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软件:2004年的第一场雪(2)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9日 17:03 IT168.com | |||||||||||
文/电脑虎 一场游戏一场梦 微软入围国产软件采购名单是否“违法”?伴随着京津政府采购结果的公布,软件厂商甚至政府内部的质疑此起彼伏。
根据中国制定《软件政府采购实施办法》草案,中国软件的标准界定为:在中国开发的、增值达到50%以上的软件产品。如果以此为准则,任何在中国的企业,只需满足以上两条,无论其企业形式如何(合资、外资),都可以称其产品为中国的“本国软件”。而以目前的结果来看,以微软为代表的外国软件公司距离这个目标显然相去甚远。 其次,在北京这次招标中使用了单一来源采购方式,严重违反了政府采购公平公正、透明公开的原则。 我国的《政府采购法》始于2003年1月1日,其中“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政府采购法》第十条)显示了国产扶植国产软件的保护政策。 “政府采购无非有三个目的。”科技部官员李武强谈到,“一是公平采购,企业之间竞争,减少政府财务支出;二是按照国际惯例,在政府采购中扶植本国企业;三是防腐败。但是现在做得不够透明。违反了政府采购法中对于国产软件的定义。” 11月25日,北京市有关部门就微软中标政府采购一事做出公开回应。称采购微软公司一定数量的软件产品,是为了"决定彻底解决使用中微软产品授权不清等问题。这样的理由显然让人难以信服。 由于北京政府采购的示范效应,未来各地市政府采购如何进行,将完全左右国内软件厂商的生死存亡。自京津两地公布招标结果后,软件厂商、民间团体及个人对国产软件的关注空前高涨,尤其是国家政府部门(如科技部)的公开表态更是让政府采购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 11月26日,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曾经召开紧急内部会议,传言国产软件采购份额会略有提升。 11月27日,北京市政府采购官方网站发布更正公告,宣布原定“计算机操作系统及办公套件正版软件供应商分包项目以采购人要求”为由突然取消,这就意味着原来独揽此项目的微软暂时出局。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