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黑公关”研究报告发布:已成畸形商业模式,运作有成熟套路

“网络黑公关”研究报告发布:已成畸形商业模式,运作有成熟套路
2018年06月22日 15:17 南方都市报

近年来,“网络黑公关”事件不断涌现,成为网络社会治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6月21日,由广州市舆情大数据重点研究基地、南方都市报大数据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一期“互联网发展与治理”论坛在暨南大学举行。

在论坛上,广州市舆情大数据重点研究基地发布了“网络黑公关”研究报告,从规范互联网行为、加强法律和社会监管、让企业竞争回归合理合法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同时,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及部分行业人士,围绕“网络黑公关”产生的原因和环境,探讨了法律法规、日常监督等方面的解决之道。

企业竞争手段非常规化,“黑公关”事件时有发生

2017年底,南方都市报曾推出“起底网络营销号乱象”系列报道,对网络营销号制造不实信息、化身“水军”、买卖网络账号等不规范行为进行了深入报道,揭露了网络营销号背后的利益链条。

当刷流量、买水军、煽动舆论情绪成为营销套路,在这种大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除了传统的技术、运营和营销比拼外,也出现了一些非常规的操作手段。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并不十分完善,在激烈竞争和巨大利润的诱惑下,“网络黑公关”事件时有发生。

为更全面地把握“网络黑公关”的现状及其特点,探索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的有效路径,广州市舆情大数据重点研究基地、南都大数据研究院联合主办了本次互联网发展与治理论坛。

漫画来自网络。“网络黑公关”成为一种畸形的“商业模式”

2018年3月,一篇题为《在中国,如何应对网络攻击》的文章,用“严重程度超出许多经理人的想象”来形容中国“网络黑公关”的现状。

所谓“黑公关”,就是打着公关的旗号,按照纯粹的商业目的在网上发布虚假新闻或评论,以诋毁和诽谤目标企业和个体,从而获取利益。据了解,“网络黑公关”之所以发展壮大为产业,其背后有两大原因:

一方面是网络谣言容量大、传播速度快、散布范围广、制作成本低、见效快、性价比高,对从业人员来说是一大诱惑;另一方面,网络发帖的隐蔽性强、事后深度取证难、维权投入高,受到网络诽谤侵害后,被害人无论是选择行政程序救济,还是选择民事程序维权,或是通过刑事程序寻求保护,都需要付出太多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导致维权投入的成本过高。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林爱珺认为,“网络黑公关”实质是一种恶意营销,一些公司打着网络公关的幌子帮客户发帖,抹黑竞争对手,甚至谩骂,或删除对客户有负面影响的帖子,导致互联网面临着巨大的信任危机。

"网络黑公关”研究报告节选。“网络黑公关”研究报告梳理案例、形成建议

“网络黑公关”研究报告通过梳理近年来国内典型的“网络黑公关”案例,总结出“网络黑公关”的执行主体、幕后策划,运作流程、运作方法和主要特点。

林爱珺认为,治理网络黑公关、避免“破坏性“竞争,一方面需要企业自觉遵守现代经济竞争的伦理道德与法律的底线,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网络黑公关”的惩处力度,严惩商业诽谤,不能让网络成为“法外之地”。而作为网民,也要擦亮眼睛,不让给自己成为恶意推手的“帮凶”。

本次报告主笔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汤景泰指出,网络黑公关这种极端畸形的商业模式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一家企业如果为了恶意竞争而破坏规矩,之后可能会因为其它利益做出更超出想象的操作。

汤景泰表示,在打击和治理“网络黑公关”方面已有《反不正当竞争法》、《侵权责任法》等法律规制,但随着形势愈发复杂,相关法律规范还需要完善。如何让企业竞争回归合理合法的轨道,让遵规守法的企业健康安心发展,让网络舆论环境天朗气清,已成为互联网社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采写:南都记者 王琦

编辑:毛淑杰

版权声明
本作品著作权归南方都市报社所有,如需使用需经书面授权。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3002731。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苹果汇

众测

来电聊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