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并不比真人秀更真实:社交媒体正在这样改变文化的定义

现实并不比真人秀更真实:社交媒体正在这样改变文化的定义
2018年05月26日 14:03 CNN
Refinery 29的“29个房间”装置,洛杉矶,摄于2017年12月。 摄影师杰克·迈克尔斯(Jake Michaels)在现场用镜头记录下这块Instagram空间。图片来源:Jake Michaels

艺术模仿生活,生活模仿艺术。随着社交媒体的存在感越来越强,我们开始意识到虚拟世界会改变我们体验文化的方式。凯尔顿全球咨询公司(Kelton Global)的一项市场研究更是指出,因为文化的定义正在迅速改变和扩张,未来这一概念很可能不再重要。  

这项市场研究还指出,“对于现今的观众来说,文化的定义已经民主化,到了接近灭绝的程度。讨论的重点已经不再是高级和低级文化,也不再是文化和娱乐之间的冲突,而是相关与否。” 

莫瑞吉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的作品《美国》(America,2016年)是一个可供正常使用的14克拉金马桶;道格·艾特肯(Doug Aitken)的《海市蜃楼》(Mirage,2017年)是一间位于小片沙漠里的房子,通体镶满镜面;斯维恩工作室(Studio Swine)的装置“新泉”(New Spring,2017年)是一个会释放香味水雾泡泡的喷泉;埃斯·德夫林(Es Devlin)的《2022房间》(Room 2022,2017年)是一个由许多镜面组成的沉浸式装置。如果你不能去纽约、棕榈沙漠、米兰或迈阿密去亲自观看这些艺术作品,你也很有可能曾在社交媒体上见过它们,因为这些病毒式的文化时刻已经成为一代“摇椅上的艺术观众”的后现代现实。 

社交媒体的存在感越来越强,我们开始意识到虚拟世界会改变我们体验文化的方式。图片来源:Jake Michaels

草间弥生影响

在纽约的卓纳画廊(Zwirner Gallery),观众们耐心地排队三小时只为欣赏草间弥生(Yayoi Kusama)的“生命之节”(Festival of Life)展览,包括她的雕塑、绘画和两件沉浸式的“万花筒”装置。草间弥生富有想法、错综复杂的作品在近几十年享誉世界,但她以88岁的年龄在艺术事业的第三阶段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国际声誉。 

观众们很喜欢“Kusamatrix”装置,它把波点绘画、气球和镜像结合起来。于2004年在日本东京的森美术馆(Mori Art Museum)展出。图片来源:TORU YAMANAKA/AFP/AFP/Getty Images 

“草间弥生的作品在社交媒体上一直有很高的存在感,社交媒体为她的作品带来了新的受众。”卓纳画廊高级合伙人汉纳·施温克(Hanna Schouwink)说,“我们一直是一个以艺术家为中心的画廊,我们一直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欣赏到我们展出的作品。” 

自“生命之节”开幕以来,平均每天会有1800名观众前来卓纳画廊观展,预计观展总人数将达6万人。草间弥生的影响力逐年来一直见涨,她的展览门票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都需要提前数月订票。 

和草间弥生一样,Instagram上的许多红人艺术家作品有着几个共同点:沉浸式、带有一点空想或逃避现实的意味,同时能让观众拍出不错的自拍(如果能有互动性更会加分)。这片社交媒体空间是一种荒诞形式的21世纪流行艺术,它将观众置于主体和偷窥者的双重位置,与图像分享和观者欲望一起变得与文化息息相关。 

草间弥生的“无限之镜”(Infinity Mirrors)于2017年在赫施霍恩博物馆(Hirshhorn Museum)展出,一名女子在“不朽毁灭的余殃”(Aftermath of Obliteration of Eternity)展厅拍照。图片来源:BRENDAN SMIALOWSKI/AFP/AFP/Getty Images 

博物馆升级体验 

纽约艺术机构正在接纳无法抗拒的社交媒体体验,并在过去十年间做出了不少显著改变。 

纽约艺术设计博物馆(Museum of Arts and Design)原本因其对手艺的重视而出名,它于2010年成立嗅觉艺术部门,随后便举办了一场香水设计互动展览。 

三年前,新当代艺术博物馆(New Museum)建立了第一个由博物馆引领的技术孵化器NEW INC,而古根海姆博物馆(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选择了一名建筑师(曾是电脑程序员)特洛伊·康拉德·瑟里恩(Troy Conrad Therrien)作为建筑和数字创意板块的第一位策展人。瑟里恩早期的项目包括一个关于加密货币投机市场的线上展览,第二年,他在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策划了一场名为“建筑效应”(Architecture Effects)的展览,借鉴了“毕尔巴鄂效应”的大名。 

对于社交媒体给流行文化中的艺术带来哪些影响,瑟里恩的看法带有反乌托邦的意味:“草间弥生的室内自拍代表了基于空想的破碎世界秩序带来的悲剧性忘形审美。”他说,“我们为了逃离24小时新闻循环所做的事,让我们不再怀疑,现实它其实并不比真人秀真实。” 

在这些“自拍工厂”,拍照已经不再是一次体验的纪念品,而是体验的理由。图片来源:Jake Michaels

十五秒的名气 

重磅艺术展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点燃关于艺术自拍的优劣之争,时尚行业却已经吸取了不少教训,并做出了改变。 

“如今,Instagam才是新的渠道和新的角色,它是时尚界最大的媒体平台。”亚历山大·德贝塔克(Alexandre de Betak)在接受CNN时尚频道采访时说道,他创办的贝塔克创意公司(Bureau Betak)是不少知名创意走秀舞台背后的设计工作室,“当Instagram刚刚上线15秒视频的功能时,我们就开始试图拍摄15秒的电影时刻来进行迎合。” 

因为互联网新闻和社交媒体的即时性,美国时装设计师协会(CFDA)近年来开始重新寻找方式来增加“当季热度”,通过更改走秀频率来促进即时销量。创业公司和生活方式品牌也紧跟潮流,通过“快闪活动”(pop-up event)来迎合互联网受众。

在这些“自拍工厂”,拍照已经不再是一次体验的纪念品,而是体验的理由。 

 “29个房间”诞生于2015年,是纽约时装周派对的一项免费活动。图片来源:Jake Michaels

数字媒体品牌Refinery 29的快闪活动“29个房间”便是一次绝佳的体验。活动发起于2015年,正值品牌十周年庆典时机,作为纽约时装周的免费活动推出。随着观众数量呈指数式增长,Refinery 29今年开始出售门票以控制客流。 

“作为一个数字品牌,我们考虑的是如何既能够利用不同的主题,同时也在平台上发出更多创意的声音。”Refinery 29的联合创始人皮埃拉·吉拉迪(Piera Gelardi)说。尽管展览中的装置内容涉及到从身体积极性到环境激进主义等各种主题,但大部分装置都打着“拍出一张有趣自拍”的宣传旗号。“我们希望展览可以让人愉悦,因为我们觉得这可以让观众更为开放并享受其中。”她补充道,“现在每个人都值得来一点享受和放松。” 

艺术家与品牌赞助商在“29个房间”里设置了沉浸式和互动式装置,让观众和社交媒体用户都能够参与其中,最终它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2016年,“29个房间”在纽约仅仅开展了三天,就迎来了2万名访客,并创造了3.1亿社交内容互动量。去年,这一活动以“变成艺术(Turn it into Art)”为主题首次来到洛杉矶,其互动量数字更是超过了5.2亿。

艺术家与品牌赞助商在这里设置了沉浸式和互动式装置。图片来源:Jake Michaels活动在社交网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图片来源:Jake Michaels2016年,“29个房间”在纽约仅仅开展了三天,就迎来了2万名访客,并创造了3.1亿社交内容互动量。图片来源:Jake Michaels2017年,社交内容互动量突破5.2亿。图片来源:Jake Michaels

文化克隆战争 

冰淇淋博物馆(Museum of Ice Cream)是去年Instagram上第10火的博物馆,它类似一个“快闪展览”,由几个适合自拍的展厅组成,也是Instagram最火博物馆榜单上唯一一个非正式的博物馆。与Refinery 29呈现不同内容的“29个房间”不同,冰淇淋博物馆的主题仅仅围绕冰淇淋展开,由25岁的玛耶里斯·伯恩(Maryellis Bunn)创办策划。这个新奇的展览纯粹是为了吸引社交媒体而创办,在纽约、旧金山和洛杉矶的限期展出就售出了上万张门票。 

颜色工厂(Color Factory)、糖托邦(Candytopia)、幸福地(Happy Place)等其他品牌也纷纷效仿。2月,由一位编剧和一位密室逃脱设计者合作开办的自拍博物馆(Museum of Selfies)在加州格伦戴尔开业。无论这个博物馆到底是真诚的创意还是想开个玩笑,“自拍”的前提让每个人不禁思考,这股潮流到底能延续多久。 

“我们见证了许多重复和类似的活动不断地自我克隆,”皮埃拉·吉拉迪说,“这股潮流也许已经到了饱和状态,因为大多数活动都大同小异。对我们来说,我们正在尝试的是把不同类型的体验结合起来,比如剧院元素、娱乐元素和反思元素。” 

“尽管我们乐意看到观众来参与我们的活动,并在社交网络上进行分享,”她补充道,“我们也开始思考,如何创造出能让观众真正乐在其中的体验。” 

“我们见证了许多重复和类似的活动不断地自我克隆,”Refinery 29的联合创始人皮埃拉·吉拉迪说。图片来源:Jake Michaels“我们也开始思考,如何创造出能让观众真正乐在其中的体验,”吉拉迪说。图片来源:Jake Michaels

翻译:李思璟

来源:CNN

原标题: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social media on art and culture, one selfie at a time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苹果汇

众测

来电聊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