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互联网周刊:与设计大师相遇的领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5日 18:16  互联网周刊

  作者:邱丰顺

  个性消费时代来临,满足消费者“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方是真正的好作品。

  几个月前我在清华大学听了一个欧洲知名设计大师的演讲,这位大师是我学生时代就很崇拜的偶像,而且在因缘巧合下,我毕业后工作的第一个正式案子,就是帮这位大师做收尾的工作。1993年当时我在台湾一家笔记本电脑公司工作,由于没有工作经验,老板当时要我负责的工作就是将这位设计大师的作品,进行修改不利开模的部分,加速完成已落后的进度。

  当时我将大师设计作品的石膏模型和现在工程人员所做的样品做了一个比较,一切问题立刻就一清二楚。首先,由于原设计并没有把零件规格完全考虑进去,为了达到和设计师的风格一致,工程人员必须将现在样品的尺寸比原设计增大许多才能将零件放进去,在产品外观比例上虽不至于是“西施”变“东施”,但确实在美感上产生极大的差异。同时由于当时电脑技术没有今天发达,原设计上的一切装饰线条是由设计师手工在石膏上捏出来的,而不是电脑数位资料,工程人员在转化这些设计细节上只能取其形而不能取其神,在许多细节上都产生极大落差,结果就是工程人员的样品无法得到设计师的认证而悬而不决。

  这次和设计大师的因缘相遇让我了解到,工业设计师和艺术家不同,工业设计的作品必须藉由许多不同专业人士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一件完美的产品是团队合作的成果,单靠设计师是无法完成的。再来就是任何的设计大师都必须和最资浅的设计师一样,受各种设计规范的限制,这些规范包括零件的尺寸或生产技术限制。但我却一直没有得到充分解答的是:当一个设计师在做设计时,维持个人风格和讨好市场走向,以及符合所托客户公司产品形象三者之间到底哪一个比较重要?

  而在14年后的偶遇,我特别将这个问题就教于这位设计大师。“由于您的设计风格如此强烈,当您的设计风格和所委托客户的产品形象产生抵触时,您如何处理这样一种情况?”他沉吟了一会儿,给了我一个勉强接受的答案。他说:“任何风格不是最重要的,无论是设计师或者生产公司都必须要生产出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只要消费者满意了,产品风格才有意义。”

  这个答案并没有直接回答我的疑问,却让我有了更进一步自我深思的机会。经过十多年在国际公司的工作经验,我很清楚地看到整个世界的设计大趋势是以“团队合作”取代“设计大师个人表现”。近二、三十年来,设计大师不是过气了就是一个一个地凋零。特别是在产品设计这个领域,品牌逐渐取代了设计师成为消费者认知的符号。

  但对设计师而言,这并不代表我们就从此放弃了个人的风格、或者将商业利益摆在第一位而置设计理念于不顾。相反,我认为我们更应该走下设计师高傲的殿堂,以更开放的心胸去了解客户及消费者的需求。唯有将客户及消费者的需求结合个人风格及设计理念而达到一种“设计平衡”才够格成为一个成熟的设计师。

  由于消费意识抬头;今天的消费者已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生产商提供的产品,现在很多消费者不但要求厂商生产符合他们生活需要的产品,同时也逐渐要求生产满足其心理需求的产品。消费者给设计师和生产厂商的“挑战”正依循“马斯洛需求论”而变化。产品设计的趋势已从满足消费者最基本的生理及安全需求到满足消费者社会及心理需求。若从“马斯洛需求论”来看,如何满足消费者的“自我实现”需求即是下一波的设计主流。

  问题是:什么是消费者的“自我实现”需求?如果以手机来作例子,手机厂商从满足消费者基本通信功能到满足消费者多样功能、再到满足手机作为一种身份表征的产品;最终消费者会更一步希望,购买的手机必须要能代表他所认可的一个社会行为或者他所崇信的生活方式。

  在很多欧美先进国家,消费者要求手机生产厂商必须生产符合环保标准的产品。因为手机是人类有史以来生产最多的个人产品,可想而知这些坏掉、过时、丢弃不用的产品将对我们的生活环境造成多大的污染及损坏。当设计手机的理念放在环保这个设计理念高度时,设计师的个人风格,生产公司的产品形象以及消费者的喜好就能达到一种“设计平衡”。

  而这种“设计平衡”我确信是未来设计的新趋势,至于有没有设计大师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频道精选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