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数字电视缺乏公平谈啥公益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2日 10:54 eNet硅谷动力
【eNet特约评论】 日前《通信世界》刊发一篇名为《广电人眼中的IPTV:电信忽视电视媒体的公益性》文章,在网上四处转载。文章为北京广电业人士罗小布“呛声”,亲自分析“IPTV为何没有获得进展”,并批评IPTV没有公益性。 这位人士有关IPTV的分析基本上十分不客观,甚至有点荒谬。比如在国外,IPTV已经和语音、上网一样,成为固网的三大业务之一。罗小布却为其定性为“附着体”业务,将其和上网、电话区分开来。据笔者对国外IPTV发展的了解,这种提法很是“新鲜”。固网一个铜线网,传输什么赚钱就做什么,何来“独立业务”、“附着体”业务之分?这位人士还表示,有线网和央视等电视台虽然松散,但是仍是一个“整体性架构”。这种说法则是为落后的“广电台网不分”做注脚。电视台职责是生产视频,其内容可以通过GPRS、可以通过DSL、Satelite、也可以通过Cable传输,凭什么说电视台和Cable就是天生一对呢?说通俗一点,固网IPTV之所以步履维艰,就是因为电视台和有线网是一家人,“家长”广电不希望DSL挖走Cable的客户群而已。 这位人士还谈到了有线电视的公益性,甚至借此打压IPTV。笔者不禁想问一句,如今的有线数字电视,还有资格谈公益吗? 从某种视角,一种服务和消费者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公损、公平和公益。公益就是厂商(在政府资助下)倒贴让消费者获得服务,比如偏远地区的邮政业务,就是典型的公益服务,公损的典型就是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垄断暴利”,或是假冒伪劣不良厂商。 有线电视网的建网费用都是地方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投进去的,之后就是一些简单的网络维护工作。之前每月每个家庭13元(或上下)的收视费,除掉上交给央视三个加密频道的部分外,不知道是否能够让有线网满足盈亏平衡点,但是从消费者的接受程度来说,过去的有线电视说成是一种公益服务,我们并没有太大的意见。 然而数字电视转换之后,有线网状态一下子暴跌——从公益越过了公平,直接跌倒了“公损”的状态。无怪乎数字电视转换人员在一些小区被称为“强盗”(中青报报道)。 有线数字电视显然和公平挂不上钩,为何是“公损”呢? 改造之后,数字电视给老百姓增加了许多烦恼:好好的电视机变成了显示器、画中画功能成了摆设;开一次电视机,过去只需要一个遥控器一个按钮,现在变成了两个遥控器和四个按钮,机顶盒启动据报道还要一分钟,麻烦程度堪比电脑;对于许多用户来说,搜索节目的操作也远比模拟电视机复杂;“雪花”对于城市有线网络来说已经成为记忆,但是有线数字电视之下,马赛克让人们回忆起了过去的“雪花”,还有老百姓更是“可爱”地将这种故障称之为“卡碟”。 在增加的频道中,除了收费频道之外并未有内容上本质性的改善。另外目前传输的标清信号和节目在清晰度上和城市有线网的模拟电视并无“肉眼明显可以区分”的差异。 所以客观地说,有线数字电视改造之后,老百姓或许增加了若干个非收费频道(比如原来没有看到的外省台),但是综合电视操作上的麻烦,电视机功能的牺牲来说,他们的有线电视体验是“负增长”的。 “负增长”之下,有线运营商却把收视费上涨了一倍。产品质量下降,价格却上涨一倍,这能让老百姓满意吗? 对于运营商来说,完成数字电视转换之后,原有的带宽可以传输更多的频道,更多的将是收费频道,运营商可以坐收更多的“频道销售提成”。另外,有了类似电卡的智能卡,有线也不用像过去那样到小区门口去收费,消费者将会主动到营业部给智能卡“充值”,这也节省了大量人力。 对于政府来说,数字电视转换空余出了宝贵的频谱资源。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准备大卖150多亿美元。国内“电信计划经济”可能卖不了那么多,但是仍然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财富源自于普通民众电视体验的下降。 从数字电视转换前后老百姓和有线运营商的“盈亏”分析就可以看出,老百姓吃了亏,运营商和政府得了利。 因此笔者之前已经指出,不管采用何种方式转换,模拟转数字,消费者不应该承担一分钱,机顶盒应该由运营商赠送或政府补贴(如同美国补贴地面数字电视机顶盒),价格应该维持过去的十几元不变,仍是一户一收费。 如果说是最佳的公平状态,民众的有线电视体验出现了下降,笔者认为运营商应该是在模拟电视收视费的基础上每月再下调几元钱。 综上所述,有线模拟电视在过去还可以称之为公益服务,但是在目前的“极度不合理”转换政策和价格翻番之下,有线数字电视已经成为一种“公损”服务。鉴于此,笔者以为,有线网人士还是别用“公益性”抨击IPTV了。(令狐达评论) 作者:令狐达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