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正文

移动通信产业显示中国特色经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4日 15:54 中国电子报

  作者:刘英赫 

  【赛迪网讯】日前,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两大移动通信运营商各自公布了其在今年春节期间的短信发送量以及相关统计数据,据统计,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七中国移动通信手机短信发送量达到84亿条,比上年增长7.7%左右。而在此期间,另一家移动通信运营商中国联通公司的短信发送量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26亿条,其中在2月8日(除夕之夜)和2月9日(大
年初一)的短信发送量超过了10亿条。

  有专家对此评述到,短信作为一种数据业务在中国呈现了与世界其他地区发展不同的一面,基于短信的业务在中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甚至超过了被认为数据业务成功的日本和韩国,如果能够在短信上继续大做文章,短信将成为一股不可替代的“经济力量”。

  短信业务独占鳖头

  虽然从目前移动运营商的实际电信业务收入来看短信依然不是主流业务,但是其迅猛的发展速度是所有人都不曾预料到的,来自信息产业部最近统计显示,2004年我国手机移动短信业务量超过了2177亿条,比上年同期增长58.8%。按每条0.1元计,金额高达217亿元。该统计报告还披露,在中国移动集团公司2亿多手机用户中,有近75%的用户使用短信业务,并且每人平均每月使用短信超过100条。

  甚至有人开始定义出了一种短信生活方式,中国移动在品牌建立上也依托短信和其大量使用族群的特征,设计了后来被全球电信业羡慕的“动感地带”。专家表示,在“动感地带”中真正发挥出作用的就是短信业务。

  而日前有媒体抛出了一份调查,对于短信的描述更加让运营商对短信业务充满信心———在我国,89%的被访者给朋友发短信,58%的被访者给家人发短信;在23岁至35岁的被访人群中,有55%的人每天发20条短信。

  相比较鼓噪一时,但被“夸大”的宽带等电信业务来说,短信着实是成为电信业务中最令运营商重视的数据业务,这种态势在去年中国网通、中国电信两大固网运营商的小灵通用户与中国移动手机用户的短信互通之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短信经济波及面扩大

  伴随着中国短信业务量的不断加大,依托于该业务的经济力量也在逐步积蓄力量,并且开始凸现出较强的实力。虽然说短信的收入还远远不及语音业务的收入,但是其增长的势头令人惊讶,同时其在数据业务中的强势地位在新业务不断出现的今天,依然无法被撼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满强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目前手机短信基本资费每发送一条0.1元计算,2004年,全国2177亿条短信的市场收入超过217亿元,而这还不包括资费更高的铃声、笑话、音乐等增值业务收入。

  他认为,因手机具有随身携带、方便快捷等特点,多种功能手机也不可取代。在第三代移动通信(3G)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时,短信以外的增值业务也将跨越速度、易操作性、高资费等障碍,使得手机用户、移动运营商、增值服务商各方共赢,并在互相促进中使我国移动增值业务持续繁荣。

  为3G开始积蓄经验

  虽然,目前第三代移动通信在我国的启动时期依旧无法确定,但是其无疑是一种趋势。从目前3G的发展来看,世界各地的运营商都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特别是我国运营商要想在未来的3G时代突出自身优势,就需要有一种新的经营模式。  从目前现有的业务来看,短信虽然从模式上与3G并没有太多联系,但是众所周知,短信增值业务的经济模式可以部分被3G所借鉴。刘满强就指出,短信即时发送获取、随时漫游以及单向收费、价格低廉,都把握了移动通信市场脉搏。对于我国庞大的用户群来说,短信以及相关的移动增值业务虽然是大市场,但众多移动增值业务还需要细分市场,研究用户群,并适时降低资费,才能获得类似短信的成功。

  链接:中国短信经济被日韩羡慕

  曾几何时,中国的运营商们一直对国际知名运营商的经济效应羡慕不已,而不甘落后的中国运营商也一直在寻找一个合适的突破口,短信的出现成就了这个机会,而目前短信经济的发展趋势也令中国运营商探索出了一条合适的发展道路。日前日本著名移动运营商NTT DoCoMo高层就向记者明确表示,基于庞大的用户群体,中国的短信经济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良性的发展环境,由于中国移动运营商们有着庞大的用户群体,同时又保持了迅猛的用户发展势头,因此就连日本最大的移动运营商也十分羡慕。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驾驶员培训新大纲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上海地产面临泡沫破灭
京城在售楼盘分布图
刘晓庆文集:自白录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