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网间结算需要科学分析成本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9日 11:39 通信信息报 | ||||||||
本报记者 林琳 近期,业界就如何依据成本定价原则制订新网间结算标准,各抒其见,莫衷一是,出现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电信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不是各媒体激昂文字的炒作,而应该提倡以务实的态度、科学的发展观、理性的精神来正视网间结算中的成本问题。
基于资费的网间结算政策已不能准确、科学地反映和补偿网间互联产生的成本,各运营商因结算费用引起的争议日益突出,于是成本定价法的提议浮出水面。成本定价法是目前世界上诸多国家和地区制订网间结算的指导原则。 现代经济理论表明,在市场经济下,企业进行商品经营时须遵循基于成本的原则,即任何商品的定价必须建立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从其他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成本定价法是比资费定价法更为合理、科学的定价方法。 虽说以成本为基础的互联费定价和网间结算是全球发展总的趋势,但它真能成为解决我国网间结算难题的“灵丹妙药”? 我们则对此持不同的看法。任何事物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环境,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不顾国情生搬硬套成本定价法,这不是解决网间结算难题的科学之道。在学习国外的经验之时,一定要结合我国的国情,科学分析、适时变通实施。 我国的六大电信企业是清一色的国有大型企业,电信业成本历来都是模糊成本,各个历史阶段成本和电信业务的网间结算成本更是一个极难准确核定的数据。 我国电信业的市场竞争是通过市场分拆实现的,其遗留问题不少。比如,移动通信发展之初就从原中国电信带走了众多的优秀人才、业务量和最先进的设备,而中国电信却接过了分拆后遗留下的历史包袱和负担。目前,中国移动和联通加起来不过20万人,而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由于历史问题总职工人数超过100万。这足以说明固网和移动网在企业历史成本的负担上“孰轻孰重”。因而,不顾历史问题而谈成本,决不是科学地分析网间结算的办法。 我们知道,固网通信网络的特点使得固网的通信资源具有不可重复利用的再生性,相反移动网则由于通信网络技术上的特点而具备了重复使用的优势。毋庸置疑,固网运营商肯定承担了比移动运营商更多的企业运作成本。 目前,网间结算费明显低于固网所提供的互联互通的价值,这不可避免地给固网运营商带来更大的成本压力,又由于固网承担着我国普遍服务的重担,这就将影响用户的通信福利。只有在网间结算中充分考虑到固网的成本负担,制订合理、公平的网间结算办法,才不至于出现“杀贫济富”的局面。 目前,就如何采集到公正、准确的成本数据这一问题也一直在困扰着电信业的成本核算,这就给定量电信业的成本造成极大的难度。就以张昕竹所提交的新网间结算体系来说,他们所采用的成本数据,据其本人表示就全部由各运营商提供,那么进行核算的数据是否精确,相信任何人也不敢做出保证。因此现阶段我们必须科学地分析电信业的成本、理性地看待电信业的成本,在充分地考虑技术进步、市场发展规模、社会进步等诸多问题的基础上,以科学地发展观分析电信业的成本。据悉,在专家组提出的新网间结算体系构想中对电信业的历史成本问题已有所考虑,但其所占比重较小,较难科学地反映问题的实质。 固网运营商肩负着更重的历史成本和社会成本艰难前进,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分流传统固话业务已是不争的事实,移动运营商在开辟增量市场的同时也极大地触动固网的存量市场。现如今移动通信要求和固网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完全公平的竞争,这对于两个市场竞争起点不同的运营高来说是极为不公平的。电信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合理、全面地协调运营商间的利益,只有充分认识不同运营商的成本负担,我们才能更科学地分析网间结算中的成本定价法;只有正确地认识了网间结算办法中的成本定价法,才能科学地制订网间结算标准、提高互联互通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充分考虑到我国电信业发展实际状况时,我们就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来看待成本问题,这就决定了我国制订新网间结算体系需要重视成本但不可能完全基于成本,完全拘泥于成本的想法是不科学的。电信业的成本是个涵盖众多社会因素的综合性难题,科学分析网间结算中的成本问题必须从历史、国情、技术、市场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