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正文

波导蓄势突围国产手机“寒冬”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5日 11:00 中国经济时报

  2005年,国内手机市场将呈现拉锯战状态,而这种拉锯战主要取决于产品的更新换代

  行业聚焦-本报记者 毛晶慧

  “明年国内手机市场,中外厂商跟今年会有差不多的表现,市场将呈现出拉锯战的状态,而这种拉锯战主要取决于产品的更新换代。市场的竞争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
是成熟产品比成本,也就是价格战;第二个方面是领先产品比技术。”12月7日宁波波导股份公司副总经理戴茂余在领取了波导在“第五届CCID中国手机用户满意产品调查”中的四项大奖后接受了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的专访。

  最大短板:

  产品技术扩张能力不足

  “2005年,波导的海外出口目标是比今年翻一番”。显然,对外公开说出这样的话,是需要相当勇气的。戴茂余坦言,当初制定这一计划时也颇感压力。

  “手机是一个高科技含量的产品,需要很多品牌方面的因素,我们去欧洲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波导这个品牌,除非他换电池的时候,看到了MADE IN CHINA和BIRD。”

  大学教授出身的戴茂余似乎有些低调,而实际上,即将过去的2004年,将是波导手机国内与海外市场的双料“冠军”年。据信产部公布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波导手机销量突破了1000万台,稳获国产品牌手机销量五连冠。同时,波导还加快了进军国际市场的步伐,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波导手机出口达220万台,占所有国产品牌手机出口总量的50%以上,预计今年出口销量将突破300万大关,稳居国产品牌手机出口第一。

  现在很多人在谈国产手机的寒冬,但却没注意到波导,已经悄悄在海外市场杀出了一条血路。 据悉,波导目前已经接到全球近40个国家与地区的定单,其中,对于产品质量要求严格的欧洲地区是波导海外市场最大的客户。

  “现在我们最大短板是,产品技术的扩张能力不足。”戴茂余坦言:“订单是有的,只是担心自己现有的能力满足不了”。戴告诉记者,40个不同的国家也许就有40个不同的制式要求,此外还有不同的语言支持等等。很多情况下,一个订单就需要一个技术支持小组去完成,尽管目前波导已经拥有了1000多人的研发队伍。

  业内人士指出,像飞利浦、松下等大批洋品牌,在中国一年的销量也就只有一两百万台,现在国产单一品牌出口量首次达到300万台,表明国产手机“走出去”战略有了实质性突破,并站在了新一轮大增长的临界点上。波导的海外之路,代表了国产手机的一个新的方向。

  TCL、联想、海尔等也都纷纷加强了海外攻势。根据权威机构预测,2004年的国内手机出口,将突破600万台,是两年前出口量的12倍。国产手机这种出口量直线上涨的态势已非常明显,在获得了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规模基础后,国产品牌正汇成“杀出去”的新潮流。

  1000万财政拨款

  用于国产3G标准

  “波导已经获得发改委1000万元的财政拨款,用于为大唐的国产3G标准﹖﹖TD-SCDMA开发手机终端。”面对明年年中可能正式出台3G标准的局面,波导已在争食3G蛋糕中,小有斩获。

  戴茂余向记者透露,“这1000万元已经到账,在明年3G牌照发放之前,波导应能拿出可供商用的国产3G手机。”戴茂余称,此前波导的控股母公司普天集团和大唐一样,也是国产3G标准产业联盟的发起厂商,因此波导是普天内定的负责国产3G手机开发和生产的重点厂商。这次发改委对波导的1000万元拨款,就是国家向普天集团拨出的国产3G标准专项支持资金。

  技术一直是波导致力强化的核心竞争力。“芯片是国内手机厂商的软肋,但和其他国内厂商不同,波导没有芯片但广泛地和多达5家的全球巨头合作,反而成了目前掌握手机开发平台最多的厂商之一,这不但使我们能够根据不同芯片平台的优势开发出丰富多彩的产品,也降低了企业风险。”

   据戴透露,“波导已经和高通达成协议,在3G领域使用高通的芯片和技术开发相关的手机。”在此之前的12月初,波导采用高通芯片的两款CDMA1X手机C625/C620已经入围联通的手机采购计划,“这是首次有非韩国引进机型入围,而且是完全由波导自主开发的CDMA1X手机”。



新浪科技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硬件驱动程序高速下载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