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申/文
编者按:本刊9月5日登载的《ERP在中国的误区》一文,语出惊人,反响强烈,我们很快就收到了很多读者的反馈。真理愈辩愈明。欢迎读者继续就此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正方:管理不好即不能上ERP,是对管理认识太过粗略而产生的错误看法。
反方:首先,文章中提到“国内普遍流行的说法”命题有些问题,如果顺着错误的命题“做文章”,会不得要领。文章正确指出“ERP最明显的功能是整合”,因此,它实时集成了决策需要的丰富信息,但不能直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ERP系统只能提供实时的共享信息,至于如何使用这些信息,为企业带来效益,完全是企业上下员工使用系统提供信息的结果。要明白,ERP的效益是人用出来的,不是系统自动生成的。同样的ERP系统即使在相同行业的不同企业使用,结局可能会有天壤之别。永远不要忘记“管理以人为本”,在实施ERP系统的过程中,人的作用是最根本的。
实施ERP需要有一定的管理基础,这不应是错误看法。试想,如果一个企业拿不出正确完整的数据,拿不出标准的产品和工艺文件,如何实施ERP?这些基础数据就是反映了管理基础。
四川成都一位老师告诉我,在川西有一家生产建筑瓷砖的企业,靠着它得天独厚的条件,有高质的粘土、廉价的民工、广阔的市场,效益非常好。但是问到企业有什么管理制度时,企业拿出三张纸,其中一张还是讲轮流打扫卫生的值日制度。试想,这样的管理基础,尽管做到购买软件的“资金到位”,但能够实施ERP吗?
正方:忘掉BPR吧。
反方:BPR的精神是体现不断进取(continuous improvement)。因此,名字可以不叫BPR,可以叫BPI(Business Process Improvement),也可以叫Business Process Re-design。但不管叫什么,“改革”的实质没有变化。所以,不是要不要BPR的问题,而是如何实现BPR的做法问题。
举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在传统的国有企业手工管理的情况下,许多部门都要编制计划,有厂级年度大纲,车间年度计划和月度计划,有车间的作业计划。销售、计划、生产、供应各个部门都要编制计划,由于信息来源各异,会出现许多矛盾。一旦内外环境有了变化,也很难迅速反映,并及时调整。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组织机构层次很多,信息沟通很慢,不可能实现“扁平化”。但是在MRP系统中(姑且不要说ERP了),通过时间坐标上的产品结构模型,所有销售、生产、采购、生产准备等等计划一次展开,编制和修订计划的时间大大缩短,不再需要那么多部门都编计划。在实施MRP II的企业中,就要撤消一个部门,如计划处合并为销售计划处或生产计划处。这就是在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后的必然结果,也就是BPR。怎么能说“忘掉BPR吧”呢?
供需链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企业与它的上下游之间有5种流在流动。这就是: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价值流和工作流。信息、物料、资金都不会长了腿自己流动,价值也不会自动增值,全靠人的工作,也就是工作流或业务流。业务流程重组的目的,就是改进不合理的工作流来促使信息、物料、资金流得越快越多,使价值不断地多多增值。按照中医的说法就是“通则不痛,不通则痛”,BPR就是起“通”的作用。
通常的做法是先描述企业业务流程的现状,分析哪些环节影响各种流的流动,然后找出理想的解决方案。在各种解决方案中有些是需要由信息技术支持的,否则无法实现。因此,BPR和ERP是相辅相成的,有些解决方案只有在实施ERP之后才能实现,而不是非要先实现BPR再实施ERP,但BPR是不该忘掉的。
正方:需求调研的传统做法是错误的。
反方:国内许多企业不知道上ERP要解决什么问题,也不懂为什么要上ERP,有相当大的盲目性,是成功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因此文章指出“首先该做的是培训!”没错。问题是什么时候培训?如果是在买软件之前做培训,使企业明白ERP是什么,能够解决哪一类的问题,教给企业做需求分析的方法,这就不能再用“买车”或“选洗衣机”来比喻了。这也说明,对企业进行ERP普及教育(尤其是决策管理高层)的迫切性。
“需求调研”的目的有几重含义。从宏观上讲,是诊断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这些影响因素,能不能用ERP来解决?比如说一个化工厂产品的成本很高,加入WTO以后,无法与进口产品竞争;如果影响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是企业现有的生产装置工艺落后、技术老化,或是自动化程度低,能耗大,那么上ERP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应当先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技术改造上。
如果诊断的结果是成本计算不清,或业务流程混乱不规范,那么有可能可以通过实施ERP来解决。计算成本的方法很多,尤其是间接成本的分摊,有许多学问。企业需要在选购软件之前,对结合本企业特点的成本控制要求,做一番分析。这就是“需求调研”的微观层次。不事先做好这些工作,就谈不上选好适用的软件。这也是国内许多企业实施不得力的原因之一。
ERP的原理很明确,但是每一家软件公司的产品的功能,尤其在细节上,却是千差万别。这也是有必要把ERP原理同ERP软件区别开来的道理;软件基于原理但不等于原理。如果企业选择了不适用的软件,那才是穿“钢板做的西装”。事实上,有不少所谓的MRP II/ERP软件本身就不标准,比如说,对提前期的设置没有固定提前期和变动提前期的区别,生产10件和生产100件的提前期相同,就是十分可笑的。又如,工作日历只有一种设置,不论是公司总部,分布在全球的分公司,各个生产车间甚至所有工作中心都只能采用同一种工作日历,也是令人哭笑不得。目前有些企业已经要求计划时段能够细分到“小时”甚至“分钟”,但是目前不少软件的设计最细的划分还只能做到“天”。可能这种软件对某些类型的企业还是可以用的,但决不能满足所有企业的需求。
综上所述,难道“需求调研的传统做法是错误的”吗?
正方:若需求有变或执行上产生差异,其反向的操作会产生许多困难。
反方:ERP不能解决管理上的所有问题,这是对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要以BOM、MRP和MPS来举例。信息处理流程一定是闭环的才有意义,ERP的一个特点就是针对多变的内外环境,迅速响应和处理。所谓“反向操作”是指如果是处理“例外事件”,会有一定困难,调整起来的制约因素很多。所以现在出现了“SEM(Supply Chain Event Management)”这样的系统,它的主要作用一个是对偏离正常情况的预警,另一个作用是按照事先规定的准则和工作流来处理异常事件。即使没有SEM系统,对一位有资历的熟练主生产计划员(Master Scheduler)在处理MPS变动和修订的问题上也是可以应付自如的。
正方:先上财务软件是错误的。
误区四“先上财务软件”只是所有财务软件公司的提法,因为这些公司的管理软件系统中,财务软件比较成熟,bug少。一个公司如果什么业务都没有开展,先上财务软件是毫无意义的,财务的数据源都没有,上什么财务?不是简单地提“以财务为中心”,而应当是通过分析资金流来指导和控制物流。我觉得应当提:“急用先上”,这样可以见到效益,虽然可能难度大些,但如果能解决企业最迫切的需求,企业上下的决心也会坚定些。当然也可以“易用先上”,阻力少一点。但是,为了体现信息集成,看到效益,应当按照不割断业务流程的原则,也就是保证信息资源完整的原则,分批分模块组地上。比如,上销售模块,至少要同时上库存(成品库)和应收账。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又与单项业务开发出来的信息孤岛有什么区别呢?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