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降噪豆评测,无线、分体、主动降噪的索尼大法

2017年09月22日 09:27 PingWest

微博 微信 空间

添加喜爱

索尼新产品向来会给人一些震撼,这次的音频产品也很厉害。

在柏林电子展IFA开幕前,索尼就直接带来了三款全新的降噪耳机,有之前MDR-1000X的升级产品头戴式的WH-1000XM2、音质更好的颈挂式无线降噪耳机WI-1000X以及真正无线的降噪耳塞WF-1000X降噪豆。

消息一经宣布的时候,我看到不少索尼粉丝、发烧友以及媒体人在朋友圈自发地发一些产品图,并表示——摆出这样的产品阵容,只能说索尼在传达:我不是针对谁,我是说在座的各位……

没过几天,索尼音频那边的老师找到我,我最期待的索尼降噪豆WF-1000X竟然有评测机可以体验了。但这个产品是工程机,很可能就是刚从那些展览上拿回中国,就马上要送到媒体手里评测了。所以产品本身的表现,不能完全代表正式上市的消费版。

索尼说这是“真正无线”的降噪豆

由于产品是用于测试的版本,所以就不着重放开箱照了,主要集中在使用感受上。

降噪豆主要分为金色和黑色两个颜色,拿到手的是一套黑色的版本,相信大部分的人应该会选择这个黑色的版本。

降噪豆使用了一个方形的包装,内置了小中大三幅新耳塞套,加上耳机上原配的一套,一共是四套。在这个包装里,拿出降噪豆盒子的时候稍微有些困难,需要连底部的海绵一同拔起,而当拿出这个黑色充电收纳盒的时候,你就会直接被索尼的精致做工所吸引。

由于耳机本身的设计形状,这个收纳盒也被设计成了长条形的。虽然它看起来要比苹果的Airpods大上不少,但你不会觉得这个盒子太沉显得累赘,整个盒子属于金属材质,被附着了磨砂喷漆。

所以下意识里,我已经把它保护的非常娇贵,一直放在没有金属的书包内兜里,相信如果和金属的东西碰撞,免不了会有一些磕掉漆之类的情况出现。

Airpods被设计成了瘦且长,降噪豆则是宽且胖。

Sony LOGO被安放在一个抛光的耳机侧面上,耳机各处都体现着索尼的严谨和精致,没有任何值得吐槽的地方。外观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事情,而你可能会担心的是耳机的重量问题——不过实测起来降噪豆佩戴起来轻且舒适,我试过长时间三个小时开车佩戴也不会出现耳朵疼之类的问题。

虽然是一个分离式的无线降噪耳塞,但主动耳塞是你左耳的这个。这个耳塞设计了开关,符合之前一直的索尼操作逻辑——长按是开关,一直长按是蓝牙配对,单击是切换耳机的降噪模式(普通降噪、环境声、关闭);

而右侧的耳塞通过左侧的耳塞实现连接,同时,右侧耳塞也设置了一个按钮,用来长按呼出语音助手、单击暂停播放、双击更换音乐等(连接的是我的iPhone 6s)。

所以它不是一个独立的耳机个体,是需要共同打开来使用——当你把右耳的耳塞放进充电盒,它的左耳耳塞是可以继续是使用的;但如果你想一直戴着右耳耳塞,将左耳耳塞放进充电盒,那两个耳塞就都不工作了。

同时,摘掉耳机,它不会自动停止播放,会一直播放。以及在使用降噪豆拨打电话时,只有左耳的耳塞有声音。

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你完全不必要打开/关闭,只要在不需要的时候将降噪豆放到充电收纳盒里去,连接自动断开,当你需要使用的时候,打开盒子戴到耳朵上,它差不多已经完成了连接。

左右耳的连接怎么样的呢?

我尝试过用不同的姿势,手势去测试两个耳机连接的稳定性,两个耳机都表现比较优异。

但说实话,在你日常使用的过程中,是可能会出现断开又再次连接的情况的…….这种断开不确定,重新连接可能在零点几秒。不过,这种情况在其他的无线耳机上都可能会有出现。

整个产品佩戴舒适,但也不代表它很容易掉下来。我像大家一样,在刚戴上这个产品的时候,特别担心一不小心就丢了1599元,但在我后来的疯狂上下左右甩头测试中,它依然牢固地呆在耳朵上。

降噪豆,有降还有燥

好了知道了工作原理,我们来说说这个降噪豆的降噪水平如何?

主动降噪我觉得OK,但绝对比不上MDR-1000X那样的大耳机,这种级别的降噪可能更适合休闲的一些场所。

在极其安静的环境,这种降噪才会来得更明显一点。在安静的环境下,比如你一个人在卧室里,打开降噪你能听到很明显的主动降噪,对冲环境声的那种被空气塞满的感觉。恩,是有主动降噪的。

比如在自己的工作室独自敲打键盘的时候,周围的环境声几乎被滤光,只剩下不那么尖锐的敲打键盘的声音。

不过,如果来到户外,这种降噪水平的效果稍微会有些降低。由于索尼耳塞本身就已经被动隔绝了一些噪音,而当音乐响起来的时候,你甚至分不开耳机内和耳机外的声音了。所以主动降噪功能介入的时候,降噪效果会显得有些不明显了。

为了保证我对这款耳塞的评价不那么偏激,试听期间也找到几位媒体同行试听了这款耳塞的降噪效果,他们都表示对于降噪耳塞来说,降噪豆的降噪功能可能比预期稍稍差那么点点,但考虑到本身“真正无线”,也觉得已经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本来我是有意向BOSE借一套QC30做一个AB对比,但也因为时间就搁置了。不过据戴过QC30的媒体老师体验来看,考虑到两个产品的结构不同,降噪豆的效果略逊一筹。当然人家索尼WI-1000X才是对标的产品,是吧?一会结尾我在简单说说WI-1000X……

这个降噪豆设置的环境声模式,具有一定的使用场景,毕竟降噪豆也是用来出街的嘛。有的时候我在户外频繁切换环境声和降噪模式,虽然在强烈的音乐声音下,我听不出太多的降噪程度,但一旦切换到程度更低的降噪模式下,这种充满耳朵的消燥波也会有一种突然逃走的感觉……

当然,它本身的设计逻辑是让你在嘈杂的车站,外部道路上,或是疾驰的汽车上,通过侦测到你的状态来达到你可以听清外部声音的目的,比如不要错过车站的通报,外部道路上汽车的鸣笛……总之来说,降噪豆设计这样的功能非常有心了。

但受限于整体的降噪程度和收音体积,这个功能的实用性可能不是特别明显,更多的时候,旁边人跟我说话,我会下意识的摘掉耳塞…….

谈到音质,我对无线耳机的音质仍然停留在可用以及中下表现的概念上,而降噪豆本身是有些超出我的预期的。

整体听感是很传统的索尼的数码味,反而中高频的表现更超出预期,比起传统索尼耳机的印象又少了一些低频,不过更换耳塞套之后低频的表现会更好一些。对于音质来说,我认为降噪豆处在无线降噪耳塞的中部水平。

虽然续航对于潜在消费者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指标,但我在整体试用过程中好像并没有太关注这个指标,我也感觉索尼本身也并不想让你太关注续航。

这个产品的续航会显示在iPhone手机的顶部通知栏上、Headphone这个App里也会有对应的进度条,但两者都不会显示具体的百分比。在整个三四天的试用情况下,我的感觉是大概有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就要重新放入电池收纳盒充电,和官方描述的情况基本相似(官方给出的数据是不带盒子续航3小时,盒子再提供6小时续航)。

但我的策略是,基本上每两天就会给这个充电盒上充电,保证我拿出来的时候,产品基本是满电的状态。除了我出差在飞机、高铁上,我不会特别关注这个产品的电量。本身体验上,对电池也不会有特别多的顾忌,所以降噪豆的续航表现还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我的整体体验感觉是,它肯定不及更大尺寸的主动降噪耳机,但要知道,索尼降噪豆是这个品类的先驱——将主动降噪、分离式设计和蓝牙无线三个选项勾上,WF-1000X就几乎成了唯一选择。

而大法真的是把这些黑科技都做到了,谁让人家是真正无线呢……无非是索尼在证明了自己的MDR-1000X降噪实力之外,在新的品类上寻找新的设计、酷以及优雅。

一个小花絮

说的这么ok,还是要记住这是个工程机,索尼也会不断提醒我这点。

不过体验这几天,我在发布会上碰到了提前拿到索尼WI-1000X的媒体朋友,我们就换着耳机体验了一下。对于我的这个WF-1000X,他也很兴奋,毕竟索尼黑科技,而我戴上他的索尼WI-1000X的时候,觉得他那款耳机同样值得一试——不管是耳机音质还是降噪水平,WI-1000X都比降噪豆WF-1000X要高上一档……

当然我们也不必这样纠结降噪豆。毕竟在降噪界,降噪豆论意义、黑科技指数、新鲜指数甚至是回头率等各项指标,比其他耳机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你一定要问我选哪个的话,当然是高呼一声“索尼大法好”然后全都买咯。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