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3G专区专题 > 正文

电信专家陶章华:早发牌照有益国家资产保值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4日 17:18 新浪科技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研究院陶章华 朱莹莹 李剑华

  该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科技发布,如转载请署名出处。

  [摘要] 中国3G牌照的发放时机是多方博弈的结果,博弈方包括政府、移动运营商、固定运营商、大唐TD方、其他设备制造商和消费者等。博弈分析的结论是只有尽早发放3G牌照,不再用2G的老技术去满足每年几千万新增用户的扩容需求,在中国的移动电话普及率迅速
上升的阶段(即饱和之前)发展到足够多的3G用户,才有可能保证3G网络投资的回收,才能真正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1 中国3G牌照多方博弈分析图

  中国3G牌照发放的时间一再推迟,何时发放3G牌照是目前中国电信业最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各方观点有时还针锋相对、争论颇为激烈,有的认为应该早发,有的认为发放的时机尚未成熟;有的认为应该先给固网运营商发放,有的认为应该同时发放给固定网和移动网运营商;有的认为发两张3G牌照足矣,有的认为应该发放3-4张3G牌照;有的认为从技术上看时机已经趋于成熟,但3G市场尚未成熟(即还看不到明显的3G业务市场)。

  本文从博弈理论的角度来探讨我国3G牌照发放的问题。笔者认为,中国3G牌照的发放时机是多方博弈的结果,博弈方包括政府、移动运营商、固定运营商、大唐TD方、其他设备制造商和消费者(市场)等。各方对于3G牌照的博弈分析可以用如下所示的图1来描述。

电信专家陶章华:早发牌照有益国家资产保值
中国3G牌照多方博弈分析图

  图中下方的两条曲线(移动电话年新增用户数和移动电话普及率)代表市场的发展趋势,其中2005-2008年的虚线部分是根据信息产业部的预测推算出来的。信息产业部预测至2008年移动用户总数可达5亿,其中2005年继续增长6000万户;2004年底我国移动电话用户到达3.35亿,根据图1中的2005-2008年移动电话年新增用户预测数分别为6000、5000、4000和3000万户,2008年我国移动电话用户将到达5.15亿,已经超过了信息产业部5亿的预测。

  其他各方关于3G牌照的博弈建立在市场的基础上,2005年和2006年成为博弈的关键时间点(图中两条竖线所示)。移动网运营商由于是移动市场的既得利益者,倾向于迟发3G牌照(用向右的箭头示意)。大唐TD方,由于TD技术尚未到能够商用的时机,也倾向于迟发3G牌照。其他设备商指除了大唐TD方以外的3G设备制造商,尤其是国外的网络设备制造商,企图乘中国的TD技术尚不能完全商用之时抢夺更多的市场份额,更加希望早发3G牌照(用向左的箭头示意)。固网运营商苦于业务增长的需要,也迫切希望早日分享高速增长中的移动市场。政府则需要考虑众多的因素(图中用被各方包围在中间来示意),需要平衡方方面面的利益,尚在思考中、尚未最后确定何时发放3G牌照(图中用?示意)。

  下面对参与博弈的各方(市场、运营商、设备商和政府)进行具体的分析。

  2 市场(消费者)在3G牌照博弈的作用分析

  2.1 中国每年几千万的新增移动电话用户是最成熟的3G市场

  市场是各方博弈3G牌照的基础,最终的博弈结果是需要市场来验证的。传统观点认为,中国3G业务的市场尚未成熟,消费者对于3G网络提供的诸多新业务没有需求。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非常片面的。我们的观点是:中国的3G市场早已成熟,每年几千万的新增移动电话用户就是最成熟的市场。

  消费者的需求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低价格和新服务。3G较2G更能够满足这两方面的需求。由于技术上的先进性,3G建网成本低,较2G能够保证更低价格,能够提供更多的新服务。国外仅有3G网络的新运营商开展3G业务时,3G资费往往低于2G。例如,和记电讯2004年3月推出3G服务时在英国制订的价格,和记电讯在推广3G之初就把其资费降到了英国平均移动资费的水平之下,有时候,话音业务的资费甚至降到了其他运营商平均业务资费50%的程度。可以预计,如果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获得3G牌照开展3G业务时,完全有可能推出比目前2G低30-50%的资费。与2G、2.5G网络相比,3G网络的效率更高、质量更好,能提供更丰富的业务,这一点应该没有争议的。

  对于认为消费者对3G业务没有需求的观点我们认为不值得一驳。中国3G业务最大的需求就是迅猛增长、规模庞大的用户群对语音业务的需求。自2000年以后的4年,中国移动网的年新增用户数保持在6000万户左右;信息产业部预测2005年仍将继续增长6000万,预计2005年到2008年移动用户将新增近2亿。在人们普遍强调3G的一些新业务需求时,却忽视了最基本的话音需求。现在和未来的2-3年内,中国仍将有几千万的年新增用户,这是中国的3G市场与中国大陆以外3G市场最大的不同点。

  2.2 中国移动电话普及率已经进入快速增长的阶段

  中国3G市场与中国大陆以外3G市场截然不同。中国大陆以外移动电话的普及率大都已经趋于饱和,移动用户增长缓慢,3G用户发展较慢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例如,台湾在2003年7月开始3G用户,正好是其移动电话普及率最高的时候,现在台湾移动电话用户已经出现负增长,台湾3G用户增长缓慢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与此相反,中国移动电话的普及率正处于快速上升的阶段,此阶段发展3G用户是非常有利的。

  但是,我国移动电话用户高速增长的时间可能即将结束。根据国外经验,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饱和的时间较短,例如法国,如下面图2所示,1999年底,法国的移动电话入网数为1121万户,普及率仅为19.2%,到2001年底已达3670万户,普及率上升到61.6%,3年内,移动电话用户增加了两倍以上。移动电话普及率的增长呈现明显的“S”型走势。

电信专家陶章华:早发牌照有益国家资产保值
法国移动电话普及率变化图

  我国最近几年每年新增移动电话用户6000多万,移动电话普及率正在迅速提高,如前面的图1所示。参照国外移动电话普及率的发展速度,中国的移动电话普及率已经进入快速上升的年份,可能很快就会接近饱和的程度。

  如果中国的运营商能够在移动用户快速增长的阶段及时开展3G业务,可以较轻松地发展到很多的3G用户,这一点对新运营商而言意义尤其重大。如果再晚几年发放3G牌照,中国的移动电话普及率可能已经到达饱和阶段,那时中国的3G运营商可能会面临目前国外3G运营商一样的难题,即用户增长缓慢,不得不依靠惨烈的价格战来发展3G用户。

  3 运营商在3G牌照博弈中的作用分析

  3.1 固定网运营商

  中国固网运营商的业务收入已经走进了低增长的困境,自2001年之后的2002、2003和2004年,中国电信每年的业务收入增长率,不仅都低于同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增长速度,而且均低于同年GDP的增幅,预计2005年仍将继续低于GDP的增幅。中国固网运营商的业务收入增长率跌入历史低谷、增长非常困难的最重要原因是移动电话的异质分流。

  由于异质分流、VOIP分流、小灵通增长乏力、宽带竞争激烈,中国固网运营商的业务收入增长在2005年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艰难。中国固网运营商迫切需要在2005年获得3G牌照来保证2006年业务收入继续实现正增长。因为建设3G网络还需要时间,拿到牌照到开始发展3G用户可能还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只有在2005年底以前获得3G牌照,3G业务才可能对固网运营商2006年业务收入产生实质性的积极影响。在2006年,如果3G业务不能对固网运营商的收入产生真正的影响,仅仅依靠原有的业务,我国固网运营商出现历史上首次业务收入负增长可能不会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固网运营商在3G牌照博弈中的作用,一句话总结:固网运营商是早发3G牌照的积极因素。

  3.2 移动网运营商

  中国两家移动运营商在3G牌照博弈中可能的策略是:尽量延迟3G牌照的发放,尽量多地发展移动用户。移动运营商由于是移动市场中的既得利益者,从个人理性出发,选择推迟发放3G牌照的策略是无可厚非的。从短期来看,这种策略是正确的,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策略是值得商榷的。

  博弈理论中有一个大家很熟悉的“囚徒困境”博弈模型。该模型揭示了“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深刻矛盾:当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不一致时,个体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将损害集体的利益。现代学者的研究还表明:单纯追求“个人理性”最终并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最大利益。

  未来几年内我国的移动电话用户数将每年增长几千万户,而现有2G运营商的网络容量已经接近饱和,如此大的移动通信需求如果不通过新建3G网络来解决,就只有在原来网络上不断扩容。拿中国移动来说,为满足不断增加的用户需求,2004年中国移动投入550亿人民币用于2G网络的扩容,2005年计划投入78亿美元(约合650亿人民币)用于扩展2G网络,比原来53亿美元的预算高出了47%。

  估计各运营商的所有现有网络(含中国移动的G网、中国联通的C网、G网和固网运营商的小灵通网络)的每年扩容投资达千亿元。从政府(集体理性的代表者)的角度来看,这种投资形成了巨大的机会成本,如果这千亿元投资直接用于3G网络的建设和完善,2G网络和小灵通网络扩容投资将大大缩减,从而国家每年可以节减近千亿元的投资。移动运营商从个人理性出发,不主张早发3G牌照,不仅与国家总体上减少重复投资、节约投资成本的策略相冲突,而且需要每年投入几百亿元的2G网络扩容的投资成本,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机会成本;移动运营商完全可以用这每年几百亿元来完成更多的事情、实现更好的个人利益,即目前移动运营商从个人理性出发不积极主张早发3G牌照,其实并不能够真正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4 设备制造商在3G牌照博弈中的作用分析

  设备制造商可以分为网络设备制造商和终端制造商。应该说,目前除了大唐TD方,其他设备制造商都是欢迎中国早日发放3G牌照的。

  在中国建设一张全国覆盖的3G网络,大多数投资银行估计其初期投资根据是600亿元左右,加上网络覆盖完善的追加投资,可能会到达1000亿元的水平。如果政府发放四张3G牌照,中国的固网运营商都要建设全新的3G网络,预计在发放3G牌照后的头两年即可为网络设备制造商创造出约2000亿元的巨大市场。这是网络设备制造商盼望中国早发3G牌照最现实的积极因素。

  中国的大唐TD方则希望等其技术成熟后再发3G牌照。根据最近的3G外场测试结果来看,虽然TD技术在2004年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离正式商用还有一定差距。TD技术的商用时间是目前制约中国3G牌照发放的最大消极因素

  在第一代和第二代移动通信中,中国都是采用国外的标准,付出了巨额的专利费用。在3G方面,中国首次有可能介入庞大的通信网络设备市场,政府在一定期限内必定要大力支持大唐TD技术的发展。但是,这种等待可能会有一个期限,如果200X年前仍然不能够商用,政府可能会考虑(部分)放弃TD技术,因为政府最终考虑是整个3G网络投资能否保证回收、国有资产能否实现保值增值的目标,不仅仅是支持大唐TD技术的发展。

  我们的分析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唐TD方在3G牌照博弈中的份量将越来越轻。

  5 政府在3G牌照博弈中的作用分析

  我国政府是全社会利益的代表者,最终何时发放3G牌照将是一个综合考虑了运营商、设备商和消费者的结果。最主要考虑的因素应该包括:有利于民族通信制造业的发展、电信运营商能够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3G网络投资能够保证收回成本、消费者能够用时享受到更低的价格和更好的服务。

  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的移动电话普及率正处在快速上升的阶段。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在我国移动电话用户快速增长阶段发放3G牌照的时间已经是时不我待、最佳时机即将过去。在中国移动电话普及率快速上升的阶段发展3G业务,能够保证发展到尽量多地3G用户,才能够保证3G网络投资成本的回收。也就是说,只有尽早发放3G牌照,在我国移动用户没有饱和之前发展到足够的3G用户,才能真正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中国联通2002年初推出CDMA业务,截至2004年3季度,公司仍然处于亏损,而这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由于策略上的失误没有及时发展到足够多的用户。前车之鉴,政府会仔细斟酌的。

  我国目前每年6000多万新增移动电话用户,需要扩容,与其用2G的老技术,为何不用成熟的3G新技术?现在每年用于现有网络扩容的投资成本达千亿元,几乎可以建设一个覆盖全国的、完善的、崭新的3G网络。也就是说,只有及时建设3G网络才能真正节约国家总的投资成本,才真正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我国各大运营商的大股东都是政府,各大运营商是需要平衡发展的,政府应该希望看到各大运营商都能良好发展,都能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目前由于移动异质分流越来越严重,作为前主导运营商的固网运营商却没有移动牌照,固网运营商的业务收入增长已经越来越艰难。如果迟迟不发3G牌照,固网运营商将很快(可能会是2006年)陷入业务收入负增长的地步。

  对于目前制约政府发放3G牌照的最大消极因素??大唐TD技术尚不能完全商用,一方面,目前政府肯定会不遗余力地支持TD技术的发展,以图争取早日成熟商用,另一方面,政府目前可能也是怒其不争!我们预计这种等待可能会有一个期限,如果200X年前仍然不能够商用,政府可能会考虑(部分)放弃TD技术。也就是说,政府在一定期限内必定要大力支持大唐TD技术的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唐TD方在3G牌照博弈中的份量将越来越轻,因为政府代表的并不只是大唐TD一方的利益,政府是全社会利益的代表者。

  6 结论

  通过上述各方关于中国3G牌照博弈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中国3G牌照的发放时机是多方博弈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唐TD方在3G牌照博弈中的份量将越来越轻;只有尽早发放3G牌照,不再用2G的老技术去满足每年几千万的新增用户的扩容需求,在中国的移动电话普及率迅速上升的阶段(即饱和之前)发展到足够多的3G用户,才有可能保证3G网络投资的回收,才能真正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3G产业系列特稿:

  电信专家胡乐明:推迟3G发牌将造成严重损害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3G新闻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05年老百姓干啥最赚钱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