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UT斯达康专题 > 正文

UT斯达康速成法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7日 15:02 互联网周刊

  仔细地看UT斯达康的发展曲线,会发现一种全新的成长魔力,而这一魔力最初始的成份源自中国市场,最终却成就了一个世界级的电信技术公司

  本刊记者|明叔亮

  在中国企业眼皮底下迅速窜升起来的UT斯达康给它们好好地上了一课—如何把握新的
市场机遇。虽然小灵通的发展过程中因为有对宏观政策的预期而路数偏野,而这对于中国公司来说并不算难懂,在彩电、手机等行业,中国企业都找到过致富机会,但UT斯达康成功轨迹的最大看点还是在依靠并非主流的小灵通技术成长起来之后,又迅速将自己提升到主流通信设备公司的地位。或许他们很快也会有这样的机会。

  小灵通的增长秀

  从零开始到今天的6000万用户,小灵通用户规模的发展速度与小灵通设备、终端的主要提供商UT斯达康的公司业绩是可以相互印证的。

  1998年初中国电信在浙江等地做实验,把移 动业务作为处级部门独立出来。吴鹰敏感地意识到,中国电信需要一个新的增长点。在后来的不到3个月时间内,UT斯达康就将新的解决方案研发出来:使用固定电话的交换机,无需运营商投入新的成本。UT斯达康把PHS技术巧妙地开发,后来形成为其“PAS无线接入系统”,并在中国市场率先推出。

  在最初的时间里,因为政策上的不明朗曾给小灵通以及UT斯达康以巨大的压力,而有些技术专家也在很多场合从政策及技术等方面批判小灵通。

  在小灵通问题上,监管部门难以琢磨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帮UT斯达康减少了许多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据报道,华为曾有三次想进军小灵通市场,但都碍于政策限制而放弃。只是在2003年政策明朗化以后,才进入市场。

  不过吴鹰还是认为,固网运营商与消费者对小灵通这一产品都有强烈的需求。2000年,UT斯达康在开全公司大会时,该公司首席运营官周韶宁就表示:“大家一定要坚持下去,3年后一定有3000万的用户,因为市场确实有这个需求。”

  而随后几年时间的发展证明了吴鹰与周韶宁当初的判断,2003年,小灵通进入广州、上海、北京等城市地区,“小灵通”在政策全面解禁后,当年新增用户高达2500万,甚至超过了中国联通CDMA网的新增用户数。

  2003年,得益于小灵通设备、终端的增长,UT斯达康销售额翻了一番,而其他的通信设备厂商则由于世界范围内电信投资的不景气而几乎没有增长。

  UT斯达康首席财务官迈克尔索非说到:“我们经过研究发现,中国95%的人口在95%的时间内都不会离开一个特定的区域。我们的设备充分考虑到了中国用户的特点,他们每月只能支付5至7美元的通信服务费。我们的产品成本非常低,运营商一般只需两到三年就可以收回成本,这对他们来说具有很大的诱惑。”

  不过对于该技术的未来,仍旧有很多人表示了担心,特别是在中国3G市场即将启动时。“小灵通至少还能增长一倍,”吴鹰说,“将来5到8年内,终端技术的成本都不会降到小灵通的水平,何况中国还有大量没有电话的用户。”

  据吴鹰透露,他们已经找到小灵通和3G共荣的方法,这能让两者的取代关系变成相互扶持,而以前不停强调的双模手机,只是其中的一种应用。但具体细节不能透露,“3G商用的时候,一定会拿出来”。

  内部成长与外部收购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在一个颁奖仪式上问吴鹰:“一般成长非常快的企业其衰亡的速度也会很快,UT斯达康是如何应对的?”吴鹰回答,UT斯达康在中国以外的市场的销售收入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从产品上也不只是小灵通了。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UT斯达康通过企业并购掌握核心技术的方式已经让自己成为通信市场上的主流制造商。

  UT斯达康在最初时曾有三块业务:系统集成、增值业务和接入网。在系统集成领域,UT斯达康曾是亚信最大的对手之一。在智能网领域,UT斯达康虽然是最早进入者,但苦于没有自己的交换机,始终没有明显优势。1998年放弃上市计划后,UT斯达康将系统集成和增值业务两块业务剥离出去,专心于接入网的发展。

  1997年,UT斯达康开始实施基于IP的多业务软交换平台WACOS计划,这一计划的实施使UT斯达康的技术获得更大的兼容性,这一技术也为小灵通在中国各地的迅速普及提供了一个平滑的网络平台。

  现在,UT斯达康的业务范围覆盖了宽带、软交换、3G、无线市话、增值业务等领域。而在各项领域都有一系列的解决方案,这些产品既针对中国市场也同时覆盖到中国以外的地区。现在,UT斯达康已经成为多家国际运营商的设备供应商。该公司CTO黄晓庆介绍,UT斯达康从1997年开始准备3G,现在有很多针对3G的技术都已经应用在小灵通上了。

  产品系列的拓展需要UT斯达康在技术研发方面的强力支撑,在自身内部研发投入的同时,通过收购拥有成熟技术、互补性强的公司迅速扩充自己的实力也成为UT斯达康的一种路径选择。因为全球电信市场持续的低迷,有许多电信制造商陷入困境,准备出售自己的资产,而几年来享受了小灵通市场高速成长的UT斯达康也初具实力收购这样的企业。

  2004年3月5日以1亿美元并购3COM的子公司CommWorks。CommWorks的CDMA2000 PDSN产品在全球拥有60%市场份额,这进一步完善了UT斯达康的CDMA2000技术,而且还让它立即获得全球20家最大电信运营商中的17家客户;在收购CommWorks之后,UT斯达康在2004年3月收购了韩国Hyundai Syscomm,获得了对方的CDMA 无线技术;4月收购了加拿大的TELOS公司,获得所有IP CDMA软交换解决方案;6月又以1.65亿美元的代价收购美国Audiovox (ACC)公司,进入美洲CDMA手机市场。

  吴鹰对UT斯达康的一连串收购相当的满意:“我们收购了很多公司,我们用收购的方式完善了CDMA的技术,我们也能用CDMA的技术来完成端到端的方案。而且,我们也获得这些公司的客户。”

  华为:跟进、投入、突破

  以技术优势突破全球市场的大戏中,华为是最不能缺席的主角,它也正在尝试让其独特的技术战略去适应新的局势

  本刊记者|彭祯艺

  能够直接跟世界顶级的高科技公司叫板的中国公司可谓是凤毛麟角,而位于深圳的网络设备制造商华为已经拥有了这样的实力。摆脱了诉讼阴影的华为更有自信在全球市场上打拼,现在的华为正极力摆脱低成本制造商的角色和技术效仿者的形象,努力成为全球创新领域的重要力量。

  业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国外企业要进入中国市场要越过两座山,一个是价格,另一个就是华为”,华为在中国市场取得的成功有目共睹。不过与中国的其他一些企业一样,华为也是通过出售技术相对简单的产品而首先获得成功的,要成为“一个世界级的、领先的电信设备提供商”,仅仅依靠中国本地市场,做技术的跟进者,这个目标很难实现。

  华为正在努力改善这种状况。当别人还在做代理时,华为倾其所有搞起了研发,目前华为的2万多名员工中,有一半都是研发人员。通过对自主技术的长期投入,华为已经把从系统架构、硬件、软件到芯片等多项关键网络技术握在了手中,它已经是全球DSL设备市场上的领先者,并在下一代网络技术上走在了前列。

  “以超过主要竞争对手的强度配置资源,要么不做,要做就极大的,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重点突破。”这是华为对技术开发的态度,《华为基本法》规定了华为每年要从收入中拿出10%投入到它认为有前景的技术研发上,5亿美元的数额对比国际标准并不算大,但这在中国企业中已经很少见。

  正是这种投入换来了丰厚的回报。2004年是华为在海外市场突飞猛进的一年,到目前为止,这家中国公司的海外业务已经覆盖了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已有274个运营商使用它的产品。去年该公司的海外销售额达到10.5亿美元,而今年预计海外销售突破20亿美元。

  华为又把目光锁定在了3G技术上,这家公司每年把大约1/3的研发经费都用在了这一被整个业界都期待的领域。截止到今年,华为在3G上投入了近45亿元,包括自主设计3G芯片、为消费者研制3G手机等等。尽管目前中国的3G形势在时间上并没有大家认为的那么明朗,但华为已经在国际市场上有所收获。今年12月,华为在欧洲市场击败爱立信获得了荷兰移 动运营商Telfort的一笔价值超过2亿欧元的WCDMA 3G项目定单,这已是华为在全球承建的第五个WCDMA商用网络,更重要的是,这笔3G交易是华为立足欧洲市场的重要一步。

  华为在技术上的策略还表现在与众多高级别公司的合作,如高通、微软、英特尔,这能让它有机会获得技术上的先发优势。除了与3COM公司合资成立了针对企业数据通信市场的公司外,最近一个令人关注的项目是与西门子的合作,为中国的3G标准TD-SCDMA设计手机和设备,它们希望这能在中国和海外市场都能有很好的销量。

  华为将继续创新的努力,这家公司从外围专利开始,逐渐拥有了一些可以与国外厂商比拼的核心专利。2003年,华为在全球的专利申请增加了三分之一,达到了1590项,并获得了数百项专利。为了加快创新速度,鼓励技术人员申请更多的专利,华为还对可能获得专利的创意进行奖励,提出创意的员工将成为“华为发明家”,并得到奖章和最多1200美元的现金奖励。



新浪科技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