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Uber、Lyft高营收巨亏损,网约车寡头为何盈利难?

滴滴、Uber、Lyft高营收巨亏损,网约车寡头为何盈利难?
2019年08月23日 18:35 通信信息报

网约车曾被作为出行的新样本,受到资本热捧,一度风生水起。滴滴甚至在资本的推动下垄断了国内网约车市场,成为无可争议的寡头。

一般来说,垄断企业往往具有规模效应、定价权、高行业壁垒和品牌优势。网约车同时还作为轻资产互联网公司,不亏钱应不是难事,但无论是国内的滴滴,还是国外的Lyft、Uber,盈利之路却举步维艰。

随着资本狂热退潮,出行市场增速放缓,网约车们实现盈利还有多少路要走?

滴滴、Uber们盈利艰难

网约车掀起的出行新经济,颠覆了传统的出租车行业,也一直处于资本和市场的风口上。

其中,滴滴已成为国内网约车的霸主,垄断了国内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有数据显示,滴滴目前拥有超过4.5亿用户,在中国400多个城市开展服务,每天订单量高达2500万,与之相比,高德日单70万,美团日单50万,可见滴滴在国内有很明显的垄断地位。

Uber和Lyft则是美国最大的两家网约车平台。前者在北美市场份额超过60%,后者自称在美国份额为39%。

目前,滴滴、Uber和Lyft三家平台瓜分了全球绝大部分的网约车市场,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然而,垄断的优势并没有给它们带来利润,自成立以来,亏损就一直伴随着滴滴们,这是他们心里最难言的痛。

作为一家成立于2012年的公司,滴滴在七年间先后获得14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240亿美元。

七年过去了,滴滴始终未能改变亏损的命运。

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滴滴亏损额度高达109亿元。自成立到2018年的六年间,滴滴亏损额约390亿元。创始人兼CEO程维也曾公开承认,滴滴成立至今从未盈利,未来能否盈利不好说。滴滴很长一段时间不会把追求盈利作为最重要目标,言下之意就是还得亏很久。

再看国外市场,为了更快实现盈利,Uber、Lyft们都在尝试拓宽业务,提供更多收入来源。但无奈,赚的还是没有花的多。

根据2019年二季度财报,Uber Q2营收为31.66亿美元,亏损52.36亿美元;Lyft 2019年二季度收入为8.67亿美元,亏6.44亿美元。

这两家网约车平台Q2收入均同比增长,但亏损额也在扩大。

为何会亏损?

作为市场寡头的滴滴、Uber和Lyft盈利如此艰难,由此窥见网约车行业想要盈利并不容易。这也让诸多分析师产生怀疑,网约车的商业模式到底能否成立。

以滴滴为例,此前顺风车是滴滴唯一的盈利业务,但由于两起安全事故,滴滴顺风车下线,盈利缺口加剧。该业务能否恢复上线,助力公司重启盈利之路,仍有待进一步观察。加上不久前滴滴宣布已清退30万名不合格司机,运力短缺下,市场增长更难以突破。

全球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贝恩公司日前发布的《2019年亚太区出行市场研究报告》认为,司机报酬、奖励补贴和相关保险是网约车亏损的主因。

一方面,网约车行业领先企业一直在努力捍卫其市场份额。滴滴在中国的绝对领导地位同样不能阻止美团等新生势力迅速且有针对性地入局地方服务市场;初创公司Lyft面对霸占超60%美国市场的Uber毫无惧色。巨头之间为了保住寡头地位,需要大量补贴来争取更多的司机和用户。

另一方面,来自地方网约车公司与出租车的竞争威胁,限制了行业巨头们在定价和平台抽成(司机向公司缴纳的费用)方面的调整空间,同时平台抽成还受监管管控。

狂热的资本退潮以后,目前国内的情况是,网约车基本停止了烧钱抢占市场的行为,没有了补贴开销的费用。但和传统的出租车相比,网约车在司-乘两端并无优势。以目前平均单价最低的滴滴为例,其单程乘车费用已经高于出租车,用户能够接受这样的溢价大多是因为网约车的便利和舒适。

司机-乘客端无利润挤压空间,平台自身亏损运营,国内网约车业务赚钱难上加难。

当然,行业的亏损其中存在诸多复杂的因素。除了上述的人力成本、监管加紧外,没有用户黏性也会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网约车平台是典型的轻资产运营的互联网企业,利用数据科学为乘客、司机搭建一个信息沟通平台,利用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大幅降低打车成本、提升出行效率。

表面上,这个逻辑毫无破绽。但实际中滴滴等网约车平台早期仅仅是依靠简单粗暴的价格战抢占市场,自身并没有形成良好壁垒。这样自然很难盈利。

未来成长空间或受限

不管是国内滴滴,还是Uber、Lyft,高营收、高运营费用、持续经营亏损是这类网约车巨头共同面临的困境。

除商业模式存在缺陷,未来用户增长放缓也将限制网约车公司的成长空间。

贝恩公司研究曾一度预计,中国出行市场的交易总额将在2020年达到720亿美元,但因受乘客安全问题影响,地方政府陆续出台更为严格的运营许可条例等,据最新预测,这一数字在2021年才会缓和增至600亿美元。

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网约车增长率降至25%,月活用户数量下降了5%。具体业务数据反馈到市场上的表现为,2018年,中国网约车市场的投资规模锐减约90%,导致中国出行行业整体投资缩水48个百分点。

贝恩预测,中国出行行业的下行趋势仍将延续。在缺失顺风车业务的前提下,2019年的网约车行业增长率将低于5%。

路在何方?

当然,对任何一家新兴科技公司来说,实现盈利总是需要时间。目前滴滴们面临的问题是:盈利困难,又没有了资本的加持,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先看看Uber、Lyft目前有哪些动作。

为了更快实现盈利,Uber、Lyft们八仙过海各出奇招,但无一例外都在尝试拓宽业务,提供更多收入来源,如发展共享单车、自动驾驶、外卖业务……这些不同的新落脚地,造成各家平台发展方向上的差异。

滴滴当然也有新计划。

在共享单车风生水起之时,滴滴也在这个领域扩展了自己的事业版图,先是收购了小蓝车,后成立自主品牌小青桔,但当前的共享单车却在市场的夹缝中生存。

此外,2018年,滴滴与包括一汽在内的31家汽车产业合作伙伴共同成立了洪流联盟,宣布将共建汽车运营商平台,共同建设面向未来出行用户与车主的服务平台。

今年7月滴滴正式推出网约车开放平台,向第三方出行服务商开放,已先后与广汽、东风、一汽等多家车企达成协议,包括“秒走打车”“如祺出行”“东风出行”、一汽运营的网约车服务等第三方服务商接入该平台。

这种网约车之间的“抱团”被称之为“聚合模式”:平台为第三方出行服务提供流量入口,第三方出行服务商为平台提供运力,平台则依照第三方出行服务商的具体运营情况来抽取佣金。对滴滴来说,接入第三方出行服务商,有助于其充分利用更多的运力,更好的实现流量聚集,为平台实现盈利提供更多渠道。

而在国际市场方面,据滴滴总裁柳青透露,滴滴在拉美市场覆盖的业务包括快车、出租车和外卖,未来还会涉及电动车运营等服务。同时还会推出滴滴借记卡和端内电子钱包等。

一边亏损持续,一边扩张业务。新公司要盈利需要时间,新业务要赚钱也不会立竿见影,无论是滴滴还是Uber、Lyft多在扩展多元化业务,但盈利的理想能否照进现实?目前看,仍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Lyft网约车滴滴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