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源大趋势:数字化与公开化

2017年08月14日 00:03 21世纪经济报道

微博 微信 空间

添加喜爱

特约撰稿 李茜 综合报道

8月初,哈佛燕京图书馆正式宣布,馆藏的4200部/53000卷中文善本特藏数字化工程已全部完成,网友可以免费在线浏览、下载。整个数字化项目耗时十年,合作机构包括中国国家图书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机构。

一位艺术咨询人士向记者表示,现在公共文化机构的数字化和开放性已经使得下一代获取知识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成了最常见的学习工具。这波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浪潮也引领了文化创意衍生品的潮流。

数字化趋势

早在2011年2月1日,谷歌首先通过和艺术机构达成合作协议的方式,推出谷歌艺术计划(Google Art Project),利用谷歌街景技术拍摄博物馆内部实景,并且以超高像素拍摄合作博物馆/美术馆内历史名画,供用户观看。

根据谷歌文化学院最新官网信息,目前可在线观赏的超高清画作已达45000幅,参与艺术机构也已超过250家,其中可使用谷歌街景技术浏览的画作也已超过60家。国际上参与该计划的艺术机构包括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泰特美术馆等。中国的合作伙伴有香港艺术博物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等。

美术馆的数字化之路并没有止于在线观赏和教育,今年2月,美国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下文简称Met)释出了馆藏375000件作品的图片资源和版权。此次行为作为Met数字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探讨了数字化时代下如何更好地实现公共博物馆的使命。在消息释出之后,很多积极的消息回应称,作为国际艺术博物馆的领军者之一,Met推出此项目将推动世界上其他公共博物馆在该领域的发展。

其实Met并非该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早在2011年,因为博物馆管理人员发现馆藏的一件弗美尔(Vermeer)画作在网上有10000多次低质量的图像扫描,阿姆斯特丹的荷兰国立博物馆索性宣布将高质量的展品资料向公众开放。目前该博物馆网上画廊Rijks studio提供近58万张藏品图像,可供访客放大细研每幅作品的笔墨、技巧、色彩与材质。访客还可免费下载,任意再使用,甚至建立自己的展室,上载社交媒体分享。使用这些图像非常便利,无须填表格,也允许商业使用。

荷兰国立博物馆市场经理魏琳(Linda Volkers)称:“开放资料是博物馆在藏品数字化过程中逐渐产生的想法,所有藏品属于公众,博物馆不过是守护人。在数字化时代全面开放藏品资料,供访客免费下载使用,不仅提高社交媒体曝光率,还提升了博物馆的品牌形象。”之后美国的许多博物馆也仿效荷兰的做法,例如盖蒂博物馆、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和华盛顿国家美术馆等。

版权与文创

放眼亚洲,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也认为艺术品不应该被局限在博物馆内,而应该与全民共享,并于今年7月宣布正式免费开放约七万多张中高分辨率的藏品图片供公众使用。对比此次公开的中分辨率电子图片,书画图片的细节清晰可见,而在展厅观看时,由于玻璃阻隔与光线原因,观看效果反而不及电子版。

此次免费开放藏品图片行为同时也是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公共化政策的一环,更希望能借此扶植文化创意产业相关厂商,透过图像的授权能让更多文创厂商以中国台北故宫典藏文物为创意泉源,并实际应用于产品开发,不但能提高商品附加价值,更能加强文创品牌竞争力。

在国外,一些大型博物馆主要收入来源于艺术授权及其衍生品,一般占到其总收入的20%至50%,而且销售产品有大部分是艺术授权产品。荷兰国立博物馆还推出过专门面对网友的国际设计比赛奖项,邀请公众从博物馆藏品获得灵感进行创作,最高奖金为1万欧元,吸引千名参赛者。而国内大部分的博物馆、美术馆在艺术授权方面的意识才刚开始。

2015年3月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了第659号国务院令,公布的《博物馆条例》(下文简称《条例》)中第三十四条内容也鼓励国内文创产业包括衍生品的发展:“国家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增强博物馆发展能力。”

版权是影响文创产业的一大因素。国际公认的CC0许可协议由非营利组织Creative Commons发布,是除CC协议以外的一种新的版权声明协议,上文中提到的Met和荷兰国立博物馆等均采用此协议。

CC0协议框架下,创作作品的艺术家早已过世,其作品已成为全人类的公有文化遗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对其具有所有权益,即其作品已经进入了公有领域(Public Domain),则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下载并不受限制地使用和分享这些公有领域艺术品的高清图像,包括用于商业用途。而CC协议一般还会有一些限制条件,并非无条件分享给所有人使用。目前,CC0协议尚无中国大陆的版本。(编辑 董明洁 许望)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