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邱桂奇
随着电信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电信业进入战略转型期,运营商也朝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方向转变。而综合信息服务的有效打造离不开对市场需求的整合、组合,其中,注重应用创新已成为运营商竞争 主流方式。
电信运营商应如何开展应用创新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业务,以吸引更多的用户,正成为电信产业关注的焦点。业界对此观点不一,就此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信息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徐玉女士。
记者:随着电信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电信产业发展进入“应用为王”时代,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是大势所趋。有观点认为,惟有创新业务与应用,才能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惟有创新业务与应用才能拓展新的利润空间,您认为创新业务和应用对运营商转型有何意义?
徐玉:对于用户来说,电信服务的外延已经向信息业务延伸,对于电信服务提供商来说,要顺应用户的需求,需要对服务的产品进行改进。这种改进可能需要新业务的创新,但同时也需要运营商自身的转型,包括服务方式,服务理念等。总体来说,目前的电信运营商依然还是″网络运营商″,从长远发展看,是需要向综合的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业务创新对运营商来说是转型的一个手段和措施。
记者:从目前电信市场发展情况看,业务的丰富性不够,新业务、新应用的形成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电信运营业的发展,您认为运营商应该怎样如何处理?
徐玉:目前电信运营业的发展确实受到所谓新业务新应用形成不足的一定制约,但是我个人认为不应该夸大这种影响。对于我国的电信运营商来说,提高创新能力,尤其业务创新能力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而且应该从多方面来完成,不仅需要技术、管理、市场方面的开拓,服务等方面也需要及时跟进,逐步完善和提高。
记者:有观点认为,电信业的价格战是比较初级的竞争手段,竞争力的提高根本上还是依靠创新业务和应用的竞争。如果大家一窝蜂拥到一个市场上,完全去拼价格,而不是去创新业务和应用,是无法从根本上推进产业发展的。您认为当前电信运营商展开应用创新重点是什么?对于固网运营商来说,在面临战略转型的时刻,可以哪些范围进行创新突破?
徐玉:运营商是为了满足用户需求而进行业务的创新,因此所谓的应用创新重点似乎应该是市场的应用焦点。其实根据本人对国外电信运营商的业务市场多年的跟踪和了解,个人认为国内的电信服务类型和种类其实从本质上跟国际上的差异不大,甚至在移动通信领域比部分发达国家的业务还要丰富多彩。但是有一点,国外在作业务包装的时候非常注重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和使用习惯来为客户提供服务,因此即便是同样的业务,但是经过服务包装之后就可能叫新业务。目前中国市场就非常缺乏类似的服务,尤其对企业用户来说。
全球的固网运营商的收入受到IP电话以及移动电话的挤压,都呈现下滑的趋势,中国的电信运营商也不例外,因此在面临战略转型的时刻,要勇于进行创新和突破,包括突出固定电话业务的智能化,家庭化等特点。
记者:有人说,电信产业链始终处于不断的变革中,它是一种动态的整合过程。在这种过程中,电信产业链正在朝两个方向发展:横向不断深化分工和扩展协作伙伴,诸如挖掘老业务、组合捆绑业务的同时也要开发新业务、新应用,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形成综合业务优势,提供综合信息服务;纵向开始整合信息服务产业链,细分市场需求,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那么,电信运营商在进行应用创新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把握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原则?
徐玉:电信业务向信息服务转变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到这个产业链中来,因此产业链之间的合作和形成共赢环境和政策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其优势是非常明显的:拥有客户信息和客户资源,跟客户保持了稳定的支付关系。因此在面对客户上,要比产业链上其他环节的企业有优势。但是同时运营商在把握用户需求方面的信息获取还是片面的,尤其是在强调用户个性化服务之后,因此运营商也要充分调动其他环节企业的积极性。
记者小结:电信产业链始终处于不断的变革中,它是一种动态的整合过程。在这种过程中,电信产业链正在朝两个方向发展:纵向不断延伸链条,加入一些新的市场主体和价值创造者;横向不断深化分工和扩展协作伙伴,稳固和提升每一个环节的价值形成能力。这种变化带来的结果是:电信产业链不再对应单一的价值链,而逐渐催生出更加相互依赖、紧密协作的价值网络。每一个参与分工协作的电信企业,都成为价值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从变化趋势来看,产业链的纵向延伸比较迅速,而横向拓展和深化受到各方力量的干扰,所以电信运营商进行应用创新是转型综合信息服务商的前提,谁能创新业务和应用,谁就能在消费市场上把握先机。
因此,运营商应该为用户提供一揽子的解决方案,形成综合业务优势,提供综合信息服务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