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华有线:无动力的缓慢前进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6日 07:28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温秀,胡洪森 除了2003年9月在北京大张旗鼓地进行的一批试点之外,歌华作为北京惟一的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他们的推进行动和目标一直都很神秘。在这届CCBN开幕式上,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的表态意味深长:“北京奥运要求的数字电视广播,目前工作已经十分紧迫。”为此,他给北京定下了最低目标:2005年安装50万机顶盒,在2007年底前,完成370万机顶盒
消费者一片茫然 记者在地铁沿线对40多位普通消费者进行地随机采访表明,一半以上的消费者对数字电视毫无概念,其他人也只是稍有耳闻或略知一二,真正能够对此发表一点“成熟”看法的几乎都是IT或传媒领域的从业人员。从对数字电视的接受程度看,有1/3的人明确表示无法接受,1/3左右的人持观望态度,内容和资费是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另外1/3的人对于这种新技术发展前景表示乐观,并且认为自己能够接受。而对于本应对数字电视推广负有重要责任的歌华有线,人们的印象则比较模糊。 作为对数字电视有所了解但不很接受的一个代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之声的白祥保表示现在的传媒手段如此发达,人们对强制推行的数字电视接受程度肯定不会太高。而且就当前歌华在北京所推出的节目内容而言,也乏善可陈。 采访中,庄胜崇光百货松下电视专柜的张胜杰告诉记者,歌华在制式选择上的失误其实也是数字电视推进情况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歌华的标准做得太低,我在客户家里看到的数字电视清晰度跟模拟电视差不了多少,用户很难真正体会到数字电视的好处。” 本该负责传输数字电视节目和发展用户的歌华有线无论是在数字电视概念推广还是用户发展方面,似乎都没有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比较积极深刻的印象,那么当用户主动找到他们时,情况又如何呢? 歌华:暂无法受理 尽管歌华深知数字电视是广电总局当前的“第一要务”,但当记者向歌华客服部门和多个分公司询问安装事宜时,得到的答复居然都是“目前无法受理”。当记者以用户身份向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石景山分公司进行咨询时,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只是设在那里的一个维护站,当地曾在2003年9月份左右通过抽奖和抵押方式推出过300多个数字电视机顶盒,目前这部分机顶盒的维护工作由总公司的数字推广部负责,除此之外,再也没有收到过关于数字电视方面的任何指示。而一些郊区县也做了大致相同的回复。只有昌平分公司技术部的马先生对记者的咨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解答:目前的数字电视用户基本上都是2003年9月份开始试用的,昌平大概有300户左右,基本上属于免费试用,节目也较简单。至于节目内容拓展之后资费标准如何确定,目前还没有详细的方案,而什么时候进一步推广也还是个未知数。后来记者拨打歌华的客户服务热线时,客服人员表示,“如果需要安装数字电视,可以关注我们的广告,如果有推广计划,我们会通过媒体进行广泛宣传的”。从这个角度看,歌华当下似乎还没有大肆推广的意思,否则其总经理办公室和数字推广部大概也不必为了一个记者采访而相互推诿,且最终也没有正面接受记者的采访和询问。 那么他们究竟是如何考虑,又在做些什么呢?分析人士认为:“歌华可能也在观望,毕竟现在标准还没有出来。他们可能也在跟一些开发商进行合作,对新建小区进行数字电视的接入”。不过记者对宣武区庄胜、瑞丽江畔、富卓花园等一批“号称”比较高档的新建和在建的住宅小区的调查表明,这些小区采用的依然是有线电视网络。事实上,相当一部分被访者都表示无法接受通过小区预设方式强制推行的数字电视节目。白祥保告诉记者,当前强制推行的有限电视接入服务已经遭到了部分消费者的抗拒,尽管开发商进行了预装,但用户抵制交费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更何况是人们完全陌生,看不出什么价值的数字电视呢?” 摆不平的利益困扰 尽管各界对歌华的不满溢于言表,但如果只是把它当做一个纯粹的企业来看,歌华的矛盾和犹豫也算“入情入理”。因为企业本身就是逐利的,更何况他们是一家不得不考虑股东回报的上市公司。 赛迪顾问消费电子咨询事业部副总经理李艳红告诉记者:“内容供应商和网络运营商利润分成问题摆不平”是当前数字电视推进缓慢的一个主要原因。缺乏内容的支撑,数字电视的推广情况可想而知;但在利益分配难以平衡的情况下,指望内容改善更是“痴人说梦”。 问题还不止于此。2004年9月,歌华有线为数字电视项目发行12.5亿元可转债时的一段措辞似乎可以作为注脚:“在我国数字电视的市场推广过程中存在短期内不被用户接受的风险,这将对公司有线数字电视业务的用户发展和利润形成产生不利影响。”用户转换过程中的成本究竟由谁来支付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尽管广电总局方面表示,北京应该借鉴青岛模式,不过对于那种“免费+强制”的方式,北京一直都不敢采用。试点工作中,北京采取了每台机顶盒600元租用和用户自愿的方式。面对记者的询问,歌华的一位工作人员明确表示,北京不太可能采用“青岛模式”,因为“北京的机顶盒总体成本太高”,即使按广电总局的“最低目标”,“以每户1000元计算,50万用户就需花费5亿元”。 可以肯定的是,在2008年奥运大局和广电总局的“第一要务”面前,歌华可能不得不“有所作为”。专家认为,2005年,北京的数字电视推进工程将面临大提速,但提速能否顺利进行,除了强制推行之外,上述问题能否破解关系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