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智院:为智能制造再提速

2017年08月17日 08:24 南方日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添加喜爱

劲胜智能车间,机械手根据编好的程序自行生产。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摄

明天是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简称“广智院”)成立两周年的日子。成立两年来,广智院在驱控一体化、多轴机器人、AGV、物联网、机器视觉、智能装备、工业大数据等领域有了核心技术与产品。先后为劲胜股份、金立、步步高、华为等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应用的行业龙头企业服务,服务企业近200家,为智能制造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其中,广智院与东莞本土企业劲胜股份合作,建设面向工业4.0的智能制造车间,被评为首批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并被选为全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交流会的唯一示范现场。

策划:江强

统筹:靳延明 黄少宏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戴双城

研制出世界一流的激光器

接通记者电话时,马修泉博士正在武汉出差。马修泉是广智院大功率光纤激光器研发团队的负责人,这位留美的博士是2016年广智院从美国JDSU公司引进的,他带领的团队仅用1年的时间,研发出全世界最高水平的3000瓦“单光纤模块”的原型机,单光纤功率输出分别高于国际、国内通常水平的两倍、四倍,其他各项指标也都处在世界领先水平。

马修泉告诉记者,功率光纤激光器在航空航天领域、船舶海洋工程、尖端激光武器、下一代新兴工业技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国内,4000瓦以上激光器全部依赖进口,6000瓦以上的主要集中在德国和美国两国,需要这两国商务部的许可证才能引进,10000瓦以上的基本不外流,需要我国商务部和德国商务部采取“物物交换”的模式才能引进。所以在这方面,国外对中国的技术封锁非常严重。

为什么放弃美国舒适的生活和科研环境回到中国?马修泉说,他和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邵新宇同在美国的密歇根大学学习过,近年来,邵新宇带领的团队基本上包揽了国内整车激光焊接生产线的建设任务,但是遗憾的是,激光焊接生产线核心部件——激光器基本都依赖进口。因此,邵新宇力邀他回国攻克这一难题,打破国外的封锁。

回国短短一年时间,马修泉团队快速取得成功,这背后离不开东莞市政府和广智院的支持。马修泉说:“团队成立后,广智院累计拨付了上千万元的研究资金,东莞市政府也拨付了500万元的创新团队资金,对项目支持力度很大。”

马修泉向记者透露,目前已经开始有一家国内大型企业开始在试用他团队研发的激光器,团队也在大力攻克合束器等技术难题,力争2018年研发出我国第一台3万瓦工业级光纤激光器。

服务华为等200家龙头企业

广智院是按照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以高精高效智能工业机器人为重点研究方向。除了上述的马修泉博士团队外,还先后引进了辽宁舰总设计师朱英富院士为带头人的无人艇团队、“中央研究院”总裁李晓涛为带头人的工业大数据团队等。

在劲胜的车间里,10条生产线上180台机器正在运转,可车间里没几个工人,这里的主角是81台机械手臂。公司行政副总裁黄河告诉记者,通过“机器换人”,该车间所需工人由之前的204名减少到33名,产能却上升了15%,产品不良率从5%下降到2%。

很少有人知道,该智能车间的改造就是由广智院总体负责组织实施的,总投资6亿元,获批2015年全国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全国仅46个,广东仅东莞劲胜和深圳创维)。广智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项目具有“三国”“六化”“一核心”的特点。“三国”是指智能工厂全部使用国产智能装备、国产数控系统、国产工业软件;各参与单位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实行协同创新机制,基于“三国”的核心技术优势,各个硬件、软件系统之间相互深度开放并互相融合,为智能工厂的信息集成、数据集成以及各种智能化功能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保障了工业数据的安全可控。“六化”是指装备自动化、工艺数字化、生产柔性化、过程可视化、信息集成化和决策自主化,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制造”。

和劲胜的合作是广智院为智能制造提供技术支撑的一个缩影。广智院研发的技术已为华为、步步高、格力等近200家行业龙头企业提供服务。

据广智院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广智院目前在松山湖拥有研发总部、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基地和智能装备研发中心,在粤海银屏合作创新区拥有智能装备孵化基地。其中研发总部已经拥有工业机器人研发中心等七大中心。智能装备研发中心获批国家首批专业化众创空间。

技术研发要服务于产业才有强大的生命力,针对东莞发达的智能手机产业链,广智院研发出了手机外壳打磨机器人、手机主板检测机器人、3D曲面贴合装备等多款机器人,据透露,目前已经有东莞手机厂商采用了广智院研发的机器人。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