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陈友忠:VC学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3日 17:11  新经济导刊

  虽然半路出家,但他对创投实践和理论的把握与研究,令很多人望尘莫及

  新经济导刊 邝新华

  陈友忠是创业投资家,也是位学者。中国创投界学者有几类:本身是大学教授,辞去教授之职而从事创业投资,像时代创投的马启元,可以称之为学者VC;另一类是刚开始并不是VC,而是专门从事VC行业的研究,后因熟能生巧,也做起VC来,像清科的倪正东,可以称之为VC专家;还有一种本来就是VC,因为自己的喜好,长期对VC行业和VC界进行理论总结,像智基创投的陈友忠,则可以称之为VC学者。

  学者偏好

  8月16日,像以往一样,陈友忠在北京一个VC论坛上发表演讲。这一次,他对去年以来的VC投资热潮做了一个回顾,再次提出VC行业投资过热观点,还列举出导致VC软着陆的五大事件。

  中国创投过热的观点,他在去年四月份就已经提出来了。当时还没有像今天上半年那样的投资狂潮,他却早早地提出:“另一个达康(.com)热,新一轮泡沫?”像

房地产那样,喜欢凑热闹的中国,泡沫越喊越大。一年以后,对投资过热看得更仔细的他发现了导致中国创投“软着陆”的五大事件,他还总结了几个“软着陆”时期的自我反省与调节措施。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陈友忠把他的“过热论”变得更加丰满。不仅仅是简单的数据,还有前因和后果、表现及应对措施。活脱脱的一幅中国VC生态图。

  两天以后,陈友忠在他所住的酒店接受《新经济导刊》采访时,拿出了他的PPT来一页一页地给记者解说。采访时间约在一大早八点半,这是历来采访最早的一次,也是一次最像单独授课的采访。其实,听陈友忠讲课也是一种享受,随着他的思想流,你时不时会把创投界一些似乎不相关的事情联系起来,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做PPT是陈友忠的嗜好,每次在会议上演讲,陈友忠都会做出很精美的PPT,把自己的思考写在上面。会后,他会把这次的PPT上传到智基创投的网站上,让别人下载。他还会在PPT的最后写上自己的邮箱,附加一句:欢迎来信索取报告。然后很出乎意料地把自己的手机号写到PPT上,并注明:短信联系。

  与一些演讲激情澎湃的同行相比,陈友忠的演讲更像一个大学的教书先生,没有慷慨激昂的情绪,而是很有逻辑性,言辞间闪烁着睿智,还不时会蹦出几个庸俗的笑话来。他在PPT中也很喜欢用一些坊间的笑话,在一个报告中曾经把一个笑话改编成创投版说法:

  “等咱有了退出,就不怕再投资,想投网络投网络,想投芯片投芯片。一次投两家,一家投着玩,一家学经验!”

  说这个笑话的时候是2004年,虽然在2003年初颁布的“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规定”促进了外资VC在中国的活跃程度,但国内创投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投资热潮,创投界还没走出2000年互联网泡沫以后的阴影。

  也许是因为人穷则思变吧,就在这一段相对闲暇的时间里,陈友忠对国内创投十年的变迁和存在的问题做了很多精辟的总结。其中包括有名的“中国高科技创投机会新的‘三个代表’”,还有国外主流VC抢滩中国的双面影响,内资创投的发展障碍等。

  在低迷的时候呼唤高潮,在高涨的时候呐喊冷静。陈友忠的思想透露着一种学究式的标新立异。

  一个老记者如此评价陈友忠:你最好不要跟他谈论如何操作一个项目这些话题,这对陈来说太琐碎了,就应该跟他谈论宏观的问题,你才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对宏观经济的深入研究,对VC运作模式的深入了解,使陈友忠在行业机会的把握和对智基创投的管理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人的循环

  陈友忠不喜欢谈自己,也不太喜欢吹嘘智,他几乎一开口就是产业话题。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想了解他本人的一些事情,他却说自己没什么好谈的,还是谈产业的好。

  其实,抛开智基创投合伙人的角色,陈友忠这个人还是有很多值得一说的地方。陈友忠出生于台湾一个很普通的家庭,几乎可以用清贫来形容。因为学习用功,考上了台湾大学。这让陈的人生发生了转折。后来,他到美国Fordham大学攻读了MBA学位,走了一条台湾读书人的正规大道。VC本来就是一个透过经济发展现象捕捉产业发展热点和机会的行业,自小刻苦读书的习惯更是让他对自己工作的领域得心应手,并最终使他变成了一个VC学者。

  奇怪的是,他竟然还到北京大学读了一个MBA,也许是对一塔湖图的向往,也可能是读书、思考已经成为他缓解紧张工作的一种娱乐方式了。陈友忠对大陆的创业环境、经济形势甚至政治形态都有很深的了解。他甚至张口就能说出哪个VC是哪个部门创立的,哪位老总原来是哪个处的处长,这个部门跟现在这个VC公司的关系如何如何,说出来都会让人瞠目结舌。他能了解这么多大陆社会形态的潜规则,跟他移居内陆这么多年来认真的学习是分不开的。

  但最值得一说的,还是他对公益事业的支持。还在上MBA的时候,他在自己的2002级EMBA班发起了一个名为“雁行北大”的行动,募集了总额为112000元人民币的款项,以资助北京大学经济困难的学生。如果陈友忠小时候也受过别人的资助而上学的话,那么,这样一个循环就很像陈友忠自己说的,创业者得到VC的资助成功了以后,把得到的资金投向其他的创业企业中去,形成一个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只不过现在是变成了人才的成长了。

  与自己相比,他还是更乐意说智。说到智,陈友忠最引以为自豪的可能还不是他曾经做过多少个高回报的项目,而是他组建了一个成长梯队,给智基创投在以后几十年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创投产业是一个人的产业!”这是陈友忠一个鲜明的观点。

  当让他评论一下当今主流的VC人物时,他避而不谈。继而谈到VC的持续发展问题。“创投是一个长期的行业,投多少、怎么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退、退多少。这不是三两年而是七八年的问题,甚至不是一个基金,可能是三笔五笔基金。”

  在过去几年,陈友忠看到了很多创投公司的起起伏伏。他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很多VC都有一个很好的老大,但团队一直没有建立起来。因为创投是一个长期的竞争,从一个项目运营好,到整个基金运营好。从一个世代到下一个世代,要有一个长期的规划与运营。”

  “后继有没有人,这是观察一个创投公司很重要的一点。”

  在此之前,陈友忠曾经过于匆忙地开拓智的领土。2001年,陈友忠在北京设立了一个代表处,但最终因为人员没有跟上,再加上当时的投资环境还没有起色,在2004年初就关掉了。也就是在那一年,陈友忠在智的团队中提拔了以吕强为代表的投资副总成为合伙人。自那以后,陈友忠把包括自己在内的三个五十岁上下的创始合伙人称为“三个老家伙”,这是相对三个“小家伙”而言的。

  目前,智基创投在中国的决策由施振荣和他们六个合伙人共同做出。在智的团队中,现在还有四个三十岁左右的投资副总。陈友忠说:“三个年轻的合伙人在2000年参加我们公司的时候都是投资副总、投资经理,在2004年的时候才提升上来成为合伙人,如果现在的投资副总以后做得好,也会成为我们的合伙人。”陈友忠把这样的一个3∶3∶4的人才布局比喻为雁阵。

  智基创投的管理人员大部分都是宏电脑的资深员工,很多在IT领域有十几年以上的经验。对一个企业怎样从只有几个人发展到几十人、几百人都有亲身经历。“所以我们在跟创业者谈公司未来的成长、进一步融资、扩充团队、董事会的运作,在这方面比纯粹财务背景出身的人稍微有一点点的优势。如何规划IPO、规划并购,这就是财务出身的投资者们的专长了。”

  这样的背景,决定了智偏重早期的投资偏好,也决定了陈友忠更注重于发掘新兴的行业。无线增值就是陈友忠发现的一个。

  作俑无线

  陈友忠可能是最早一个把握住无线增值这一产业机会的人。早在2000年,陈友忠所在的公司还叫宏创投的时候,他就投了掌上灵通,这也是陈友忠到大陆来第一个投资的项目。早在2000年时,谁都想不到,无线增值将会成为下一个金矿。当2004年3月,掌上灵通上市时,陈友忠也成为了第一个吃到无线增值这块螃蟹肉的VC。

  “无线增值有一个特色,他给投资者提供一个很好的回报机制,能最短的时间,最少的资本,通过这个机制的爆发力,能够达到最高最快的回报。”陈友忠认为,掌上灵通的发现有运气的成分。“环境在变化,当时成功有当时成功的因素,现在的环境有现在环境的挑战。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征,就看你有没有赌到。”

  陈友忠后来对投资领域做了四个层次的划分,第一层便是无线增值服务。无线增值对陈友忠有着很不一般的意义。

  忽略无线增值行业的一些不规范和负面影响,“无线增值(MVAS)支撑起了中国的互联网与VC产业。”这是陈友忠另一个鲜明的观点。

  在这几年里,谁最了解无线增值,谁就最了解中国经济,谁就最了解活动在中国境内的VC们。今年上半年,无线增值受到管制,SP们由高潮转入低谷,这也成为陈友忠判断VC行业要“着陆”的最重要的根据。

  但是,陈友忠仍然在关注无线增值的项目。最近,他将投资一个企业级应用的无线增值服务整合商,创业者是陈友忠以前投过,其项目成功并购于新浪。

  “VC软着陆生态图”

  陈友忠很可能是第一个在各个公开场合叫喊VC投资过热的VC。早在去年,他就观察到VC行业的一些繁荣的现象,比如说以“概念”融资的现象再度出现,VC研讨会千人攒动的场景再现,媒体高度关注等。他认为,这是新一轮泡沫正在形成。

  而到了今年年中,他进一步认为,这一轮的泡沫将由于五大事件无奈着陆,但这次不会像2000年的那样给VC们迎头痛击,而是在VC们的调整下使产业走向成熟。他还在这个前提下分析了内、外资VC的生存状况,VC“软着陆”过程中的调整等问题。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一幅“VC软着陆生态图”。

  《新经济导刊》:外资VC的大量涌入会加速泡沫的破裂吗?

  陈友忠:外资VC涌入对中国的冲击有两方面:

  由于他们的介入,中国的创业和创投立刻提升到世界的舞台来,帮助中国提升VC投资操作的专业性,也利于海外上市。另一方面,也让中国的创投业过早地提高到世界级的竞争。四五年前的中国创投界人不多,几桌就能坐下来了。那时的竞争是全运会,现在马上就变成奥运会了。一旦"中国热"降温,并且他们的投资难以取得预期的回报时,这些外资VC将会轻而易举地从中国撤资。

  这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格局一个很好的机会,但另一方面,把一个小孩过早地推向拳击场,可能会很快被打掉。

  《新经济导刊》:什么是VC的软着陆?

  陈友忠:2000年,因为互联网泡沫破灭,我们经历过教训惨痛的“硬着陆”。那一次,VC花了三年的时间才走出谷底,慢慢恢复元气。

  目前进行中的“软着陆”,是指在泡沫风险来临之前,先于市场而进行的主动调整。这就能避免行业的大震荡,在热度失控之前实现“软着陆”,回到创业投资的理性区间。这种自我调整,也表明中国创投行业正在走向成熟。

  《新经济导刊》:“软着陆”时期的VC有什么自我调节的方式?

  陈友忠:一个是VC们放慢了投资进度,在做投资决策时更加保守,对项目的估值也有所降低。部分VC已经放弃 Web2.0,审慎对待“无线增值服务”项目, 对一些近期看不到有业务收入的项目,较持观望态度。

  《新经济导刊》:内资创投会在这个时机发展起来吗?

  陈友忠:内资VC的机会是有的,但不是两三年内的事情。

  外资创投的挑战是操作层面的。离岸与境内活动的分割,所谓的“两头在外”,给外资VC在中国的运作造成了特殊的挑战,但这是运作层面的,VC业者可勉力克服。本土创投的挑战是制度层面的,主要是募资困难及退出无门(还有项目风险),这些是来自于法律上、制度上与结构上的问题,系一复杂的系统工程,非创投业者所能自力解决。(注:本文发于2006年9月《新经济导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频道精选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