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灵通新增用户成本翻番 忐忑中等待3G宣判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2日 08:59 通信产业报 | ||||||||
王涛 3G的到来并不是所有人的福音,至少对小灵通来说就是如此。面对来势汹汹的3G,此前一路攻城略地的小灵通却只能忐忑地等待3G的宣判,这不由得让人感叹世事难料。 感受3G压力
3G尚未商用,小灵通便已经感受到了阵阵寒意。 最具有代表性就是小灵通市场上的领导厂商UT斯达康公司,经过2004年的发展与转型,已经褪去了自身所带有的浓厚的小灵通色彩,3G解决方案转而成为其“座上宾”。 某业内人士向记者称,就连吴鹰在私下也已表示不看好小灵通的发展前景。而前不久“UT斯达康裁员15%”的传闻,不论其真实与否,也代表了业界对于小灵通产业走向的一个基本判断。 易观咨询认为,在3G牌照正式下发后,为了筹措3G建设所需巨额资金,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将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小灵通网络的潜力,小灵通的扩容步伐将迅速放缓,特别是在3G牌照发放初期,小灵通的年度投资额将迅速下降。 在3G概念的重压下,小灵通厂商方面也曾经有过向3G“妥协”的举动。一些厂商声称自己的小灵通解决方案完全可以向3G平稳过渡。但事实证明,现有小灵通网络同3G网络在机房设备、电源设备、站址选择、传输系统等四个核心问题上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小灵通网络被3G重复利用的程度并不高。 这种现象也许很让人费解,先于3G进入中国电信市场,并且已经拥有了庞大用户群体的小灵通,为何在3G的挑战面前显得如此的脆弱不堪?小灵通底气不足的缘由何在? 不占优势的成本 在2003年到2004年的两年时间内,小灵通的用户数取得了爆炸式的增长。2003年增幅高达185%。在2004年,小灵通更是一路凯歌——此时其用户总数已经达到了惊人的6600万。在国内特殊的概念定义下,小灵通这种“准移动通信”的网络规模已经完全超越了联通的C网,成为全国第二大“移动通信网络”。 但是,透过小灵通市场空前繁荣的表象我们看到,目前它的盈收状况却并不理想,而在小灵通特殊的技术体制之下,它也很难坐收到滚滚红利。 现在的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似乎正面临着一个苦不堪言的问题,那就是小灵通的成本问题。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交流中心主任陈育平曾向记者表示,较早之前,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对小灵通事业的拓展,完全是利用自身程控交换机的富余容量,建设成本大约为700-1000元人民币,现在每增加一线就要添设一门交换机,成本已经上升到了1500元人民币以上。等于每增加一个用户,成本投入是原来的2倍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小灵通的建设投入不划算。 另外,小灵通的技术特点也决定了它的网络运营维护成本将会居高不下。以广州电信公司的小灵通运营规模为例,据内部人士介绍,广州市区共架设小灵通基站13000多个。与此相对照,广州移动公司的GSM基站数量仅为1000多个。小灵通基站数量的庞大,一方面抵消了其单基站成本较低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势必会极大地增加网络的维护成本。 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中国电信某内部人士所言:“小灵通业务要到2006年才能实现收支平衡。” 没有小灵通就没有对固网运营商业务的拉动,但是它的运营成本又在节节攀升,ARPU值却在不断下降——此时的小灵通,似乎正在置固网运营商们于骑虎难下的境地。 怎么变? 小灵通虽然面临着很多问题的挑战,但我们也看到,它的“自救”行动一刻也没有停止。积极推进机卡分离标准的制定和小灵通手机间的短信互通,开发出面向未来的多模小灵通手机,以实现跨区漫游业务。同时,运营商也在开始考虑借鉴日本运营商利用PHS网络的数据业务能力,来提供更低成本的无线互联网接入和数据业务服务。 尽管业界做出了种种努力,但我们也看到,小灵通的命运并不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有关3G的种种变数仍然会对小灵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广东网通无线部专家罗凌在接受《通信产业报》记者采访时认为,3G牌照的发放格局将会对小灵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届时,如果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都获得了3G牌照,随着运营商建设投资重点的转移,小灵通将会逐渐淡出通信舞台。另外,3G网络的建设成本、运营策略也会对小灵通产生影响,如果未来3G兼顾高、低端用户,在语音通信上奉行低价策略,那么,小灵通必然会遭到淘汰。据诺盛电信咨询机构预测,虽然小灵通和3G会有一定的共存时间,但在3G牌照发放后,小灵通便将开始逐渐退位。对于小灵通来说,一切似乎都在向不好的方向发展。 在电信真空地带发展起来的小灵通,也许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其多舛的命运。从最初的“要挟论”到颇多玄机的电信监管,而今,面对即将到来的3G“寒流”,小灵通又一次地走到了生死抉择的关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