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骤减频段可能清退 小灵通直面三强纷争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3日 07:43 通信产业报 | |||||||||
王为民 这是一个充满无穷想象的市场,这也是一个充满巨大挑战的市场。 小灵通,这个备受争议的对象,在2004年年末,交了一份这样的答卷:用户总数突破6600万户。与此相呼应的是,两大固网运营商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不久前又分别宣布,将把
然而,市场一直都充满了变数,处在夹缝中的小灵通始终在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而这些压力是否能左右小灵通的未来? 暗潮涌动 新年伊始,小灵通又面临着一个新的门槛。虽然小灵通发展迅速,但是,从发展的质量上分析,却着实堪忧。 据中国电信2004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显示,其2004年7至9月每月新增小灵通用户120万左右,远远低于2004年第二季度180万的用户增长人数。分析人士也纷纷预测2005年小灵通业务投资将会骤减。 除了来自市场的青睐骤减之外,随着3G的脚步越来越近,以及CDMA450和SCDMA的出现,这都成为潜在的“威胁”因素。 北京邮电大学的一位教授曾分析指出,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还是来自于三个方面。 首先,在小灵通的频段问题上,由于它使用的频段在1900MHz-1920MHz之间,而目前已确定的3G频率规划方案是1885—2025MHz和2110—2200MHz之间,小灵通所占的频段便要面临被清退的威胁,这是其最大的软肋。 其次,是来自于SCDMA的压力。据CDMA450之后,SCDMA被定义为无线市话,通话费用与固定电话和小灵通一样,而且信号要好于小灵通。 而在今年的2月2日,信息产业部主持召开了400MHz SCDMA农村无线接入系统生产定型鉴定会。这预示着,在主管机构和运营商的推动下,俗称“大灵通”的SCDMA有望在今年大步前进。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企业管理研究所范玉钟认为,除上述问题之外,小灵通增值业务的迟缓、PHS/GSM双模手机的受挫、小灵通短信全互通的延迟以及机卡分离标准的缺失,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灵通的增长速度。 逆流而上 自1997年12月,小灵通在浙江余杭市开通了我国第一张试验网,到如今,能够在竞争中“跳跃”前进,这说明小灵通是有巨大的市场的。 作为固定电话的延伸,小灵通业务主要针对的是中低端的本地移动用户。从整个市场情况看,本地业务占整个移动通信业务总量的一半以上。因此,小灵通在一定时期内仍有相当的市场需求。 3G虽然短期内无法启动,但3G时代迟早会到来。虽然在技术体制上这两种产品存在很大差异,但可以通过在网络设备业务层、核心网络和终端上采取不同的融合或重用策略,以最大限度地再利用小灵通网络投资,使小灵通和3G和谐地共存于以软交换为基础的下一代网络中。这就为小灵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思路:顺3G“逆流而上”。 对此,范玉钟用八个字概括了他的看法:深度挖掘,提高收益。 他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立足现有网络优化,挖掘基于小灵通的增值业务,开发双模的小灵通终端,将是今后的重点。 春天在那里? 从市场角度看,小灵通业务在较长时间内仍有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根据信息产业部颁布的《电信业务分类目录》,小灵通业务是固定电话的补充,它不属于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即使移动电话资费下调,小灵通仍和固定电话一样,保持着价格优势。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移动通信研究所王海艳表示,对小灵通频段的清理应该是有一个过程的,毕竟发展了这么多用户,尤其在语音业务尚未成熟的欠发达地区,小灵通的市场还很大。 事实上,从技术发展角度看,无线市话是一项持续发展的技术,经过不断改进,其性能已有很大提高。小灵通基站覆盖范围扩大,已经基本解决了覆盖、切换和容量等关键问题。其次,其发射功率仅10毫瓦,是难得的“绿色”技术。从运营角度来说,小灵通终端、网络以及维护管理费用都较低,“这些都是其优势所在”,范玉钟告诉记者。他表示,为了小灵通的未来,发展数据增值业务显得尤其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