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对一个“弯道论”者的追问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6日 09:44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丘慧慧 侯为贵正努力洗白那个伴随中兴通讯走过辉煌岁月的“弯道抢跑”理论。 候为贵说,“弯道论”、“机会主义者”都不过是媒体对中兴通讯以及对他本人的一种通俗化释义,“机会与时运在不同的企业面前往往会产生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结局”。
问题是,一个总是与良机相逢的人,未来最大的危机是什么? 在2002年前后那场席卷全球的电信业大滑坡中,通讯设备业巨擘北电、朗讯巨亏,尽管国内电信市场受到的波及相对较小,但与中兴通讯同城而居的华为也出现了创业以来的首度业绩下滑,但中兴通讯却战绩飘扬:因为成功抓住了联通大建CDMA网、电信小灵通扩军的机会,中兴通讯业绩意外逆势而上。 当年,中兴通讯主管业务收入110.09亿元,上升了15%;此后的2003年,中兴通讯在小灵通上的所得达到了登峰造极,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0.36亿元,比2002年增长45.66%,其中小灵通在所有收益中的收入超过50%。 2004年,受到3G冲击的小灵通开始加速萎缩,但是显然,国际业务的快速成长转移了中兴通讯的收益所得。按照中兴通讯1月14日公告,2004年,取代小灵通成为中兴最大贡献的业务变成海外收益:公司全年实现合同销售额340亿,其中海外实现合同销售额136亿元(折合16.44亿美元),占公司收益40%。 中兴仍然在“弯道”上寻找机会吗?转战“直道”的中兴是否能一如既往地狂奔? 一位电信研究人士认为,一位优秀的运动员无论是弯道、直道必定都会卓尔不群,海外的机会市场,比如亚非等发展中国家市场需求仍在上升,而国内市场小灵通在快速减退,随着3G的呼声日近,国内市场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和有序。 “应当说,中兴在海外业务的增长适时地弥补了由于小灵通快速下滑而给中兴带来的国内业绩下滑。”该分析人士指出,相比海外收益的激增,中兴在国内业务的收益正随着小灵通的退场而出现短时的减速。 而且,中兴通讯过去几年业绩也“此长彼消”,伴随着终端产品的比值上升,传输、交换、数通传输产品不断下降。中兴通讯2004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交换、接入、传输三大核心业务在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比例已不足30%,而移动通信产品、移动终端产品的比值上升到40%和24%。 但从利润贡献角度看,移动终端产品的利润贡献能力远远不如传输及交换类产品。通讯业内人士透露,传输、交换等产品的毛利率一般在35%—45%之间,而移动终端产品的毛利率为18.42%。根据CCID2003年统计数据,在去年新兴的数据通讯领域,中兴获得的份额也很有限,与此同时,港湾、华为、烽火却分得了一杯羹。 另外中兴通讯一资深员工还指出:“小灵通确实是这几年给公司带来了较大收益的业务,但小灵通对其它产品领域的提升和公司核心技术积累的帮助是有限的。”该人士认为,未来全球性竞争环境下,对公司整体战略的考验将是关键,而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领域。 而随着海外市场的深入以及3G的开演,也许直道的竞逐才会开始。 “3G从长期来讲是一个机会,但短期来看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侯为贵说,无论是运营商还是设备商,通过3G收获真金白银的时日还有些距离。侯分析,3G对中兴的机会,手机终端上的机会似乎更多。 在中兴通讯成就20年历史的2005年,相似的机会似乎仍旧在继续。 不久前,中兴通讯获得巴西电信运营商VIVO总金额约为1亿美元的手机订单,这是目前为止中国手机厂商在海外获得的最大的单笔合同。而中兴2004年的最大调整之一,便是从系统向终端的深度介入,这一年,中兴手机业绩上升了超过100%,而家电出身的国产手机厂商正在极速滑落。 这或许暗示着中兴通讯另一个“机会”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