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软件 > 正文

Linux桌面系统应用调查研究报告(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7日 14:33 IT168.com

    【前言】Linux在服务器市场领域的成就有目共睹,而在桌面操作系统领域却仍旧处在Windows的绝对统治之下。不过,不可否认Linux桌面操作系统作为唯一能与 Windows 媲美的产品,其开放性和易用的功能正吸引越来越多的痴迷者。

  为了了解Linux桌面操作系统在国内用户中的普及状态,为相关软件厂商提供开发、推广参考,IT168调研中心联合软件频道,于9月15日共同组织了《中国Linux桌面操作系统用户调查》活动。在为期一个月的调查期间,众多网友及Linux爱好者的积极参与,共回收有效问卷二千余份。活动结束后,通过对数据认真整理,并邀请了资深分析师及中科红旗、Novell等Linux厂商研讨,最终形成《中国Linux桌面系统应用状况研究报告》,该报告共分八个部分,是国内目前为止最详细、最具权威性的一份参考资料,本专题将刊发全文,希望能为相关人士和厂商提供借鉴,为Linux在国内的普及助力。

Linux桌面系统应用调查研究报告(下)
点击进入《中国Linux桌面系统应用状况研究报告》专题

    第六部分:Linux桌面系统用户产品使用习惯

    我们对Linux桌面水面用户对这一操作系统本身的使用状况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用户的使用习惯和特征,以及目前Linux桌面市场的产品状况,进而希望能对Linux桌面厂商的产品开发和用户使用提供借鉴。

    一、Linux桌面环境

    调查结果显示:GNOME与KDE仍旧是目前Linux桌面系统最流行的桌面环境,二者比重之和也占到87.95%, 但GNOME以48.19%的比重排在Linux桌面环境之首,高出排在第二的KDE九个百分点。详见图表二十二:

Linux桌面系统应用调查研究报告(下)
图22 Linux桌面环境

    但是,Linux是否也要走Unix各自为战的老路呢?如果Linux桌面不想重蹈覆辙,那么未来两种桌面环境的融合或许才能真正成为Linux得以普及的动力。

    二、Linux桌面用户界面

    在Linux用户界面的使用习惯方面,使用GUI的比重达到46.39%,而单纯使用CLI的人数只占6.02%,从能否从侧面反映微软Windows的影响之深呢?或许同时也是用户对Linux桌面用户界面发展取向的一种需求。详见图表二十三:

Linux桌面系统应用调查研究报告(下)
图23 Linux桌面用户界面

    三、Linux桌面文件系统

    调查结果显示:用户使用的Linux桌面系统,最常用的文件系统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ext3、ext2和JFS。详见见图表二十四:

Linux桌面系统应用调查研究报告(下)
图24 Linux桌面文件系统

    需要注意的是: Ext3文件系统是直接从Ext2文件系统发展而来,目前ext3文件系统已经非常稳定可靠。它完全兼容ext2文件系统。用户可以平滑地过渡到一个日志功能健全的文件系统中来。因此ext3排在首位也在情理之中。但是ext2文件系统是非日志文件系统,随着Linux系统在关键业务中的应用,Linux文件系统的弱点也渐渐显露出来,那为什么还会排得如此靠前呢?其他一些比较优秀的文件系统为什么在国内用户中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呢?我们认为这样的结果或许与目前国内Linux桌面用户成熟度有较大关系,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目前国内水面用户使用Linux桌面的年限85.46%的人集中于近三年,对于Linux桌面来讲,这些用户还相对年轻,对于Linux桌面的应用还有待加强。而其他优秀的文件系统更多地侧重于应用方面,针对不同的应用情况有各自的优势。因此用户如果只是一般性的使用,使用其他优秀文件系统的次数也会相应减少。

    第七部分:用户对Linux桌面系统的需求状况

    这部分我们一方面调查分析了Linux桌面深水区用户(相当于Windows用户)对于Linux的需求状况以及他们对学习使用Linux桌面的困难和顾虑。另一方面,我们调查分析了Linux桌面水面用户对于使用Linux桌面所看重的因素及其在使用过程中对于Linux桌面不足之处的评价。旨在通过两方面的汇总分析,来反映用户对于未来Linux桌面系统的需求状况。

    一、深水区用户尝试使用Linux桌面的意愿

    调查显示:深水区用户中有71%的人都愿意尝试使用Linux桌面系统,只有11%的用户明确表示不愿意。由此可见Linux桌面的推广有巨大的潜在需求作支撑。详见图表二十五:

Linux桌面系统应用调查研究报告(下)
图25 深水区用户尝试使用Linux桌面系统的意愿

    当然,这样的需求只是体现在愿意尝试使用阶段,但是对于Linux桌面厂商来讲,如何争取如此庞大的愿意尝试使用人群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改善和提高用户体验感受是目前需要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水面用户对于Linux桌面的看重因素

    现有用户选择使用Linux桌面最看重的就是该系统的可靠的安全性,其比重占到37.20%,而开放性以28.66%排在第二,充分表明了用户对开源软件的理念的支持,详见图表二十六:

Linux桌面系统应用调查研究报告(下)
图26 水面用户对于Linux桌面的看重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安全性和稳定性曾一直被开源软件支持者认为是Linux相对于其他操作系统的最主要优势之一。而开放性则更是被认为吸引众多开源软支持者的精神支柱。因此表面上看来,这二者以高比例位于水面用户看重因素之首是理所当然。然而,这是否也从侧面反映出Linux桌面市场的很不成熟,因为,安全性虽然重要,但一般被认为是最基本的需求。而开放性则仿佛更多地出自一种理念和精神向往。而真正体现Linux桌面的优势和特点没有在实际的应用中让用户深有感触,因此似乎基本有些不扎实。这或许是厂商和用户需要认真思考的。

    三、潜在用户的顾虑和现有用户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深水区用户学习使用Linux桌面的顾虑最多的有:担心一旦系统出现问题,每人能够解决;学习起来是否困难,耗费时间是否过长;能否提供Windows操作系统下常使用的那些功能(以及应用程序是否太少)。详见图表二十七:

Linux桌面系统应用调查研究报告(下)
图27 潜在用户的顾虑和现有用户的评价

    水面用户对于Linux桌面不足之处的最多的问题则分别是:应用程序太少(如网络游戏,办公软件等);一些硬件没有linux驱动;太多的命令行,记不住等。(见图表二十七)

    我们将两类用户的观点结合来看,水面用户反映“太多的命令行,记不住”,而深水区用户也“担心学习起来困难,耗费时间太长”。所以我们认为提供一个简单、方便的用户界面是扫除两类用户顾虑的第一步举措。

    另外,水面用户反映“应用程序太少(如网络游戏,办公软件等”,而深水区用户担心“能否提供Windows操作系统下常使用的那些功能(以及应用程序是否太少)”。可以看出软件的兼容性问题仍是目前Linux桌面潜在用户和现有用户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因此保证应用程序在Windows和Linux两个桌面平台下的顺利迁移是扫除两类用户顾虑的第二步举措。

    第八部分:结论

    结论一:桌面系统被微软的Windows所垄断的局面正发生渐变,Linux桌面系统的忠实用户已经占到5%的市场份额。

    结论二:随着Linux厂商对桌面市场的重视和投入,近三年使用Linux桌面的用户有明显增长。

    结论三:就对硬件环境而言,安装使用过Linux桌面系统的用户的高端配置领域要多于没有安装使用过Linux桌面系统的用户,根本原因在于Linux桌面系统仍停留在专业领域,普及程度还不高。CPU主频〉2.0G;硬盘容量≥120G;内存≥512M是高低端配置分水岭。

    结论四:对多媒体播放和游戏软件的兼容支持是Linux厂商争取更多Windows用户的基本条件。

    结论五:Linux桌面系统厂商的第一选择知名度RedHat44.58%高居榜首,中科红旗29.52%排在第二。在总体选择知名度下,中科红旗23.69%排在首位,高出排在第二的RedHat近3个百分点。可见,中科红旗的市场宣传卓有成效。

    结论六:Linux桌面系统软件在安装的便利性上已大大提高,平均的安装难度为4.78分(注:10分为最困难),但是游戏软件的兼容性问题和其它软件的驱动问题(如USB、数码摄像头等)是安装最困难的两个。

    结论七:GNOME与KDE仍旧是目前Linux桌面系统排在前两位的桌面环境,二者比重之和也占到87.95%,国内用户在Linux桌面系统的使用上更习惯于GUI图形界面,文件系统也更多的选择ext3、ext2和JFS等文件系统,其他优秀的文件系统没有在用户中得到推广使用。

    结论八: Linux桌面系统在用户的有着巨大的潜在需求,潜在用户的巨大多数都愿意尝试使用Linux桌面,而现有用户仍旧支持着该系统的安全性、开放性的理念。

爱问(iAsk.com)



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