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et特约评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近公布的查处价格违法案件情况显示,2006年全国查处通信价格违法案件同比上升65.59%,成为新增价格违法案件最多的领域。“通信运营商提供套餐、短信、手机上网等服务存在一定价格欺诈行为。”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指出。通信价格违法案件大比例上升的事实,拷问着那些标榜“真诚回报社会”的通信运营商们的道德良知,当然也提醒咱们消费者要睁大眼睛,别被通信套餐所忽悠。
长期以来,在通信运营商与消费者关于资费的博弈中,通信运营商们迫于管理层或者通信市场竞争本身的压力极不自愿地忍痛“割肉”,还是让消费者分享到了通信资费价格逐渐下降的益处。但是通信运营商的逐利动机始终未变,这种作为企业的本能动机其实也无可指责,问题是,一些通信运营商们把这种逐利动机演变成非法敛财的动机,想出一些五花八门的手段来欺骗消费者,让信息不对称的消费者不知不觉上当受骗。
通信套餐原本是通信运营商为了方便消费者自由选择的一种资费方式,它并非国内通信运营商首创,也是舶来品。美国移动通信公司的高明之处就体现在资费“套餐”的配置上,主要有基本“套餐”、家庭“套餐”、全国通话“套餐”三类,每一类“套餐”都标明资费标准、免费时段等,消费者选择起来方便,用起来感觉到便宜。而通信套餐移植我们这里来时,却是“桔生淮南为桔、桔生淮北为枳”,变了味,成了一些通信运营商欺骗消费者的工具。
国内通信运营企业广泛运用通信套餐手段应该还是最近的事,特别是在信息产业部一指纸禁令要求移动通信企业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用户的自主选择权,不得以任何方式限定电信用户使用其指定的业务之后,通信套餐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为了利润最大化,各地的通信运营商都想把话费套餐这个武器用到极致,每个公司的套餐种类最多的竟有几十种,这样算下来,全国的移动通信网里可能有多则上千种不同的话费套餐。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通信套餐其实很多只是一个圈套,只不过是玩文字游戏的手段高明一些罢了。通信套餐普遍存在价目表所标示的项目和收费标准等内容与实际不符,误导消费者进行交易;有价格附加条件却不如实标示或者含糊标示;有价格承诺却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等欺骗行为。
一心期待通信资费价格下降的消费者哪知通信运营商会变种法子欺骗自己呢?更为主要的是通信运营商们深谙市场营销之道,熟知消费者的心理。你消费者不是指望单向收费吗?我就来个单向收费的“套餐”让你吃。而一旦你上套之后,发现价格其实不一定便宜时,已经悔之晚矣、欲罢不能。类似这样的通信套餐哪里是让消费者受益,分明是让消费者套牢。套牢,用经济学述语讲,就是通过建立一种结构性或者技术性壁垒,使消费者产生退出成本,从而迫使交易进行下去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企业来讲,的确能使其获得短期的效果,但我们的通信运营商应该明白,消费者其实不是自愿的,不是出于对企业的忠诚来购买你的产品或服务,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无奈,一旦有新的、合适的购买对象,他们就会离你而去。当通信运营商正在盘算着用套餐套牢消费者时,很多消费者实际上对你通信运营商的忠诚已经丧失。
靠套牢建立起来的客户关系注定是不稳固的、脆弱的。真正的客户关系应该以客户长期满意为目标,通过相互信任、信赖、加强彼此之间的责任感和增进共同的利益,建立起的一种能为公司和客户带来长久利益和持续价值,并具有稳固紧密的情感联系的关系。在讲究品牌打天下、客户关系赢市场的今天,套牢之道不可取。通信运营商如果还要运用这种歪道,到头来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但愿通信运营商能倾听来自消费者的声音——别再套牢我们了!
作者:方家平