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毒市场:蛋糕诱人殊死拼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也日渐凸显,而且毫无疑问计算机病毒表现出来的前所未有的危害性、难预防性已经为人们所共知。尤其是当去年以带有混合威胁特征的蠕虫病毒为代表的计算机病毒的出现及其造成的巨大危害,使之成为了计算机病毒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红色代码”、“尼姆达”、“爱虫”刚刚离去了,“求职信”又夹 着“CIH”死灰复燃了,一次又一次,人们都被折腾得够呛而惊呼——“狼来了”,尤其以带有混合威胁特征为代表的蠕虫病毒的出现,真正宣布了计算机病毒开始大规模破坏信息和导致信息丢失。而这种程度是我们前所未见的,于是人们对反病毒工具的需求空前增长。也正是由于接连不断的“毒”来“毒”往,其对于我们所依赖的互联网结构的危害你我共知,这也就造就了一个轰轰烈烈的杀毒市场。曾经有人说,病毒造就了“病毒经济”,这话不假,看看各反病毒厂商历年节节攀升、动辄数千万的销售业绩,你就不能不慨叹病毒造就的繁荣!
这个市场的蛋糕实在诱人,所以这一市场的争夺往往都是短兵相接、赤身肉搏:往往先入者凭着自己财大气粗、膀阔腰圆使出一身蛮力把在门口;后来者不惜血本、掳起袖子,使出吃奶的力气也要削尖脑袋往里钻。他们不分先来后到,为了争夺一块肥肉往往都是出手阔绰,大打价格战、广告战已屡见不鲜,诸君是该出手时出手、不该出手也要挥拳头,其热闹程度,是其它软件市场所不能相形的。但在这热闹景的背后,许多行为已超出了市场运作与企业经营的正常法则,为此笔者窃以为蕴藏着危机。
近期胜负:国内国外一目了然
稍微留心这一市场的人们都会注意到,自90年代至今,在拥有巨大潜力和灿烂前景的单机反病毒市场,国内厂商以瑞星、江民等厂商为主宰,轮流坐庄,这也使得国产软件在这一市场的业绩可以与另一同样令国人骄傲的财务软件市场相媲美。曾几何时,国外厂商也曾试图打破铁板一块的单机杀毒市场,冲破国产软件形成的禁锢,但最终未能问鼎。究其原由,我们发现,这一时期计算机病毒经历了从DOS平台向WINDOWS平台的迁移,截止目前为止病毒通过网络传播、入侵也只是刚刚起步,大多数病毒都可以在单机环境下解决。在对杀毒产品技术要求一般的情况下,用户对杀毒产品的选择则主要取决于广告宣传。谁的广告投入最多,谁的牛皮吹得最大,谁的的产品就是最值得信赖的。而在市场宣传投入方面,国产软件无疑更深谙个中玄机。国内厂商除了大打民族牌以外,他们动辄广告铺天盖地、降价促销,扔出去的是白花花的银子、拿回的是市场份额的一片片大好河山。而国外厂商却出于必须配合全球战略,市场推广手法循规蹈矩、市场投入不能象本土厂商那样变本加厉而导致水土不服,最终迟迟不能进入状态。借用一位曾在反病毒软件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行家里手的话,“本土厂商在应对杀毒市场瞬息万变的市场投入方面,就好比是中国武术的散打比赛,从不按规则出拳,只要能将对手打倒,什么时候出拳、如何出拳,都不受限制,而国际厂商更多的是像单人武术套路的表演,一招一式,都力求到位、完美,但其结果往往是未等他们表演完毕,就已被国内厂商上来就一通乱拳击倒。”这可能是对这一市场国内与国外厂商市场运作手法对比的精辟见解。
除了在市场推广手法上国内厂商与国外厂商大相径庭外,更重要的是在具体市场投入额度方面国内厂商与国外厂商首先就不在一个重量级上,国外厂商的市场投入受一定的销售比例控制,他们当中能够在单机产品投入方面拿出逾百万者已鲜有其人了,而国内厂商动辄数千万之巨,去年新来者金山欲对瑞星、江民的市场地位发起冲击,一路广告战、价格战开道,狂飙猛进,随即也着实掠走了这两家的不少市场份额,瑞星似乎决心要在今年把金山狂飙突进的势头打压下去。主管市场的负责人毛一丁曾透露,去年金山用于杀毒软件的市场费用是三四百万,瑞星是1600万;如果今年金山拿出1000万,瑞星就至少要比金山多投5倍。此外,连一向“沉默寡言”埋头实干的江民似乎也受了刺激,宣布今年要拿出2000万来进行市场推广,在全国设立30个办事处。
搏杀情形:不计后果现状堪忧
面对这轰轰烈烈、国内厂商唱主角的杀毒市场,我们回过头来看的时候,我们必须思考打造安全品牌的长青树,靠实力还是靠投入。如果真只是靠大手笔的市场投入就能可撑起永久的市场地位,那么当年在央视耗资亿计夺得“标王”而红极一时的“秦池”、“爱多”等品牌为何落得或破产或被变卖的境地。众所周知,近年来单机市场的利润已日趋微薄,而广告战扔出去的是银子,价格战损失的是利润,这违反企业正常运营法则的做法是否经得起推敲——如果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不挣钱或只挣可怜兮兮的几个“子儿”,那后续的技术研发资金支持、售后服务投入从何而来?此外,其频频出手的价格牌,只能说明其原有定价本身就虚高,还有就是恶意的市场炒作与诓骗。为了通过价格战打压对手,还有厂商居然在自己跳水时,还不忘把国际主流的产品拉下水,在对方的产品价格上胡编乱造、寻衅滋事。近日就有国内某厂商在自己降价时,同时站出来给“诺顿防病毒”等国际反病毒产品“定价”,该厂商声称,“以赛门铁克的“诺顿防病毒”为代表国际主流反病毒软件在国际上定价为20美金左右”。该厂商可能考虑到,反正国内普通消费者不能到大洋彼岸实地调查,为对方诌出一个对己有利的价格,骗一个算一个!但实情是什么呢?在美国市场,赛门铁克“诺顿防病毒”的定价原不止于20美金,实际为49.95美金,而赛门铁克“诺顿网络安全特警”的定价更是高达69.95美金。赛门铁克之所以在国际市场的定价高于国内市场的定价,一方面是缘于对自身产品的优秀品质与服务的自信:包括病毒定义码与扫描引擎在内的同步实时快速在线升级的次数一年中难以统计、对各类威胁快速响应、对未知病毒与变种病毒的防御能力无人能比,完全可确保用户的永续安全。出于“一分钱、一分货”的考虑,所以在国际市场的定价稳定在一定水平;而另一方面,由于考虑到国内用户的消费水平,在国内采取了符合本地市场行情的、基本与国内的反病毒产品相差无几的定价策略,这更体现出了“诺顿防病毒”与同类产品相比在国内有着更高的性价比。探究国内产品之所有频繁打价格战的原因,无外乎其产品技术含量低、原有的市场售价已经“物无所值”,本身有降价的空间。据了解,由于技术方面的差距,仅在可以真正用于清除病毒的扫描引擎升级方面,国内厂商的产品就无法一点与以赛门铁克为代表的国际厂商相比,他们通过电子光盘发到用户手中的升级扫描引擎一年只有数次。而此次降价的该厂商就更少得可怜,只有2次。这样的服务品质,怎能买出好价钱?!
更有甚者,有的厂商为了找炒作的由头,故弄玄虚:又开始在“本地化病毒”上做文章,前不久即对“中国黑客”病毒穷追猛打,宣传自己最先推出解决方案、最快响应,鼓吹只有本地厂商才能解决云云,最后不知是因为国内黑客的编程水平有限、还是其终不敢大张旗鼓,终究只能闪烁其辞的指出“许多实质性的破坏程序并没有加载在病毒上,但是病毒的编写者已经把所有的程序接口都准备完毕,因此如果出现加载了破坏程序的病毒变种,威胁将十分巨大”而匆匆收场,其结果是弄得用户人心惶惶,但真正有几例感染过此病毒的事件,鬼才晓得!
显然,这些厂商的目的意欲作秀炒作自己,同时以此打击竞争对手、尤其是国外厂商。但明理人自知,姑且不论网络时代病毒早已超越国界范畴致使本地化病毒理论没有存在的前提,就说这样故弄玄虚,一旦用户发现被愚弄、被欺骗,就再也不会相信这样的厂商。这种做法最终无异于是在拿钱砸毁自己的招牌!借此推断,会不会有人有一天为了市场炒作,真正在私下捣腾出个什么病毒再借势宣传自己、乘机销货也不是什么希奇事了!显而易见,光靠变本加厉的市场宣传投入去赢得市场恐怕是站不久、站不牢的。企业存在的目的最终希望靠赚取一定利润来维持其正常的运作,企业如果正常的造血功能出了问题,那这个企业就离死亡不远了。这一定律对杀毒企业也不例外。我们稍加分析,国内计算机安全产业仅只是走过了区区十余年历史,其中绝大部分厂商也就刚走过了短短几年的发展里程,对这一市场的把握还少有经验可言。而相对于我们而言,国外计算机安全产业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起步早,安全厂商有的已走过了20年的发展里程,他们有的在全球范围数十国家的杀毒市场征战,怎能不知靠短期的市场宣传投入能博取一时的风光?!单就经验、资金而言,他们都比我们国内厂商雄厚,但他们为什么没有这样做——道理非常简单,他们希望的是依靠综合实力创长盛不衰的安全品牌,做杀毒软件市场的百年老店。至此,笔者想起自进入中国市场即未见有大手笔投入、依靠有口皆碑的卓越性能使得市场份额一路攀升的国际著名品牌赛门铁克旗下的“诺顿反病毒软件”。赛门铁克拓展中国市场,首先让我们想到的是对单机杀毒市场的冲击。在笔者的印象中,初期“诺顿”登陆中国市场,好象是依靠盗版而盛行的,用户在尝到盗版“诺顿”的卓越性能后,随即一传十、十传百,将“诺顿”的口碑传开去,等到正版“诺顿”上市,用户自然趋之若骛。更让国内厂商头疼的是,“诺顿”的拥垒大都是有一定技术背景的白领人群,因“诺顿”良好性能使其形成的品牌忠诚度对其他产品用户群的影响力十分明显,所以经常出现用户最终向“诺顿”品牌判逃的现象。目前针对国内前景广阔的单机市场,赛门铁克更是从技术保持领先、产品功能强劲、服务全球化、价格本地化等多面出击,立足长远发展,在市场投入有序的前提下依然依靠自身产品性能与服务优势稳打稳扎,其对国内目前杀毒市场的影响力也是可见一斑。
未来征战:技术搭台服务唱戏
网络时代,病毒的传播方式、传播速度和破坏力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黑客也时时威胁着我们的信息安全。据CERT(计算机紧急事故反应小组)公布的数据,在新世纪的第一年,在网络上发生的黑客攻击事件是去年的整整两倍,至于造成了多少损失,则很难统计。而且更重要的问题还不仅在于此,仔细看看下面的这些病毒,你会发现,造成危害最大,影响面最广的"尼姆达"、"求职信"和"红色代码"及"红色代码II"都是典型的带有黑客性质的病毒。病毒+黑客,防火墙被绕开了,而反病毒软件却不能防黑客,所以说新的信息安全环境对反病毒软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毋庸质疑,黑客+病毒构成的混合威胁正在给信息世界带来更大的危害,也正在向杀毒厂商的产品、技术、服务等全方位综合实力发起挑战。与此同时,用户的需求已开始呈现出从单一产品向立体防护、从一味注重产品本身要素等向注重安全服务的方向转变的态势。未来的反病毒市场,用户一方面希望买到先进的杀毒软件,这就要求杀毒软件依托于领导国际反病毒趋势的领先技术之上,在新病毒的反应能力、病毒实时监测能力、反病毒工具的快速升级能力三方面体现出其技术上的领先性;另一方面,用户同时也希望买到完善的安全服务:混合威胁的出现除了从病毒发展技术上给出了分水岭,还对反病毒厂商的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将从某种意义上促使反病毒软件市场的竞争开始从以往单纯的产品竞争转向服务的竞争。竞争手段也已经从过去单纯的广告、价格竞争逐步转移到产品的质量、品种、服务反应速度等与成本因素的综合。与之相适应,这就需要反病毒厂商从产品与服务两方面寻求突破,归根结底是技术与服务的比拼。
一言蔽之,Internet的复杂性给网络安全保护带来的挑战异常巨大,而对想要面对这些最新挑战,可以说技术是产品生命和优势得以延续的根本保证,推广良好的反病毒安全服务是赢取市场的关键。毕竟,仅靠银子砸出来的市场、仅靠恶意的价格战诓来的市场,均势同累卵。一旦有杀毒厂商铤而走险,陷入“作茧自缚式”的“中国黑客”病毒类似的炒作误区,必将是踏上了一条不归路,此时他们已不是在杀毒,而是为了盲目的炒作需要、一不小心掏钱把自己给杀了。未来征战,需要技术为本,服务同行。只有持续保持技术产品的领先优势,实施快速周到的反病毒安全响应等服务,你才能在未来市场的征战中真正做到比其他厂商更有信心,即使你可供市场花销的“银子”依然有节、有序。
每月2元享用15M邮箱 中大奖游海南游韩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