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中芯并购华虹NEC举棋未定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7日 07:45 eNet硅谷动力
【eNet硅谷动力消息】有消息称,国内最大的芯片制造商中芯国际欲收购上海华虹NEC,二者已进入深度谈判阶段。不过,按照常规,两家公司要合并,要么缺钱、要么缺技术、要么缺人才,中芯国际似乎都不存在上述问题,规模发展也比较成熟,收购的目的只是想把企业做大做强,扩大在竞争激烈的中国芯片市场中的占有率。 一、中芯国际欲做全球芯片市场领头羊 中芯国际刚刚荣获权威调研机构Gartner评出的07年上半年全球10大芯片代工厂的季军宝座,一举超越新加坡特许半导体,更加增强了中芯国际并购同业的决心。 中芯国际在上海建成的 12英寸工厂现已开始试产,这条世界领先的生产线将生产90纳米及以下逻辑芯片,目前正处于产能提升阶段。 如果与华虹NEC的资本并购之举成功,将把中芯国际的月产量提高40%,只要成本能够控制下来,就会创造一个更强大的全球芯片市场领头羊。中芯国际总裁张汝京也曾雄心勃勃地宣布,中芯国际将在未来两年内一举超越全球半导体代工巨头台积电与台联电。 从英特尔等公司的成长历程也可以看出,股票上市是全球半导体厂商必须要走的一条路,因为如此资本密集的产业,仅仅靠自有盈余和银行融资,不足以应付如此严峻的设备更新进程。芯片产业的发展规律也表明,芯片厂必须在行业景气时迅速扩大产能生产,而在行业低潮时必须下巨资扩建新厂,以便在行业景气时能够有足够的生产能力来承接订单。 中芯国际自2000年成立以来,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都是依靠金融机构贷款以及政府财政补贴,虽然这一情况在其上市后得到改善,但芯片代工行业资本密集的特性,封闭的资本市场显然还不能满足这些芯片厂巨量资金的需要。芯片生产厂投资巨大,而且其设备必须在5年时间内折旧完毕,根据业界的平均水准,量产后需要4~5年时间芯片制造公司才能实现盈利与此同时,该产业还有一个规律是“大者恒大,强者愈强”,为了保持自己在行业里面的地位,就必须迅速扩张。 今年以来,围绕中芯国际的资本合作传闻一直持续不断。今年年初,中芯国际曾企图引入私人股权投资基金,但因董事会意见不一而暂时作罢。3月份曾传出,中芯国际委托摩根士丹利和德意志银行负责出售20%股份;而7月初又曾传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CEC)有意以现金收购中芯国际部分股权。中芯国际为此专此成立了一个专门董事委员会,操作引资事宜,但一直左右衡量,举棋未定。 二、华虹NEC徘徊于上市与并购间 目前中国占全球芯片需求的20%,是应用在包括从手机到家用电器在内的各种消费电子产品中芯片的一个主要消费市场。随着音像和家用电器的销售将大幅度增长,未来数年中国的芯片市场需求将迅速增长,中国政府也在急于培育自己的芯片巨头。总部位于上海的中芯国际在政策上享有很大的优势,其也正想借此机会,扩大在竞争激烈的中国芯片市场中的占有率。中芯国际06年报称,计划在07年年底将月产量提高至19.3万8英寸晶圆片。 不过,华虹NEC也并不简单。作为国内第二大半导体制造商,华虹NEC成立于1997年7月17日,注册资本7亿美元,总投资为12亿美元。由上海华虹集团有限公司和日本电气株式会社、日电中国共同投资组建,合资期限20年。该公司引进了国内第一条8英寸半导体生产线。目前,以收入计规模计,华虹NEC大约是中芯国际的五分之一。 由于市场不景气和高额的折旧计提,华虹NEC成立后一直面临着较大的财务压力,2001年与2002年,账面分别亏损13.8亿元和7.4亿元。长期以来,华虹NEC面临多方竞争,公司急需资金引进新生产线以扩张产能,一直有着海外上市的打算,但由于香港证券交易所财务标准严格,赴港上市计划一再搁浅。 华虹NEC曾计划在2004年上半年在香港主板上市,在计划流产后,2005年,华虹NEC再次做出了融资规划,试图于2005年10月在美国或者香港上市,融资约2-3亿美元。当年9月,华虹集团还特意挖来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材料企业)全球副总裁王宁国,担任集团CEO,试图快速提升公司在产业界、境外资本市场的影响力,并带领公司走向IDM模式。 然而,华虹集团目前的芯片设计并不成熟,此前存在的几家芯片设计公司经营状况一直不佳,设计能力的相对低下是制约华虹集团转型IDM的最重要问题。此外,华虹NEC自2005年首度实现1.26亿元利润以来,发展势头良好。如果华虹集团转型IDM模式,华虹NEC则可能失去客户。 此外,华虹集团还相继做出调整,包括变更部分子公司股权、调整集团组织架构、人员调整等,甚至一度被传收购上海宏力半导体的12英寸厂房一事。不过,上市融资的计划再次流产,CEO王宁国黯然谢场。据华虹公开的财报显示,05年,华虹集团共实现销售收入44亿元,利润总额2.12亿元。其中,华虹NEC销售收入为24亿元,利润1.26亿元,而12英寸生产线总投资高达15亿美元。由于资金短缺,原本打算用作12英寸生产的华虹NEC二厂最终不得不引入8英寸生产机器设备,并计划到年底时将月产量提高至80000块。 华虹NEC确实需要更多的资金来完善生产线和建设新厂。由于多次上市未果,华虹NEC一些董事会成员开始倾向于与同行合并。如果与中芯国际二者洽购成功,对于双方都是一件好事。 但华虹NEC方面不会低价出售,所以中芯国际和华虹NEC的谈判虽然已经进行数月,一切都在讨价还价之中,至今仍无结果。 三、并购是把双刃剑 业界对中芯国际雄心壮志理解之余,更担心其资金状况,有无并购的格外费用。由于中芯国际8英寸工厂已布局完成,并没有遭遇产能危机,且已连续几年赢利,似乎目前也没有太多需求对外开支进行并购。三年前中芯国际在香港交易上市以来,股价急剧下跌,当初的发行价为2.69港元,而8月份的股价不足1港元,被列入“低价股票”之列。 尽管中芯国际收购华虹NEC主要是从产能而非技术角度考虑,华虹NEC的生产线虽然不是最新,但仍然有用,收入旗下也可提高中芯国际的市场占有率。不过,收购华虹NEC,估计中芯国际可能至少要耗资12亿美元,中芯国际的帐面价值不过30亿美元,净负债为7亿美元,因此拟进行的收购显然会造成财务困难,收购后中芯国际可能被迫提高资本支出,这将会进一步削弱其利润率,并购举措能否被市场看好尚难确定。 作者:英宁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