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不看任何社交网络,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 春节打败无聊

一周不看任何社交网络,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 春节打败无聊
2018年02月18日 06:50 好奇心日报

假期开始了。

这是一次重新修整的机会,也是一段疲于应付的时间。不管怎样度过,你可能都不想千篇一律地打发掉难得的假期时光。

以下是我们准备的春节版 Hack Your Life,每天 2 件事,左转学习一些生活新技能来,右转认识几个新奇游戏。我们还进行了几个脑洞大开的生活实验,为你的好奇心找点新鲜灵感。

新年快乐!

2 月 2 日是周五,那天晚上我早早回到家,晚上十点我就收拾完毕、爬进被窝,然后拿出了手机。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我把手机在微信、微博、豆瓣这几个常用的社交网络应用之间频繁来回切换。

平时,我也是这样度过睡前的时间,但是那天刷新的频率比平时高得多,也比日常耗时多得多。

过了 12 天,我就要开始为期三天的实验:不看任何社交网络。(为什么三天的实验变成了七天,后面会说)

作为一个记者,我是社交网络的重度用户,微信里三千多个联系人,朋友圈是我的重要信息来源,有的时候朋友圈的消息来得比新闻推送还快,Twitter 则直接是我日常的选题库之一。

微博和豆瓣的时间线都经过精心打理,按照内容领域和更新频率分成不同的组,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碎片时间刷来看。

但是我也知道习惯性的刷社交网络并不是一件好事,同事也总是建议我,如果信息总是从社交网络来,一定是有哪里出了问题。

我想通过这个实验尝试的是,如果这些碎片时间不用来刷朋友圈、刷微博,会被用在什么地方?是社交网络带走了我的专注力吗?

在透支了接下来好几天的社交网络份额之后,我开始了实验。

以下是我的一些发现。

再也没有小红点了,真的清爽了吗?

我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怎么关闭朋友圈。

把微信设置里每一个能点的按钮都点过之后,我也还是没有找到。经常有朋友说从此关闭朋友圈,还以为会有一个按钮,点一下就关了,最后我发现这个按钮根本不存在。

最后只好 Google 一下。

在那一瞬间,看着微信页面右下角再也没有小红点提醒有新的朋友圈动态,似乎清爽了不少。

因为隔的时间太久,写到这里我又重新搜索了一次。

如果你想要关闭朋友圈,这么做:设置-通用-发现页管理

另外我还新建了一个文件夹,将手机上的社交网络 App 放到一个文件夹,防止误触(以及不小心点到之后,忍不住动手刷),至于不要在网页端打开微博、Twitter 和 Facebook,就只能靠自己的意志力了。

折腾完已经过了十二点,没有社交网络催眠,我打开了下载很久没听的 Podcast,几分钟就睡着了。

来点真实的社交活动,但是堵车的时候看些什么?

实验前一天,有朋友发了周末组局玩狼人杀的朋友圈,我赶紧冲去报了名。不能刷社交网络,我就来点真实的社交活动吧。

很快,在那条招募贴下面点赞和评论的人就凑够了一局需要的人数。发起者把这些人都拉进了一个微信群,我们约定周六下午在望京找个会议室见面,从下午杀到晚上。

同一天中午,我还约了大学同学聚会吃饭,晚上则要去一个朋友办的答谢会。平时到周末,我会尽量躲避聚会类的社交活动,倾向于自己待着,这次为了实验,一天里安排了三场活动要赶。

但是我没想到的是,周六的北京城格外堵,换三个地方参加活动带来的是比预计多一倍的时间在路上。

在设计实验的时候,编辑特地强调,那些不算常规意义上的社交网络,我也不能用,比如淘宝直播和蘑菇街直播。以前遇上堵车,我会打开这两个应用看看直播,不知不觉也下了不少单。

看到这里,或许你会期待“因为不能刷社交网络所以我看完了 N 本书”这样的结论。

部分是事实。我确实在堵车的路上看完了两本书,但是读的都是小说,包里揣了一本今年阅读书单上的书,一周下来也没打开过几次。自我安慰说,路上的时间太烦躁了,读了也记不住多少。所以,我似乎没有因为戒断社交网络一下子获得专注学习的技能。

越来越多的应用被放进了“不能打开”的文件夹

因为年前工作安排得不少,最初的设定是实验三天。

前三天似乎很平和的就要过去了。但是能坚持下来,全靠 72 小时以后能一次打开刷个够的信念。

与编辑商量了一下,这样三天下来只能证明我这个人意志力还算可以,不能算达到实验目的,于是实验时长被拉长到了一周。

于是问题渐渐多了。

在第 N 次收到淘宝推送关注的主播开播的消息之后,我把淘宝挪进“暂时封印”的文件夹,还关掉了推送通知。毕竟,快递也开始渐渐不发货了。

为了找一个和朋友见面的咖啡厅,我打开了大众点评,找到餐厅之后,这个应用也被我拖进了文件夹。大众点评刚推出“点评头条”的时候,身边有朋友评论说:“得有多闲的人才会去一直刷大众点评的首页?”

不好意思,我好像就是那个闲人。基于你的浏览记录给你推荐文章和店铺点评,这一点大众点评做得还不够智能,十条里有一半是没什么意思的内容,但是我也确实在这里新发现了不少可以去看看的餐厅、咖啡馆、健身房或是类似蹦床馆这种以前从没想过去看看的地方。

像淘宝、大众点评这样做社交化、内容化的应用还有不少,一不小心,你在应用里停留的时间就比你预想得要长得多。

大众点评首页
看同事电脑上的微博解馋

我在 Instagram 和微博上关注了不少宠物博主,美妆视频可以不看,但是好几天不让云吸猫,日子有点难熬。

那天在办公室,同事让我看他的电脑:一支好看程度三星半(满分五星)的搞笑视频。换到平时我可能看不完三分之一,这次我不仅看完了,还要求他再往下翻翻,说:“四天没看微博了,我有点馋。”

不看朋友圈,怎样了解朋友的近况?

我有一个同事,他宣称他从不用朋友圈,但是许多人写在朋友圈里的动态他也都了解。“因为我会点进对方的微信头像,直接看他的朋友圈。”答案来了,还有一条补充评价:(请想象这里有白眼两枚)“我只是觉得刷信息流很浪费时间。”

这位同事也堵死了我用这个方式看看朋友圈“解馋”的路:不能点进好友的微信个人页面看朋友圈,也是规则之一。

作为实验的准备,我提前几天翻了翻实验期间要见的朋友的朋友圈和微博,防止和对方的现状脱离太远。

那些之前没想到要“补课”的好友,还真有闹了笑话的。临时想起来一位朋友,问问她什么时候开始休假,一问才知道,她已经在前一天升级做了妈妈。当然,也是在朋友圈发了张图,宣告天下。

室友和我说起共同好友的近况,才知道我在做戒断社交网络的实验。我们有许多对话一般都是这样开始的:“你看到那谁谁发的朋友圈了吗?”

这次我真没看到。

“那我念给你听吧。”她说。

一场朋友圈 able 的小旅行,要怎么分享?

先来一条名词解释,“朋友圈 able” 是好奇心辞典收录的词条:

【instagrammable】旅行风生水起指数,如果一场旅行从早餐到景点到落日余晖每个发照窗口都值得在 instagram 上发一套九宫格,即 instagrammable;如果一场旅行在告终之际勉强修图 5 小时才能凑出一套九宫格,即 almost instagrammable;而如果一场旅行全程“观光五分钟排队两小时”最好吃的一餐是肯德基,且对象给拍的照片张张面目狰狞,即,“这特么让我怎么发 instagrammable”。在国内,查找替换以上所有“instagramble”为“朋友圈 able” 即可。

实验的第四天,我去了一个风景很美的地方出差。(这也是为什么一开始想把实验定为三天的原因之一)

冻住的海

我第一次知道北方的海到冬天会冻起来,远远望去黑色的海面绵延到岸边是一层冰封的海浪。

因为 Instagram 和朋友圈都在禁用期,我挨个点开了家人群、同事群、还有朋友们的私聊对话框,一一把照片发过去,告诉他们我的发现。顺便也要求有猫、有娃的朋友发我几张照片,让我定向“吸猫”、“吸娃”。

在海边,同行的伙伴们还帮我拍了几张“朋友圈 able”的照片。实验结束之后,我把攒了一周的照片,攒一个九宫格一起发了。

我平时在朋友圈挺活跃,以至于有一次一周没有发照片,有朋友跑来留言说:“唐老师五天没发自拍了,这是怎么了。”

我给自己订了规矩:一天不能发超过三条,起码得隔两天才能发自拍照。

这一周,除了用好奇心日报的 app 内分享功能分享了一篇文章到朋友圈,我什么也没有发。不过这一次,没人问我是怎么回事。

对了,从“设置”里关掉的只是朋友圈的信息流展示,真正完全关闭朋友圈?不存在的。

赶稿的时候不能发微博,只能换吃东西来抵抗压力

因为微博的好友不多,大家也都是一副在玩单机版的样子,我平时也习惯了在微博上碎碎念。有些什么片段想法,也会随手发上微博。

什么时候灵感最多呢?当然是赶稿的时候。在十万火急的 deadline 面前,总会有百八十个与眼前选题无关的妙点子冒出来,这大概就是死线的精神力量吧。

有的时候赶一夜稿子,我能连着发上十几条微博。

不能发微博吐槽的几天,我只好把解压方式换回了吃吃吃。

我也可以把想法记在备忘录里,攒起来一起发掉,但是最后备忘录里的一条一条也没有被我整理成文章。它们就那样躺在一个个分散的文档里。我也没有再把它们找出来。

在社交网络还没有出现的时候,这些想法都去哪里了呢?

如果你和我一样,也想少用社交网络,这里有一些经验可以参考

如果你想要关闭朋友圈,这么做:设置-通用-发现页管理。

不要觉得关闭了朋友圈就能多出许多时间读书。拦着你不把时间花在读书上的,是你的懒惰,不是朋友圈这个产品。

如果你的联系人列表超过了一千人,管理时间线就成为一种必需的能力:该分组分组,该屏蔽屏蔽。现在还没有足够智能的工具能够做到“只给你看需要的”,许多新闻客户端把“你想看的”一股脑塞给你,肯定不是最好的选择。另外,也得学着治疗一下自己的“信息焦虑”。

如果青蛙崽没法满足你,或者你喜欢“云养猫”,那试图戒断社交网络的时候,你最后有几个真的有猫的朋友,在节假日的时候主动帮忙上门喂猫,你就会有很多“猫片”存货,或许,你也离有猫不远了。

我不是要说什么“云养猫”的经验,而是说,如果你有个爱好,不要把它稀释在社交网络的信息流里。

我还去了有猫的朋友那里,给自己存一点“猫片”

实验结束那天,又是一个周五。

晚上我去了一场聚餐,送别一位朋友。四个小时以后就可以刷朋友圈、刷微博、刷豆瓣的认识令我亢奋,聚会的时候吃好喝好,结束之后和许久没见的朋友坐在酒吧里喝了一壶茶,就到了我即将开禁的时候。

像一周前一样,我爬进被窝,端起手机,等待那一刻的到来。

实验后我学到的第一课:原来朋友圈往前翻只能翻十三个小时,这居然是一个有“底线”的功能。花了一个半小时,我翻到了十三小时前的朋友圈,再把页面往上拉,就只刷出来我五天前点过赞的滴滴顺风车广告了。

又花了半小时刷微博,比平时又晚睡一会儿,我收到了一位朋友的求助信息:陪她去急诊。

如果不是实验结束后集中批阅社交网络,我也许就会错过她的信息。

以上就是我的“一周不看社交网络”实验。

题图来自 giphy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苹果汇

众测

来电聊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

新浪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