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软件 > 正文

新闻一周谈:扼杀创新,国内杀毒软件死路一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 12:14 太平洋电脑网
作者:罗山伯

 

  日前,某网友在PConline论坛的“软件动态/下载”板块上张贴《为国产软件献上一份祝福,反病毒专家刘旭创新惹麻烦》一文,全面讲述了瑞星反病毒软件的原设计者、后于2003年被迫离开瑞星的刘旭开创性地发明了“微点主动防御计算机病毒技术”却因种种原因得不到销售许可而使产品迟迟不能上市一事。

  在此事件的打击之下,刘旭身心遭受重创,其所在的微点公司也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文章是发人深省的!软件业界如何才能形成有效的、具有激励性的自主创新机制是一个值得深思熟虑的问题。国产反病毒软件想要从国外同行巨头的层层包围中有所突破,无疑也需要正视自身的不足与对手的挑战。

  千错万错,错在革新!

  众所周知,目前市场上的反病毒软件都是以病毒库的特征值扫描作为辨别病毒的依据的。病毒攻击与病毒防范的“攻防战”往往经历了这样的几个阶段:病毒肆虐——拦截病毒——人工分析——提取特征值——病毒库升级——防止感染。

  也就是说,反病毒软件对某种病毒的防范或查杀其实只是在“亡羊补牢”。当今,互联网病毒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大、危害强的特点,就算厂商再如何频繁地更新病毒库也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反病毒软件的滞后性问题。

新闻一周谈:扼杀创新,国内杀毒软件死路一条
[反病毒软件厂商总是以更新密度来吸引用户]

  正因为如此,研发“主动式”防范病毒的技术势在必行,也成为了全球各大反病毒软件厂商的竞争重点。早在2005年年中,刘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已暗示其已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一年多过去了,刘旭及其团队虽然成功地研发了“世界上首次出现的从根本上防止计算机病毒的软件产品”,但他们收获的不是欢乐反而是忧愁。

  刘旭的技术得不到有关部门认可的原因不在于产品缺乏创新,问题的症结恰恰在于其革命性的突破——“这一重大科研成果,被专家称为防计算机病毒的一场伟大革命,但同时也是对过去杀毒软件的颠覆”。



  这显然是讽刺的。山伯不想对事件的背后作太多的猜想,也不想就外界的传言发表看法。因为山伯相信,在举国上下正朝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前进之时,在国家大力鼓励和宣扬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之际,在舆论的关注与讨论之后,刘旭的有关技术肯定会得到应有的重视。

  我们也无须给刘旭提出任何建议,因为再多的建议都是苍白的,况且刘旭内心也早已经有了答案。开源?对于急需用钱的刘旭而言简直就是天方夜谈。转卖?心存使命感的刘旭也断然不会采纳这一建议。在此,山伯主要想谈谈此事对国内反病毒软件业界的启示。

  同是难兄弟,相煎何太急?

  国内反病毒软件服务起步较晚,大多数厂商都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才真正踏入这一行业。国内环境的以下特殊之处使得这些厂商非但不能凭借“后发优势”顺利成长,反而面临着生存空间恶化的困境。

  第一,列强称霸,僧多粥少。摆在我们眼前的事实是,卡巴斯基、McAfee、赛门铁克、趋势科技、熊猫等国外厂商在国内的高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疯狂地掠取企业级市场的丰厚利润。江民、瑞星、金山等国内厂商虽在个人用户市场上占有优势,但“小蛋糕”本身决定了它们只能是低端市场的小赢家。

  与此同时,雷德蒙软件巨头近几年来也对反病毒领域心怀不轨。光是Windows XP SP2中的一个“安全中心”就让众多同行忧心不已,如今的Windows Live OneCare和未来Windows Vista中自带的安全防护功能将进一步压缩国内厂商的生存空间。

新闻一周谈:扼杀创新,国内杀毒软件死路一条
[Windows Live OneCare抢占个人用户市场]

  第二,盗版猖獗,魔高一丈。不可否认,在正版软件价格偏高、用户知识产权意识不强的情况下,国内的盗版问题依然不容乐观,反病毒软件供应商、渠道商、销售商都面临着对抗盗版的压力。在线注册防止安装,检测ID阻止升级等反盗版手段效果并不明显。

  因为盗版用户大可以通过破解获得注册码以顺利安装软件,又能够通过网上共享顺利升级病毒库。

  第三,同质性强,缺乏特色。总体而言,国内反病毒软件缺乏创新,部分厂商甚至是以盗用它人引擎起家;防毒能力有待加强,时有误报、误杀、漏杀的乌龙事件发生。创新不足便只能以低价取胜。于是,一段时间以来众多厂商纷纷转入价格大战,“自愿”削减利润空间。



  直面挑战,共同成长:

  国外厂商凭借着其品牌知名度和技术优势瓜分着国内市场。“外敌”当前,我们有什么理由勾心斗角,自相残杀?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可移动设备的迅速增加,杀毒软件的需求量将持续增长,市场将更为庞大。机会在前,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发奋图强!拓展生存空间,与国外厂商争利,我们可以做到!

  首先,抛开软件“实物化”的观念,以“服务”赢得企业用户的信任。事实证明,众多反病毒软件厂商实行的低价销售,服务更进策略是成功的,这也有助于获得企业用户的青睐。

  比如,江民实行的就是“两高一低”的经营策略。所谓“两高”即“高品质”与“高效服务”,“一低”就是降低购买门槛。只有企业愿意使用,我们才能进一步虏获用户的欢心。在新的“主动式”反病毒技术还未真正面市之前,反病毒软件厂商应该继续以及时的响应和频繁的更新打动企业用户。

  其次,与硬件厂商合作,用“免费”俘虏个人用户。研究显示,硬件厂商的推荐能够增强个人用户对某一反病毒软件的信任感和忠诚度。赠品式的免费策略既能消除用户的顾虑,又能起到抑制盗版的作用,等用户形成了对该产品的依赖感之后再以“续订”收费,可谓一举两得。

新闻一周谈:扼杀创新,国内杀毒软件死路一条
[“软”“硬”兼施是多数反病毒软件的市场策略]

  最后也是山伯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国内反病毒软件厂商应该正面竞争,正确看待对手取得的创新成果。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尊重市场的作用,平等地对待市场经济的每一个微观成员。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的结合,任何创新都是在批判中继承,又在继承中发展的。

  所谓“不破不立”,只有经历了“自我否定”的阶段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刘旭的颠覆性技术带来的不是破坏,而是昭示着另一片生机。

  国内厂商应该给同行鼓掌,国家有关部门应该与同胞方便,而不是试图扼杀希望的种子!缺乏直面挑战的风度,失去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我们只会陷入死胡同而停步不前。这也是“微点”事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爱问(iAsk.com)



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