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MA2017:创新医疗服务模式 信息化“明星”医院有高招

2017年08月20日 11:23 健康界

微博 微信 空间

添加喜爱

不管是医患比例失调,还是门诊量、手术量增加,都要求利用有限的资源提供更公平、患者满意度更高的医疗服务。

目前,人口老龄化加速、慢性病发病率增加和医疗服务效率低下,是医疗服务支出增加的主要因素,而互联网技术与医疗技术进步、患者对医疗需求的提高等环境要素的变化,则推动着医疗服务模式创新。

8月18日,在2017 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网络大会(CHIMA2017)上,一众明星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登台,传解自家医院利用信息化、互联网等技术创新医疗服务模式之道。转图失败-->智能护理系统:让护理更加安全、智能

实行全闭环管理,可对每个医疗环节进行信息化管控、可追溯,对医疗安全控制有着积极的意义。

对于住院输液环节,闭环管理尤为重要。

“年门急诊量300余万人次,出院病人5.3万人次,手术量3.47万台次,连续多年在深圳市医疗服务质量整体评估和广东省三级医院满意度第三方测评中成绩名列前茅”,这是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下称北大深圳医院)给出的一份2015年成绩单。

据了解,取得如此高的患者满意度,北大深圳医院护理团队的贡献不可小觑。而这背后,更多的是源于北大深圳医院的智能化护理建设。

在护理工作中,输液是一件看似简单却耗费精力的事。北大深圳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卢红指出,在临床中,仅是输液就占用护士75%的工作时间,对于患者输液换瓶及呼叫需求无法及时回应,导致患者投诉及不满,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因此,医院通过全闭环智能输液管理系统,实现从输液医嘱下达、审核、配药核对、执行核对到输液巡视的输液全闭环管理,让这些问题变得更简单、更智能。卢红介绍道:“医护人员通过临床移动终端扫描患者腕带进行身份确认,如果信息不匹配终端就会发出警报。开始输液后,在临床移动护理终端、护士站LED屏幕实时显示剩余液量和剩余时间,实现远程监控患者输液情况,还差几分钟就该接瓶和拔针,输液有没有异常,系统都会有智能提醒,护士不再是提心吊胆的被动提供服务。”

卢红表示,这一系统的应用效果十分明显,运行三个月的统计数据发现,系统实现患者身份识别率100%;输液滴速准确率从67.3%提升至94.7%;患者响铃次数减少80%,患者满意度提升至97%,病区环境得到大幅改善。

围手术期闭环流程管理为“双七级”筑基

作为国内第一家“双七级”(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评价7级和HIMSS 7级)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下称盛京医院)格外重视闭环管理。而这也是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评价7级和HIMSS 7级评审重点关注的内容。

盛京医院计算机中心主任全宇认为医院闭环可以分为多种,有流程闭环、管理闭环、信息闭环。而在所有闭环中,手术期闭环流程管理尤为重要,“这直接关系到患者手术安全。”

事实上,盛京医院围手术期闭环流程管理最大的亮点是无纸化以及数字集成与再利用。全宇介绍,医院通过使用诊间支付终端,直接读取患者或者授权人身份证社保卡、健康卡及指纹作为电子签名,实现全程电子化告知,包括手术同意书、术中知情告知、授权告知书等。此外,通过PDA扫描腕带确认患者信息,并记录离开病房或回到病房的时间,PDA自动完成手术交接记录单;手术室麻醉机、监护仪等设备直接联网,数据信息自动进入患者的电子病历等环节的优化,促使整个手术管理流程、医疗质量管理更加规范。

目前,盛京医院围手术期闭环流程管理从术前的手术申请、手术风险评估、麻醉方案确定,到术中的身份腕带条码核实、生命体征记录、术中用药、麻醉记录单,再到术后麻醉苏醒,都已实现信息化网络系统的监督控制。

护理信息化:让护士不再提心吊胆

病人住院期间,诊疗方式离不开什么?用药。

在传统用药方式中,用药的核心环节——核对药物是否与病人匹配往往由护士完成,这在提高护士的劳动强度的同时,还往往带来很大的用药安全隐患。

据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信息处处长钟初雷介绍,由他主导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护士在核对患者用药信息时,潜在身份核对错误发生率达到万分之八。“虽然一万个人里面,可能有8个人的用药会出现错误,但是对老百姓来讲,一旦发生错误就是百分之百。”钟初雷指出,这种情况下,护理急需信息化支撑。

不过,他强调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临床作用以及实施不成功很多时候不是硬件、软件的问题,而是网络问题,“医院里面充斥着各种网络信号,这会对医院信息系统产生干扰,需要将无用的网络信号抹掉,并建立医院自己的专属网络。”

基于对护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绍兴市人民医院积极引入新技术、新产品来促进优质护理服务,包括临床移动终端NDA、非接触式智能监护系统、医疗级可穿戴设备、全闭环智能输液管理系统等,进一步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减少人工差错。

营养膳食管理信息化 患者不再为吃什么烦恼

按照国家三甲医院评审和JCI评审的标准,均对医院治疗膳食就餐率和专业的营养膳食服务提出了明确的刚性要求,但是对于大型三甲医院而言,传统的膳食管理模式存在成本高、效率低、信息滞后、跑冒滴漏等问题,根本无法达到要求,且患者满意度很差。

为此,华山医院利用信息化对营养膳食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提出源头专业化、流程效率化、患者便捷化。

所谓源头专业化,就是营养配餐一定要实现专业化和个性化,满足不同饮食医嘱患者的合理就餐。流程效率化,就是从配餐、点餐、采购、备餐、烧餐、送餐的整个过程中,借助信息化技术实现整个流程的自动化管理,节省成本,提高效益。患者便捷化,是指要患者便捷的享受到营养服务。“在这一点上,通过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过智能营养标签、微信营养订餐、智能营养宣教等应用有效的实现了这一愿景,患者体验非常好。”华山医院信息中心主任黄虹如是说。

自从院内营养膳食管理系统上线以来,膳食管理效率极大提升。全院膳食配餐1小时完成,移动点餐1小时完成,人工统计工作量为0,采购成本节省5-10%,膳食管理差错率为0,膳食收费准确100%。

糖尿病管理模式创新:院内院外、线上线下一体化管理

“目前,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1.6%,糖尿病患者数已超过1亿人,但糖尿病管理方式不容乐观;在分级诊疗、互联网+等政策背景下,医院亦面临业务转型的需求。因此,医院积极进行糖尿病管理模式的创新。”如何利用信息化更好地管理糖尿病,一直是武汉市中心医院信息科科长左秀然琢磨的事情。

而在她的带领下,武汉市中心医院开创了独有的院内院外、线上线下“一体化糖尿病管理”模式。

总体而言,组建糖尿病MTD综合管理团队,建立新的诊疗模式,以院内院外、线上线下的“一体化管理”将慢病管理的理念付诸实践。

在院内,入院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后,MTD综合管理团队根据患者的情况,为其开具药物、运动、饮食等个性化的“处方”。医生通过糖尿病智能管理系统,不仅可以随时查看院内患者血糖数据,异常血糖主动预警;还可以通过血糖数据智能统计分析、用药与血糖变化趋势智能评估等功能,为医生提供临床决策依据,实现院内糖尿病智能化管理。

在院外,患者可以通过医互通App(患者端)将自我管理数据上传至信息系统,接受健康管理及指导,并可实时与MTD综合管理团队进行线上互动咨询;医生则可以通过医互通App(医生端)对患者进行实时的血糖全面管理和监控,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随诊管理。同时患者可在指定的社区医院定期复诊,如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可直接向健康管理站申请远程会诊或转诊,真正落实糖尿病的“医院—社区—家庭”分级管理模式。

左秀然介绍,该模式经过三个多月的试运行,已有近400位糖尿病患者入站体验,入站住院患者经过约8天的综合管理治疗,出院时理想血糖达标率100%,患者降糖用药量减少。不仅如此,患者治疗费用负担也有所减轻,患者平均单次住院总费用下降约27.3%,药费占比下降约34.5%。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