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一周谈:扼杀创新,国内杀毒软件死路一条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 12:14 太平洋电脑网 | |
作者:罗山伯
日前,某网友在PConline论坛的“软件动态/下载”板块上张贴《为国产软件献上一份祝福,反病毒专家刘旭创新惹麻烦》一文,全面讲述了瑞星反病毒软件的原设计者、后于2003年被迫离开瑞星的刘旭开创性地发明了“微点主动防御计算机病毒技术”却因种种原因得不到销售许可而使产品迟迟不能上市一事。 在此事件的打击之下,刘旭身心遭受重创,其所在的微点公司也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文章是发人深省的!软件业界如何才能形成有效的、具有激励性的自主创新机制是一个值得深思熟虑的问题。国产反病毒软件想要从国外同行巨头的层层包围中有所突破,无疑也需要正视自身的不足与对手的挑战。 也就是说,反病毒软件对某种病毒的防范或查杀其实只是在“亡羊补牢”。当今,互联网病毒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大、危害强的特点,就算厂商再如何频繁地更新病毒库也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反病毒软件的滞后性问题。
正因为如此,研发“主动式”防范病毒的技术势在必行,也成为了全球各大反病毒软件厂商的竞争重点。早在2005年年中,刘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已暗示其已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一年多过去了,刘旭及其团队虽然成功地研发了“世界上首次出现的从根本上防止计算机病毒的软件产品”,但他们收获的不是欢乐反而是忧愁。 刘旭的技术得不到有关部门认可的原因不在于产品缺乏创新,问题的症结恰恰在于其革命性的突破——“这一重大科研成果,被专家称为防计算机病毒的一场伟大革命,但同时也是对过去杀毒软件的颠覆”。
我们也无须给刘旭提出任何建议,因为再多的建议都是苍白的,况且刘旭内心也早已经有了答案。开源?对于急需用钱的刘旭而言简直就是天方夜谈。转卖?心存使命感的刘旭也断然不会采纳这一建议。在此,山伯主要想谈谈此事对国内反病毒软件业界的启示。 与此同时,雷德蒙软件巨头近几年来也对反病毒领域心怀不轨。光是Windows XP SP2中的一个“安全中心”就让众多同行忧心不已,如今的Windows Live OneCare和未来Windows Vista中自带的安全防护功能将进一步压缩国内厂商的生存空间。
第二,盗版猖獗,魔高一丈。不可否认,在正版软件价格偏高、用户知识产权意识不强的情况下,国内的盗版问题依然不容乐观,反病毒软件供应商、渠道商、销售商都面临着对抗盗版的压力。在线注册防止安装,检测ID阻止升级等反盗版手段效果并不明显。 因为盗版用户大可以通过破解获得注册码以顺利安装软件,又能够通过网上共享顺利升级病毒库。
比如,江民实行的就是“两高一低”的经营策略。所谓“两高”即“高品质”与“高效服务”,“一低”就是降低购买门槛。只有企业愿意使用,我们才能进一步虏获用户的欢心。在新的“主动式”反病毒技术还未真正面市之前,反病毒软件厂商应该继续以及时的响应和频繁的更新打动企业用户。
最后也是山伯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国内反病毒软件厂商应该正面竞争,正确看待对手取得的创新成果。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尊重市场的作用,平等地对待市场经济的每一个微观成员。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的结合,任何创新都是在批判中继承,又在继承中发展的。 所谓“不破不立”,只有经历了“自我否定”的阶段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刘旭的颠覆性技术带来的不是破坏,而是昭示着另一片生机。 国内厂商应该给同行鼓掌,国家有关部门应该与同胞方便,而不是试图扼杀希望的种子!缺乏直面挑战的风度,失去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我们只会陷入死胡同而停步不前。这也是“微点”事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