许可证上再受制于国外,中国市场利益的筹码、规则的尺度和方向正在发生转变。虽然WAPI的推进仍步履艰难,但总会朝前走的。 按理说,WAPI作为我国自主创新的技术标准,在国内积极推进应该是争取成为国际标准的最大支持。事实上,早在2003年12月1日,WAPI标准就开始正式实施,2004年6月1日曾是其强制实施的最后期限,但不幸的是,在这一期限到来之即,WAPI标准的实施因美国政府的强烈干预和国际IT产业垄断集团的极力抵制而不得不暂时搁浅,承诺无限期延迟。 当国内实施不顺之时,我国WAPI开始另辟蹊径,向国际标准进发。2004年7月26日,中国国家成员体按照国际标准提交程序向JTC1和SC6提交WAPI提案,并明确建议走快速流程。但由于真正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WAPI的国际标准化之路注定会一路坎坷。结果不出所料,2004年8月底,JTC1秘书处单方面撤销中国提案,在此过程中没有通知中国国家成员体。经中国国家成员体的反对和抗争,SC6美国奥兰多会议达成协议:同意后面提交的IEEE802.11i提案和先提交的WAPI提案在SC6独立并行推进,并确定2005年2月在德国法兰克福召开特别会议,对二者进行讨论。可是,SC6法兰克福会议上,国际标准化组织突然转变态度,颇为蛮横地提出不允许中国标准在会议上讨论,并继续推动美国IEEE 802.11i标准。中国国家标准代表团抗争无效被迫中途宣布退会。 由此看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WAPI的推进都面临巨大压力和很多的不确定性,都不可能顺利进行。因此,在冲击国际标准未果的情况下,重新转战国内市场可能是WAPI避免走向夭折的惟一道路。 据了解,信息产业部、科技部、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等部委都希望继续推进WAPI工作,并密切关注着WAPI标准的事态发展。3月中旬,中国国家标准代表团法兰克福之行半个月之后,WAPI标准工作组将一纸详细的工作报告分别递交到了信息产业部、科技部、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等相关部委,建议针对无线局域网国家标准WAPI目前面临的严峻形势,采取进一步行动。有关部门已经表示,不排除WAPI重新在中国市场强制实施的可能性。 事实上,WAPI的延期实施不等于标准取消,它朝向国内的大门从未关闭,标准现在依然处在实施阶段,厂商现在依然可以进行符合标准的CCCI产品报检认证。近期购买符合WAPI标准产品与非标准的产品的选择权留给了用户,但非标准产品未来的适用性将会有限。 其实,作为一项安全技术,WAPI从根本上保障了消费者的利益,是当之无愧的先进技术。另外,WAPI符合中国的相关法律,也符合WTO的相关原则。因此,实施WAPI是必然的,只是时间后延,具体时间待定。 当然,WAPI标准在国内先行实施一味地单靠强制性行政手段亦为不可取。WAPI支持者必须改变战略线,以开放兼容的姿态向多个国内外标准组织同时进行定向交流,发动更多的响应者,形成强大的产业链,再辅以政府层面的强力支持,才有可能冲开国外技术企业构筑的标准铁幕,向消费者证明其所独有的竞争力,以赢得最终市场。 因此,从目前来看,WAPI标准实施面临的压力是系统的、多层次的和立体的。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说,这是中国加入WTO后向世界发出的一个信号,表明中国将更加主动地去融入世界,但是,这并不是其他国家利益集团所希望看见的。事实上,围绕WAPI的争论已经远远超过单纯的标准和技术之争,而是国家利益和捍卫国家安全的较量。 对于具有巨大潜在机遇的中国市场而言,WAPI可谓是发动了一场利益格局的变革,而对于习惯掌握话语权的国外利益团体,WAPI让他们恐慌不安。WAPI的坎坷遭遇也就不难理解了。 既要保证该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又要处理好来自外界的压力,这对于实现中国化的WAPI方略,是一场“硬仗”。即便如此艰难,WAPI标准的推动将不可避免。只是,我们没有直接硬碰硬,而是通过变通的办法在努力。事实上,在目前产业链并不完善,上游产业很大程度上受英特尔和美国政府的钳制前提下,要实现WAPI夙愿,应该学会的是如何“变通”。 只是,在参与国际游戏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法则来行事,也要适时转变应对策略,片面夸大失败的“国际影响”并不可取,为挽回面子而极力冒进,更是不足为训。“堵则变、变则通”,如果仅仅一味强调产业的高度,而忽视了产业自身的发展,是不值得鼓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